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
24534300000026

第26章 学习能力强、有见识的年轻人(3)

一个年轻人如果想让自己获取更大的财富,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为充分的发展,就应当意识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有立足之地。一个年轻人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善于学习,善于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丰富,懂得的东西多的年轻人,确实让人惊叹,但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你还需要化知识为财富,否则,金子深埋于黄沙,那永远还是沙子,并不能脱颖而出。总之,一句话:靠知识赚钱,红红火火做年轻人!

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如果不经过自身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不可能把知识转化成财富。

经商的年轻人有千千万,但你要在众年轻人中脱颖而出却不易,而要超过经验丰富的中年人那就更不简单,所以,年轻人想赚大钱,你的道路只有一条——把所学到的知识化为财富。

北京有一家“凤仪美容院”,闻名遐迩。但谁也想不到,它的老板杨凤,曾经是一个胆小穷困的女孩子。然而今天她依靠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1999年10月,杨凤经营的美容院固定顾客已经达到2000多人,在同类美容院中名列前茅。从打工妹到经理,可以想象这条路的艰辛。

杨凤第一次到北京,当时她的兜里揣着36块钱。接下来是拼命地找工作,杨凤曾经做过每张铅字蜡纸7毛钱的打字员,做过一个月50多块钱的宾馆服务员;为了省钱,她曾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最后是一日一餐。有一次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她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寻思开了,难道这就是打工妹的命?杨凤不信,也不甘心。在那瞬间,她决定还是要上学,边打工边读书。想拿下大专文凭后再找工作,出头之日就会快一些。1988年9月,杨凤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夜大录取。记得当时的学费是300多块,她手里只有省吃俭用的250多块钱。杨凤想到了卖血,那时卖200毫升血可以换54元钱。

就这样杨凤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91年9月她拿到了大专文凭。不久,杨凤到一家文化公司打工,当时这家公司正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办一个《相约在今宵》的节目,她主动去拉赞助,赞助拉来了就参加采编,一切竟还顺利。杨凤想这就是自己一直没有放弃读书的结果,当初做出读书的决定看来是明智的。

有一次杨凤采访靳羽西,靳羽西的一番话让她回味了很久:“美容专业是一门美丽的人文事业,用你的品牌、你的双手、你的智慧,把世界上的年轻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他们一份自信。这是很好的职业。”

杨凤是年轻人,她知道爱美是年轻人的天性,搞美容是可以赚钱的。谁不想赚钱呢?只要赚的不是昧心钱,就多多益善。杨凤萌生了当美容师的愿望。

于是杨凤离开文化艺术中心,揣着不多的积蓄去珠海拜师学美容,她又是一边学习,一边在美容院打工。那段时间很苦,累了一天,她也没有放松自己,经常很晚了还抱着有关美容的书啃。

学习期满后,杨凤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打工的那家店里的老板有意让杨凤留下,杨凤谢绝了。她想回北京,杨凤觉得北京可开发的市场很大,加上杨凤在北京已经漂泊了近5年,尽管还没有取得北京户口,但杨凤已经和北京有了感情,杨凤早已把自己当成北京人了。

回到北京,杨凤听说有一家要倒闭的美容院正要出租店面,她找到那家美容院的老板。老板以为杨凤是来租店面的,十分高兴。杨凤诚恳地说:“我是一个打工妹,租不起房子,但我能把你的店管好,让它赚钱。我有这种自信。盈利了我们利润分成,我的月薪不能低于2000元。如果一年不能盈利,我情愿给你打3年工,分文不取。”

听杨凤这么说,老板对她刮目相看,痛快地答应了杨凤的要求,他们正式签订了协议。半年下来,店里就盈了利,这是件好事,没想到老板的心态失去了平衡,他要跟杨凤另签一份协议。

愤怒之下杨凤离开了这家言而无信的美容院。“我要自己当老板。”回家的路上,这句话在杨凤的脑海里出现了好几遍。

1996年8月,杨凤在北京西城区的一繁华路段接手了一家不景气的酒吧,并把它改造成了美容院,这时她手中的积蓄只够交一个月的房租。好朋友劝杨凤别冒这个险,但杨凤相信风险和机遇同在。

这是自己的店,为了经营好它,杨凤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每天,杨凤都会带着店里的几个美容师抽时间到繁华地带做宣传,为过往的女同志讲美容知识,讲美容的重要性。能被请到店里做美容的客人,他们都细致周到地为他们服务。杨凤还想了许多办法,进行感情投资,例如包期的顾客可在三八节、国庆节、元旦任选一次享受免费护理,顾客过生日也可享受一次免费护理。这样,他们渐渐有了回头客,这些客人还经常把自己的朋友带到店里来,顾客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她又增开了两个分店。

杨凤正是靠着努力学习的知识,一步一步将生意做大,即使现在生意已走上正常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杨凤没有骄傲,她还是同创业时一样,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她说:“现在世界变得很快,一不小心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

[年轻照样赚大钱]

三年时间赚了100万的李莹:知识的确很重要

“学识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判断力,还可以增加人的修养和风度。一个气度不凡和一个粗俗不堪的人,分别去接洽同一宗生意,成功几率性大的必然是前者。”

