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04

第4章 皮肤知识与皮肤美容科学(4)

美,既是美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它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泛指两种含义:一种是当人们在一定的情感条件下感受到某种诱发人的感官以愉悦的物质形式时,往往赞之曰:“真美呀!”二是当他人感受到某人的一种良好的伦理表现时,也赞之曰:“这人真好!”即一种“善”。从广义上说,“美”是一切真善美在人的直觉中的高度集合。

从汉语词源上看,广义之“美”的原始形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原始人以“羊大好吃为美”,它说明美与人的感性共同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乐直接相关。同时,原始人常常带着羊头舞蹈,以示人际间的礼仪和友善,表示“羊人”为美,从而导引出“善”另一种解释认为,在我国古象形文字里,“美”字表示人头上加饰羽毛的样子,所谓“以毛羽饰加于妇首为每,加于男首为美”。“美”与“每”的原始含义相通而又有别。鲁迅先生也曾风趣地说过“每”字就是“戴帽子的太太”。两种解释,何者为准,暂不必究。但两者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可使人领悟到“美”与人的直觉天性间的一种血脉相承关系。

现代美学中的“美”,不是狭指的“优美”,而是泛指的广义的“美”,其严格的科学含义应囊括优美(狭义的美)、壮美(崇高)、丑、滑稽、荒诞、悲剧、喜剧等各种审美对象,即一切直觉及其对象的有机集合。

(三)医学美感与医学审美

美感,简单地说,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最初形成的一种审美感受,即感知对象(审美客体)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愉悦性反映,其特点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和谐宜人。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美感也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美感就是指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则泛指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含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察、审美理想等。广义的美感概念的核心也是审美感受,因此,通常人们多将美感理解为“审美感受”。

那么,什么是医学美感?医学美感是指医学审美主体在医学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有助于心身健康的愉悦和情趣。医学美感与一般美感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1.具有特定的审美主体--医者、患者和健康人群;

2.具有特定的审美目的--防病、治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

3.具有特定的审美环境--医学审美环境;

4.具有特定的审美实施手段--医学技术手段与一般审美手段的结合。

(四)美感效应及其生理-心理学机制

所谓美感机制,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学反应及其转归。

许多实验证明,随着美感的产生,机体的神经、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肌肉和皮肤等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机制如何,是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而医学美学则为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从图1-4可见,伴随“良性生理变化”而来的是心理上的和谐、愉快和情趣等美的心境和美感的产生。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已对美感效应中的生理学美感进行过许多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理论。

图1-4美感效应的心理-生理机制示意图(略)

1.大脑信息处理原理

大脑具有处理和贮存信息(其中包括声、光、色、形等和谐信息)的功能。实验证明,大脑细胞能在每一瞬间连续地将来自“五官感觉”的微小的“信息片断”(一种电信号)加以比较、分类和译码,由丘脑、丘脑下部和边缘系统主管各种感觉的神经细胞分别编织成意念中的图像或音韵等,从而使人产生美感。美感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审美客体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激发丘脑、丘脑下部和边缘系统的“情绪反应中枢”的一种愉悦性反应。

大脑在接收和处理各种形象信息之前,先由各相应的感官进行一系列的感知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有人对眼睛运动作过多次扫描观察,发现每个人都在大脑的控制下,用一种特有的方式瞄准自己感兴趣的各个“点”,并循着一定的路线由A点到B点以至其他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念中的图像(图1-5)。

图1-5大脑意念扫描图像(略)

实验者认为,这样的线条图中的各种“点”的“角”,反映了图像的主要特征,是大脑用以存储的一种“信息片断”,可作再认时的标记。

2.脑波和谐原理

现代生理学发现,美学环境对大脑的形象刺激与脑电波及其高低频的比值和谐与否有关。美国海斯博士的实验证明,人们无论看到什么物体,其形象信息都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而产生α、β、γ、δ、ε五种脑电波。凡是美的形象刺激时所测到的脑电波多为β波,且β波高低频的比值近于0.618。这是美学环境中的0.618在思想中的反应,是人产生“黄金分割”之和谐美感的生理学基础。

