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汽上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湿邪引起的损容性皮肤疾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皮肤为人体外卫,湿邪侵犯,首当其冲,故湿邪所致皮肤病以外湿居多。因湿所致损容性皮肤疾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诸病源候论·湿瘸疮候》中说:“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病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可见,湿邪侵犯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等,影响皮肤美容。湿邪具有黏滞、趋下的特性,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变多为水疱或多形性,或皮肤糜烂,常患于下部,或浸淫四窜,滋水淋漓,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如湿疮。若外邪与内邪合犯,则兼伴胸闷,食欲不振,肢体无力,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5.燥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燥邪伤人引起的损容性皮肤疾病以温燥居多。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故燥邪伤人引起的皮肤疾病多见皮肤干燥枯槁,甚则皲裂,脱屑,毛发不荣及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其他外邪再乘机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
6.火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混称。热多兼夹风、湿等邪犯病。如火邪侵袭,火毒炽盛,则发为颜面手足疔疮;外感风热毒气,可引发面疮;风热外搏,火热郁于孙络,可导致雀斑,郁于皮肤可导致扁瘊,客于睑肤之间发为针眼,侵肺再发于外为酒渣鼻;风热之毒阻于肺胃,蕴蒸皮肤发为热疮;肺经郁热,上结于面,可致粉刺。一般情况下,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无以润养肌肤毛发,容易导致面部皱纹,皮肤干燥,搔痒,脱屑,毛发枯槁无泽,脱发,面肌瞤动,形体消瘦等。当火热邪气侵入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痈痒疮,皆属于心”,此心,是指心经火热。总之,因热所致的损容性皮肤病变常见患部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煅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淤斑,常伴有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二)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就会影响脏腑的正常机能。如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忧思伤脾等。脏腑机能受伤则导致气血不和,经络阻滞,可诱发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中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关于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的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的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脏中,情志致病以影响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阴血暗耗,出现早衰,面部皱纹,憔悴,面色苍白或萎黄。长期郁怒则伤肝,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导致气滞血淤,临床见面色青灰或黧黑,双目无神,爪甲苍白无华,面肌痉挛,眼睑下垂等。
(三)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类存在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否则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聚湿生痰,化热化燥,产生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
1.饥饱失常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皮肤失润而出现面黄肌瘦或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灰暗,缺乏光泽,毛发干枯等。正如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所说,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皮肤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入侵,易继发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反之,暴饮暴食,则食物的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饮食物阻滞,不但易生湿生热,而且影响气血流通,致使气血不和,皮肤因缺乏营养而憔悴。
2.饮食偏嗜
饮食全面,不偏食,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过寒或过热,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各种损容性皮肤疾病。如偏食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出现粉刺;过食醇酒炙煿,辛辣刺激之品,易发痤疮、酒渣鼻等;过食发物易引起过敏性疾病,皮肤出现皮疹。若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就会使相应脏腑机能偏胜,久之则损伤内脏,如果反映于体表,则引起各种皮肤疾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胞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段论述很明了地简述了五味偏嗜所造成的损容性皮肤疾病。
(四)劳逸损伤
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益于美容;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延缓衰老。而过劳或过逸则能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1.过劳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神过度则易伤心脾,耗伤气血,出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等症状。房劳过度则肾精过度耗伤,出现早衰,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毛发脱落。
2.过逸
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少乏力,肥胖臃肿而肌肤少泽。
(五)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弩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都能直接地损伤人体皮肤,影响健康美态。机械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淤血,肿痛,出血等。水火烫伤及化学物质、光电等引起的烧灼伤,轻者损伤皮肤,在受伤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重度烧伤则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或炭化,严重影响美容。人体遭受低温侵击引起的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受冻部位因寒性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之肿胀青紫,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等。水泡溃破后易感染,不及时治疗尚可留下永久性的瘢痕,影响皮肤美容。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蜇伤,轻则局部出现红肿,重则伤及内脏。此外,药物、日光及不良化妆品均可导致损容性疾病和美容缺陷。如某些药物引起面部及全身出现过敏性药疹;暴露在强烈的太阳光下过久,则可加速皮肤老化,诱发黧黑斑、雀斑、日晒疮等。某些化妆品亦可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或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皮疹、粉刺、色斑等。
(六)先天性病因与衰老
先天性病因包括遗传性病因及出生之前母体给胎儿的某些致病因素,如先天性皮肤色素斑(如“胎记”)、鱼鳞病等,它与先天禀赋直接相关。而衰老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从壮到衰,皮肤也由细润光泽逐渐变得粗糙皱缩。衰老是无法抗拒的,但我们通过保养及药物作用,延缓衰老,预防早衰,还是可以做到的。
二、损容性皮肤疾病的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取决于正邪两方面的斗争。所谓“正”,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抗病能力;至于“邪”,乃指各种致病因素。邪气致病,一般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人体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入侵,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外邪已经入侵,其正气较为充实,还有一定抵抗力,即使发病,疾病的反映也比较轻浅,而且病程短暂。若正气虚衰,抵抗力弱者,不仅邪气能够引起损容性皮肤疾病,而且痛势深重,容易转变,或者病程较长。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使气血功能紊乱。故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皮肤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病也同样与上述原因有关,下面分别把脏腑、经络、气血失调与损容性皮肤疾病有关的病机论述如下。
