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24524400000012

第12章 从出生到满月:护理成长的小人儿(2)

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时,氧气的来源靠母体的血液提供。由于血液中氧的浓度有一定限量,而母体本身也需要氧气,胎儿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想要得到足够的氧气,就得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出生后,新生儿建立了外呼吸,从大气中吸收氧气,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造成血液中胆红素增加。又因正常的各种肠道菌群还没有建立,肝脏功能不健全,不能及时处理这些增加的胆红素。这种胆红素像黄色的染料一样,将新生儿的皮肤染黄,从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一般很轻微,7~10天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可喂些葡萄糖水即可。黄疸发生在早产婴儿较严重,出现早而退得晚,约3周左右消退。新生儿黄疸若出现过早,即在胎儿出生后24小时以内,并且迅速发展,或黄疸消退过迟,或消退后又再现,多属病理变化,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关注新生儿无尿现象

几乎90%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36小时,有的甚至要到72小时后才排尿;或者虽有尿,但次数和尿量都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大部分新生儿一离开母体,大多已立即排尿;或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已排尿多次。出生后,经呼吸和皮肤已排泄一部分水分,而喂奶却要在出生后6~12小时才开始,形成一种出水多、入水少的情况,因而尿量少。

原因之二:肾功能不够完善,不能排出更多的尿。

原因之三:肾小管中尿酸结晶阻塞。

因此,为防止新生儿无尿,新生儿应在出生4~6小时后,每隔2小时喂一次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开始喂奶后,两次喂奶的中间仍应喂少量的水或糖水。如果已喂水喂奶,在36小时后仍无尿时,应到医院去检查。

新生女婴早熟勿惊慌

新生女婴,有的出生后5~7天,阴道有白带分泌,或者阴道有出血现象,看到这种症状,父母完全不必惊慌。这是因为女胎在母亲体内时,她的阴道上皮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而增生。出生后,这种影响突然中断,而新生儿本身还没有收到内分泌周期性的作用,增生的阴道上皮就脱落随分泌物排出,形成所谓的白带;同样,子宫内膜脱落排出,就有阴道流血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出生一周之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只要保持外阴清洁,2~3天后就会自然消失。

宝宝乳房肿大无需处理

新生儿都会发生乳房肿大,一般新生儿出生后47天乳房肿大,甚至有如鸡蛋大小,而且有少量淡黄色乳汁分泌出来,通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乳房肿大最明显。很多父母看到婴儿出现乳房肿胀,认为是异常情况。事实上,新生儿出现乳房肿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由于胎儿受母体内分泌(雌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造成的,不需要治疗,两三周后就会自行消失。

民间曾经流传这样的说法,认为此时应该挤压乳头,不然女孩子长大后将无法分泌乳汁。这样做是错误的、有害的,且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帮新生女婴挤乳房,可能损害乳房生理结构和功能,也有可能使细菌侵入,引起乳腺化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这样做导致的严重后果也许会害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千万不能这样做。

阴囊内摸不到睾丸的宝宝

在胚胎时期,睾丸最初在腹腔内“借宿”(两侧腰部腹膜后间隙处),以后随着胎儿发育而逐渐下降,至胎儿7~9个月时进入阴囊“定居”。所以,刚出生的男孩在阴囊内应能摸到两个睾丸。但是,在寒冷等因素的刺激下,提睾肌收缩可使睾丸上缩,阴囊内可能会摸不到睾丸。如果排除上述可能,阴囊内只能摸到一个睾丸或两个都摸不到,医学上称之为“隐睾”。不过,做这样的推断为时尚早,因为在隐睾儿中约有79%的睾丸是迟来者,大约要在出生后一年之内才能到达目的地——阴囊。如果孩子2岁后睾丸还未能下降到阴囊中来,那可能是“隐睾”。隐睾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单侧隐睾的人患睾丸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数十倍,而双侧隐睾会严重妨碍孩子日后的生育能力。隐睾实为隐疾,不可掉以轻心,男婴出生后要注意检查睾丸情况,如有隐睾要密切观察,及时治疗。

胎记

有些新生儿皮肤上有几块色素斑,俗称胎记。这些胎记倘若不在面部,一般家长是不太理会的。不过,从医学角度来看,却是万万不可轻视的,它们往往是孩子有某种疾病的征兆。这些有胎记的孩子,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病症,如惊厥、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有时皮肤上先有异常反应,几年以后才出现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据统计,这类疾病有四十多种,但常见的仅有四五种,如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症、三叉神经血管瘤病、色素失调症等。归纳起来,神经皮肤综合征常见的皮肤异常色素斑有以下几种:

棕色胎记

这是一种棕色的色素斑,出生后就能见到。因其颜色像咖啡里加了牛奶,又称“咖啡牛奶斑”。它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不凸起,无渗出,不脱层,不痛不痒,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状。这种斑在正常人身上有时也可见到一两块,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倘若有5块以上,直径超过1.5厘米,则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神经纤维瘤病。一般说,这种病不需特殊处理,如果肿瘤压迫神经时,则需要切除。

