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35

第35章 中医皮肤美容(3)

肺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皮肤是人体的一部分,也需要良好的新陈代谢来维持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肺气宣发,将脾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正如《灵柩·决气》中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宣发卫气,还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通过腠理排出体外。因此,肺失宣散功能,一方面水谷精微不能外达皮毛,皮毛失养;另一方面则致腠理开合失常,汗液排泄失度,均可导致损容性皮肤疾病的产生。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说:“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说明肺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反映于体表的皮肤毛发。皮毛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下降,易出现多汗或皮毛憔悴、枯槁、不华等损容性皮肤疾病。由于肺外合皮毛,故皮肤疾病同样可引起肺的功能失常;而某些邪气犯肺,亦可引起皮肤疾病。

(五)皮肤与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直接相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可见肾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所藏的精气是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人体外在的皮肤及其附属组织的生理功能,影响人体外在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一段论述,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有关,而且也很直接地阐明肾中精气的盛衰对人体外在皮肤、毛发美容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肾中精气不足,或作为精气生理功能的两个方面的反映的肾阴和肾阳的平衡失调,则皮肤色泽晦暗或黧黑,或色素沉着,或皮肤干涩憔悴。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到头发上。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这是正常规律。但临床见到未老而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均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二、皮肤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气、血、津液又依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而化生。因此,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一起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皮肤是人体的一部分,它的健康美态当然也受到气、血、津液的影响。

(一)气与皮肤的健美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很强的活力,能够在不断的运动中推动和温煦人体的生命活动。故《难经·八难》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之皮肤,亦以气为其物质基础,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维持它的正常生理活动。气对皮肤美容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

气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若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儿童期则影响到人体生长发育,成年人则出现早衰。气虚亦可使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使血的生成不足而引起血虚,出现皮肤苍白,面色无华;或血液运行不利则血淤,引起皮肤淤斑,肤色黯淡;或引起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运行迟缓,造成津亏和水液停滞,出现皮肤皱纹,皮肤干燥,毛发枯干,色素沉着等损容性症状。

2.温煦作用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的恒定需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行,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中说:“气主煦之”。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脏腑的生理活动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不仅出现畏寒,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全身症状,而且局部可出现耳、手、面、鼻、脚部皮肤生冻疮,面色青紫,四肢冰凉。气失温煦,还可引起局部皮肤气聚不散,气郁而化热,使颜面皮肤生疮生疖。

3.防御作用

气在机体的防御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特别是头面部皮肤,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乘虚而入,不但会引起体内各脏腑和经络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而且邪气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它使血液循脉而不逸出脉外;固摄津液控制其排出量,以防止其过多流失。气虚则气的固摄作用减弱,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可能因此大量流失,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气不摄血,可致各种出血性疾病,反映在皮肤则见面色苍白,皮肤淤斑或皮下出血点。气不摄津则津液大量流失,反映在皮肤可见皮肤皱缩,干燥无光泽,毛发枯干等损容性症状。

5.气化作用

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互相转化,都是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通过代谢,转化为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饮食物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化为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化功能失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若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引起血虚和津亏;若影响到尿液、汗液、粪便等的排泄,则代谢废物留积体内化毒生火。这些病理变化表现在皮肤上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面部淤斑,皮肤干燥少泽,毛发脱落,面部生疮等。

(二)血与皮肤的健美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经络,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中说:“血主濡之”;《侣山堂类辨》中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充肤热肉,渗皮肤,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这概括地阐释了血对皮肤、毛发、肌肉等的濡养作用。血液充足,则充分发挥它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表现于皮肤见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有华,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暗耗血液,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则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皮肤干燥,肌肤纹理粗糙等损容性症状。可见,血对皮肤美容至关重要。

(三)津液与皮肤的健美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津液的产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它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津液布散于外则滋润和濡养体表皮肤、肌肉、毛发等。如《灵枢·决气》中说:“谷入气满,淖泽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说明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功能正常,则人体皮肤润泽,毛发光亮,口唇红润,对皮肤的美容起很大作用。如津液不足,皮肤失润则见干燥脱屑,肌肉松软,毛发枯干无泽,口唇干裂等症。如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液停滞于皮下则见水肿、包块、结节等症,影响人体容貌。

三、皮肤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表里的通路,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内属脏腑,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所以,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它与脏腑相互配合以行气血,调阴阳,把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皮肤紧密联系起来。经脉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素问·皮部论》中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这就是说,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故《素问·皮部论》中说:“欲知皮者,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敷贴、温灸、热熨等疗法,以治内脏病变。反之,根据内脏生理功能与皮肤的关系,刺激与内脏相应的经络上的穴位,可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美容皮肤的目的。如刺激足厥阴肝经可治疗肝血不足引起的面色无华、黄褐斑等;利用经络的联系输送作用通过耳针可驻颜,治疗头屑过多等;按摩或针灸足太阴脾经的有关穴位,可治疗面色萎黄、皮肤粗糙、毛发稀疏脱落等。

(第三节)损容性皮肤疾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的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损容性皮肤疾病都生于体表,易于诊断,但每一种疾病,都有它的致病因素,由于病因不同,从而发病机制和症状也不相同。了解损容性皮肤疾病的病因病机,必须从各种病的具体症状结合四诊八纲加以分析,归纳,找出致病因素,并进一步探求疾病的转归,从而得出治疗方案。中医推崇“审因论治”,因此,了解病因病理,对损容性皮肤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损容性皮肤疾病的病因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导致皮肤发生损容性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中医文献中有关损容性皮肤疾病的病因早有记载,如“寒薄为皶,郁乃痤”。在《至真要大论》中又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致病因素往往是在机体正气虚弱时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临床上,损容性皮肤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它可能是一种病因所致,也可能是几种病因并侵而致。故必须以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它的症状、体征,找出致病原因,即所谓的“审证求因”。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六气。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或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六气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时的六气称之为“六淫”。六淫邪气除可以乘人之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脏腑经络外,还可直接侵害皮肤,引起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

1.风

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常伤及人体头面,阳经,肌肤,凡人体腠理不密,正气不固,风邪得以乘隙侵袭,阻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营卫不和,气血运引失常,肌肤失于濡养,以致发生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如皲裂、面部皱纹、皮肤粗糙、风团、丘疹、鼾黯、疮痣、粉刺等。因风性善行而数变及风性燥烈的特点,故风邪引起的皮肤疾病其证候发生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止起彼伏(如风疹块)。又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如风邪所致损容性皮肤疾病兼见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的为“风寒”;如兼见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的为“风热”。如《诸病源候论·风痦病候》中说:“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及“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癌”。故许多损容性皮肤疾病都与风邪有密切的关系。

2.寒

寒为冬季之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其所致损容性皮肤疾病多为阴征,患部皮肤表现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外,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寒性凝滞,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流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病。若寒邪与风,湿邪气合犯人体,郁于皮肤,可致发根疏松而脱发。

3.暑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故其所致皮肤疾病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患部焮红肿胀,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暑性升散,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导致津亏液脱,皮肤出现白痦,脱屑。另外,夏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由于暑热外受,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生痱痦,复经搔抓,破伤染毒,即可形成暑疖,甚至发生暑湿流注。同时,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的环境下,就能影响阳气通达于肌表,而降低局部的抵抗力,则更易于外邪所侵。此外,暑邪伤津耗气,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因此,在炎夏季节,疮疡的发病情况高于其他季节。

4.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