(一)脏腑功能失调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太过或不及;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主血,其华在面。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引起的心血亏损,血虚不能外荣颜面皮肤,则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心阳不足,或血脉寒滞,导致心血淤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面色、甲爪紫暗。
肺主气,具有宣发肃降,朝百脉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皮肤得精气濡养则卫外功能正常,外邪不易入侵致病。如肺脏发生病理变化,影响它的正常功能,则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失司,皮毛得不到肺腑之精气的濡养,出现皮毛憔悴枯槁,面色暗白等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可见面唇淡白无华,重则面色萎黄不泽,肌肉废痿不用;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血不循经而外逸于肌腠皮下则发紫癜;脾失健运引起水湿停滞,蕴而化热,湿热上冲发为粉刺,眉发脱落,酒齄鼻等。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热化而酿成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泄液,泛溢于肌肤,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疸。
肝藏血,主疏泄,其华在爪。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使颜面气血失和,血淤于面,发生黧黑斑;肝经怒火郁血,可致血痣;肝火上炎,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肌衄;肝血不足,则血虚不能濡养筋脉,爪失其荣,可见爪甲软薄,或肥厚干枯,枯面色燥;血虚又易化燥生风,可见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症。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气,其荣在发,其色属黑。肾精亏虚,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壮年时导致早衰。如皮肤松弛,头发早白、早脱、色素沉着等。肾虚黑色上泛,则面色黧黑等损容性变化。
(二)气血津液功能失常
1.气血功能失常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气血功能正常与否,能反应脏腑功能的情况。人体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同样,皮肤病变与气血功能失调亦至为密切。下面逐项分析气血失调所致损容性皮肤疾病的病机。
气的功能失常多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
(1)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胃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或因劳倦内伤,久病不愈等而致。这种病理状态反映于外见精神萎靡,倦怠,面色无华,皮肤枯槁,上胞下垂等。
(2)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由情志内伤,或痰、湿、食积、淤血等阻滞,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出现胀满、疼痛,甚则引起血淤、水停。皮肤疾病可见白斑、颜面溃烂、生疮等。
(3)气逆:多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内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逆多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肝气上逆则见面红目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气火上逆,燥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见黧黑斑。
血的功能失常多表现为血虚、血淤。
(1)血虚:多因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因素等所致营血暗耗,造成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血虚皮肤失润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等症。血虚日久,可生风生燥致血虚风燥,亦为多种损容性皮肤疾病的发病因素。由于血虚不能营养肌肤,加之生风生燥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发生干燥、粗糙、脱屑、瘙痒等症。如《诸病源候论·蛇身候》中说:“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也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否(痞)涩,不通润于皮肤故也”。血虚又易招致风、湿、热邪气侵袭肌肤发病。所以,因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病有病期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并伴面色苍白等。
(2)血淤:凡邪毒入营,或气滞不能行血,气虚无力行血,或外伤以及淤血未消等,均可成为引起淤血的原因。皮肤常表现为:皮损色暗,青紫或出现淤点、淤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全身症状可表现为舌质紫有淤点,脉弦涩等。
2.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生成和排泄之间相对恒定的基本条件。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的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不足,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则孔窍、皮毛失其濡养滋润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皮肤常见干燥、脱屑、瘙痒、毛发枯槁、目陷舌光等。
津液的输布、排泄发生障碍,则内生痰饮、水湿,可见水肿等症。
临床上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常常相互影响,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如气滞血淤、气血两虚、气随液脱、津枯血燥等。
(三)经络病机
经络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里表、上下、内外,调节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局部经络阻塞或局部经络空虚常为损容性皮肤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机。如外伤使局部经络阻塞形成的淤血,或局部经络受损,毒邪乘隙入侵而成痈疖。头皮受外伤引起的血肿过后常可致斑秃等。因为经络的通道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它能把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致脏腑。同样脏腑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肌肤,亦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所以说,经络与损容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法
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必要手段,是辩证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望、闻、问、切四诊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疾病在人体各方面的病理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历来中医临床家都主张四诊合参,而不可偏执偏废某一诊。美容皮肤科的四诊也同样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它与其他各科所不同的是外证多见于体表,局部病变的表现较为突出。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病变的诊察方法。包括望局部病变、望神气、望形态、望舌苔等内容。
美容皮肤科疾病,首先反映于体表的局部病变。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分,如雀斑多发于面部,冻疮好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疮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热疮好发于皮肤黏膜交接之处,臁疮好发于两臁,脱疽好发于足趾。临床所见,凡局部病变色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色者,多为血淤;黑色者,多为坏死。
美容皮肤科的望诊,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望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