白色胎记

这种白色胎记,医学上称为“色素脱斑”,呈椭圆形,像一片尖尖的树叶,或不规则。发现有这种胎记就要注意小孩以后会不会抽风,合并癫痫症,如有抽风,往往还伴有智力低下。

红色胎记

大约有50%婴儿出生时可见到红色胎记,这种红色胎记常见于两眉之间的前额部或颈背部,可突出于皮肤,有时近似圆形,有时不规则。这是一种血管瘤,只要不是在重要位置,不太大,生长得不快,一般没有什么危险,不需要治疗。不过有一种面部血管痔,可合并脑膜血管瘤。这种面部血管痣,常限于一侧面部,尤其容易波及眼窝、眉毛等部位。这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部位,又称“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其颜色为鲜红色,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用力压迫不能褪色。新生儿出现面部血管痣的对侧肢体会有抽搐的现象,有些人还会合并肢体瘫痪,有些人智力低下,大约有1/4的患儿出生后有青光眼。

黑色胎记

有的婴儿有少数黑色胎记,决定是否治疗的关键是看其生长的部位。有的婴儿身上出现线条状或漩涡状黑色胎记,多分布于四肢及躯干。有的是黑斑的花纹,像大理石花纹似的。这样的胎记常常合并抽风和智力低下,还有的出现癫痫、脑瘫痪等,发生率女孩高于男孩。

蓝色胎记

多分布在背、腰、臀部,有的面积很大,有的数目很多。这种胎记与神经疾病无关,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加,会逐渐消退,不需治疗。

新生儿哭传递的信息

新生儿坠地时的哭声,是安全的标志。孩子在出生时,妈妈最想听到自己孩子的哭声。如果哭声流畅、洪亮,说明孩子平安,妈妈和医护人员都可放心。如果在出生后1分钟无哭声,说明新生儿出现窒息,助产人员则需进行及时的抢救,如吸净口、鼻、咽部的黏液,拍打足心或臀部,使新生儿哭出声来。新生儿的哭声所表示的内容不同,一定要认真鉴别。

第一种,不能适应新环境而哭。新生儿出生后,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未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或改变了以往的生活习惯时,他们就会用哭的形式表达抗议和不满。例如奶量不够或浓度不够;喂奶后不到二三小时就哭,这时候会伴随饥饿的动作,小嘴触到东西就开始吸吮,此时尿也比较多,哭声表示宝宝饿了;又如以往每天给宝宝洗澡,偶尔不洗,宝宝也会哭;大小便后,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或因衣服、尿布包裹太紧、不舒服,宝宝也会用哭来表示“抗议”。这些哭声都不是病态,一般哭声响亮而柔和,时哭时停,只要满足了“需要”,哭声即可停止,安静入睡。

第二种,身体疼痛而哭。有的新生儿,由于身体某处疼痛也要哭,这种哭声突然开始,哭声大而节奏快,吃奶、洗澡、换尿布等让其停止哭泣的方式丝毫不起作用时,妈妈就要仔细检查新生儿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皮肤皱褶处有无擦伤,肚脐有无红肿,臀部有无尿布疹,尿道、肛门有无红肿。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第三种,表示疾病的哭声。如果新生儿有颅内出血、颅内水肿或颅内感染,会剧烈头痛,轻者哭声发直,或哭声短;重者哭声尖亢,同时伴有其他的症状,如两眼直视、两手握拳、抽搐、发烧、前囟门膨隆等,这时应马上抱孩子上医院检查、治疗。

作为新生儿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要认真辨别新生儿的哭声,哪些属于生理性,哪些属于病理性,只有这样,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才能使孩子健康发育成长。

关注他无与伦比的笑意

很多人都愿意逗孩子笑,当孩子笑了以后,大人也报以微笑或拍拍手。他们往往不会像关注孩子哭那样关注孩子的笑,如果孩子哭了,大人会想,他(她)是饿了,还是病了?他们往往会忽略从孩子的笑中了解孩子。其实,孩子的笑,也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婴儿生下来就会笑。最早的笑是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主要是在睡眠中出现,没有任何外在刺激。笑的姿势为口角微微上翘,这种笑一般是出生一两周的婴儿在睡眠中自发的笑。

出生后3周的婴儿在父母的逗弄下,会自然产生笑意,如父母用手轻轻刮婴儿的脸颊或者轻轻吹其脸部肌肤,都会引起小儿的微笑。微笑时两侧口角向上,应该对称,若口角神经只向一侧歪,另一侧鼻唇沟也翘,要注意有没有面部神经麻痹症。出生后4周的婴儿,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引起微笑,甚至停止吃奶。四五周以后,许多其他刺激也可以引起婴儿微笑,当父母冲他们连续点头或者将小孩的双手互拍,都可让其微笑。到出生后第四月时,小孩就可以咯咯地笑出声音。孩子的笑不仅仅反应小儿的情绪,也反映了脑子的发育程度。如果到第5个月时还不会笑,孩子的脑子发育可能不正常,很多智力低下的小儿,早期就不会笑,要及时就医。

为宝宝准备温馨的家

布置舒适婴儿房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了九个多月,出生的新生儿就像刚出土的幼苗,非常娇嫩,所以必须保护好。新生儿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为理想呢?