——李莹

一个荣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年轻人,一个荣获2004年度亚洲最具时尚魅力的年轻人,她既不是模特,也不是影视明星,只是一个代理商。她曾在3年时间里创造了赚钱1000万元的财富神话;她在2000多名经销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宝马代理权。她善于经营财富,更善于经营生活。她赢得了事业,也赢得了家庭和幸福。

李莹,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一袭黑裙,跳动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她看起来并不像一个成功经营财富的商人,更像是一个青联组织的领军人物,其实在她秀丽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执着追求的心,她雄心勃勃,反应灵敏,思维明晰,有着极高的商业天分,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

五年的大学教育,让李莹学会了珍视自由和关爱自我。她狂热地爱着自由,独立不羁,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追寻自由,对于自己认定的生活方式,自己有权利,也有必要去付出和追求。

李莹曾在北大东语系日语专业读书,是当时校园里的风云人物。由于长得漂亮,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所以被同学们冠以“北大校花”的美誉。她活跃在校园话剧社、歌舞团等备受瞩目的社团,曾获得全校朗诵一等奖,并且连续五年担任校级文艺演出活动主持人。

在老师和同学们看来,李莹前程似锦,等待她的将是铺满鲜花和阳光的大道。这样的预测并没有错。1992年毕业时,有三个机会可供李莹选择:外交部门、研究单位和日资企业。但是她都没有看中。她坚定地说,她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生活。李莹之所以否决了在别人看来光明无比的前途,是有她自己的看法的:首先外交部门的纪律会影响她和德籍华人男友在一起;其次,她无法忍耐研究部门的清贫;第三,她更无法容忍在日资企业的仰人鼻息。她所渴望的生活是拥有自己的人生、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在情感上的付出与接受不受任何牵绊。这种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经商,所以她下海了。

其实,李莹很早就下海了,不过那时多少带些好奇的性质。在大学期间,她就与男友周松波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成立了贸易代理公司,做过不少生意。但是现在却大不一样,因为如今选择什么职业和工作将决定她的前途乃至一生。独特的个性和执着的追求使李莹放弃了学校的分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开始由于创业资金不足,恰巧在北大留学读经济学博士的男友寒假回德国,通过介绍她结识了医疗器械公司的老板和卷烟公司的总经理,通过协商,李莹成为他们的在华代理商。她一人既是经理,又负责财务,同时还是仓库保管员。李莹对医疗器械从未接触过,看厚厚的医疗器械说明书如同看天书,并且对这个行业的人际关系更是一无所知。她先把说明书翻译成汉语,然后就硬着头皮到医院找医生和护士,虚心向他们请教。一位协和医院的专家告诉她,阜外医院最需要心血管系统的医疗器械。于是她赶到阜外医院,医院中心主任看完资料后,对她的率真和热情很欣赏,还指点她去参加全国心脏外科的北京研讨会,说届时会有150多位专家出席。李莹在这次大会上结识了许多医疗器械专家,销售的大门也由此打开了。

1992年的冬夜,一笔生意使李莹终生难忘。当时一家医院需要一批心脏手术的插管,虽说只有1600元的订单,但对于她来说却是开业以来的第一张订单。风大夜黑,天寒地冻,她全然不顾,先租用了一辆面的,再把沉重的箱子搬上去,几经周折,终于把货送到了医院,后来不断催交货款,对方才付款给她,也只有区区几百元。尽管对她来说钱很少,但她却快乐无比。

在商海搏击,需要弄潮儿的无畏精神。如果不敢尝试,缺乏奋勇向前的精神,畏缩不前,固步自封,就会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

像学游泳一样,开始在商海游弋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聪明的李莹学习能力很强,别人历经挫折才明白的事情,她很快就能掌握。随着客户的增多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极富开拓精神的李莹在22岁时为自己定下了挣钱100万元人民币的计划。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一般人都不敢想的。

由于中德贸易环境得天独厚,1993年,李莹牵头给处境艰难的扬子冰箱厂引进了西门子冰箱的生产技术和2亿美元的资本,成立了博西扬合资公司,于是数10亿元的国有资产被盘活了。不久,李莹又给红塔集团牵线搭桥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卷烟纸生产技术,几年后建立起了一家目前国内最大的卷烟纸合资企业。虽然这些生意带有中介的性质,但促成的项目金额跃升了。李莹的生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9年的商海风涛使李莹变得机敏而精干。她发现进口二手豪华车在国内具有巨大潜力,因为1994年4月前,国家规定进口二手豪华车免税,因此她果断决定做二手奔驰和宝马销售,生意极为红火,获利丰厚,往往车还未到港就卖光了。

商海中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但敏锐的李莹却能很好地把握住。1997年4月,国内建筑业的塑钢窗建材进行招标,当时李莹正准备和丈夫去度假,听到消息后她马上放弃了度假安排,盯上了这个项目。因为中国的发展和国外在某些区域有相似性,塑钢窗的使用预示着它将在我国风靡的势头,德国当年就是如此。李莹马上和丈夫投入到了这个项目,紧张奋战了3天,终于替投资商搞定了这个涉资达数千万美元的项目。

李莹经商的历程是跳跃式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在医疗设备、卷烟纸、酿酒、汽车贸易等多个领域打开了良好局面,并且积累了千万财富,远远超越了当初自己设定的100万元的目标,创造了一个用知识创造财富的神话,而也正是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后盾,李莹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才能与众不同,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