充足的阳光

新生儿所居住的卧室最好要有充足的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有利于预防小儿佝偻病,但不要让阳光直射新生儿的面部。

卧室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新生儿卧室要保持较稳定的温度与湿度。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是最主要特征,他们的体温常随外界的环境温度而改变;新生儿活动少、吃奶量少,产生的热量不足;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热量不易贮存,又加上表面散热面积相对较大,故体温易下降。尤其出生在冬天的新生儿,室内无保温设施,新生儿易患上肺炎。也可能由于温度过低,皮下脂肪凝固形成硬块而导致硬肿症等,所以说,室内温度过低不利于婴儿的健康。另一方面,如果温度过高,加之衣被太厚,新生儿汗腺发育不良,不能通过出汗来蒸发散热,体温因此而上升,甚至可高达39~40℃,可引起新生儿抽搐。

一般足月新生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22℃为佳,而早产儿为22~26℃为宜。为保持一定的室温,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冬天室内可用炉子或红外线取暖炉。若无以上保温设施,也可在棉被外放置水温为40℃左右的暖水袋保暖,但不要直接将热水袋接触新生儿皮肤,否则会烫伤新生儿。夏天屋内要凉爽通风、清洁卫生,但要避免吹过堂风,不要使室内空气对流过于强烈,以免伤风着凉。除了室温要注意外,室内湿度对于新生儿健康也十分重要。室内湿度为60%~70%。冬天室内保持一定湿度的方法,可采用炉子上烧一壶水,散发蒸气,或在地上洒水。

新生儿居室要特别注意环境卫生,应尽量少住人,不要在屋内待客吸烟,以减少空气的污染,因为新生儿对一般细菌无抵抗能力,一旦发生了传染性疾病,后果将会很严重。

无声无息,有碍成长

有些父母及长辈为了新生儿着想,怕阳光会刺疼孩子的眼睛,所以挂一个厚厚的窗帘。怕太大的声音会吵到宝宝休息,所以,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都用布包上。其实这样做会对新生儿成长极为不利。

事实证明,悄无声息和嘈杂的环境对新生儿都是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适量的环境刺激会提高新生儿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原始的生理反射,还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新生儿的动作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最终具备人的一切生活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也会使儿童大脑本身更发达。为了宝宝健康成长,孕妇要尽量减少在噪音污染的地方逗留,在日常饮食中适量食用瘦肉、水果等,以增加人体对噪音的耐受力。孩子出生后,也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生活。不过,也无需把宝宝放在无声无息的环境中,可以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经常和宝宝进行交谈,不要怕孩子听不懂,因为你和宝宝讲话是最好的听力和语言训练。还可以让宝宝的眼睛跟踪发亮和移动的物体,房间里张贴美丽的图画,悬吊各种颜色的彩球等。还可以让宝宝摸摸东西,从中让宝宝体验到冷、热、硬、软等不同感觉,积极地为新生儿创造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让宝宝放心睡婴儿床

很多妈妈怕新生儿蹬被子着凉或者冬天气温下降冻到新生儿,所以就会习惯性地和新生儿同睡一个被窝。这种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这是很不卫生的,危害极大。

母亲搂着新生儿睡觉,怕压到孩子,也怕晚上睡得太熟照顾不到孩子,担心这担心那,最后使得自己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不利于身体健康。一旦母亲患了感冒、肺结核或皮肤病,由于小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很差,就容易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染给婴儿。

母亲活动范围广,携带各种病菌机会就多,母亲和新生儿同睡一个被窝,容易将病菌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抵抗力弱,很容易患上各类疾病。此外,因母亲熟睡,容易将手或被褥捂住小儿口鼻,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妈妈和新生儿睡在一起,新生儿一哭,母亲就给奶吃,有时新生儿含着奶头就睡着了,这样不仅不利于母婴休息,而且对新生儿的消化也是不利的。为了母婴的健康,新生儿出生后就应分床睡。

从小做个“硬骨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家环境也越来越舒适,家具不断更新换代。旧有的木板床被舒适、造型美观的沙发软床或弹簧床取代。父母为了让新生儿睡得好,睡得舒服,往往买沙发软床或弹簧软床给新生儿,认为新生儿睡软床,不会碰伤孩子的身体。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害的,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