3.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协调原理

美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自主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趋向的出现,呼吸、脉搏、血压和面色均进入生理常态。一旦美感被破坏,有时可能因焦虑、愤怒而出现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颜面充血或苍白等生理变化;有时也可能因忧郁、闷纳而出现心律不齐,胃肠蠕动变慢、消化不良、尿频等生理变化。这都是自主性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4.神经-体液原理

由大脑皮质-丘脑下部-脑垂体等内分泌腺通过体液循环组成一个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叫做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当美感发生时,这个系统的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当美感被破坏并出现情绪反应时,往往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抗利尿素、儿茶酚胺等升高,而5-羟色胺的水平降低。这些生物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导致机体蛋白质分解,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升高,糖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内脏功能失调。美国学者登科发现,当人高兴地处于乐趣之中时,血液和关节液中的β-内啡肽水平增高,机体处于常态;一旦失去乐趣而悲伤时,则β-内啡肽水平降低,可以出现关节炎、痛风等病。

5.免疫原理

美感的产生可因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平衡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力,γ-球蛋白形成,使抗病能力增强。若美感受损,则出现情绪反应而导致这些免疫功能下降,使抗病能力减弱。

(五)美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也离不开其所固有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但是,在具体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往往处于一种支配的地位,决定着这个审美对象的形式属性。一定的美的内容通过一定的美的感性形式反映出来,使之产生一种“宜人性”,以唤起人们对一定美的事物的愉悦感。例如,一个少女之所以美,一方面由于她以一种健康的朝气蓬勃的青春生命力为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她以那红润的脸色、匀称的身体、活泼的姿态为形式。一幅山水画之所以美,一方面由于它不仅以山、水、草、木、花、鸟等及其相互关系为内容,还由于它以那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线条和色彩为形式反映出来。

美的内容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美不能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的生产、生活。任何美都是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美好的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任何美都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它的内容必然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往往表现为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例如,中山装既不同于西装,也不同于古装;中国现代歌曲既不同于京剧,也不同于维也纳音乐。这就是美的不同内容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美的形式。

(六)形式美的概念和法则

美的形式是反映具体事物美的特定内容的外在形式。在美学上,被统称为“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方面。外形式指材料的线、形、色、光、声、质等外形因素;内形式是上述因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完美表现内容的结构形式。

形式美通过人的感官给人以美感,引起人的特定想象和情感时,它就成为审美对象。

一般认为,形式美是按一定的格调和规则表现出来的,诸如对称、均衡、和谐、整体性、节奏、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称形式美法则。下面选讲几种。

1.对称

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而且距离相等。例如,中外各种古代建筑、教堂、庙宇、宫殿等都以“对称”为美的基本要求。人体形式构造的布局,在外部形态上也是对称的。人体骨骼以脊柱为中线,垂直于地面,支撑着头部和身体;脊柱两侧连接延伸的骨骼的形状和数量也是相称的;人的四肢、五官及其排列,肌肉的走向等也是对称的。这种自然的对称,真是巧夺天工。倘若遭到了破坏,便是对美的破坏,并造成某种功能丧失而成为残废,便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不便,严重者将会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均衡

对称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物体并不一定对称,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为它还符合“均衡”的法则。例如,人体内的某些脏器虽不对称,但很协调,不会使人产生倚轻倚重的感觉。

3.和谐

审美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是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的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其基本要求是对称、均衡、相互呼应和衬托,色彩的调和悦目或音调的悦耳动听。

4.整体性

任何一个形象体系,无论是人体或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整体性的原则,所谓“美中不足”,就是整体性受到破坏的一种表现。例如,桌子缺角、门窗裂缝、书缺封面等,都可使人感到美中不足。

5.节奏

节奏是客观事物(包括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或艺术活动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周期变化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是一些生理节奏。一旦改变人的生理节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情感节奏的变化;相反,人的生理节奏也往往受到心理情感变化的影响。艺术节奏是建立在人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基础之上的,当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节奏与人的生理、心理节奏相吻合时,就会引导欣赏者的生理感受或心理的情感活动的相应变化,从而产生美感。

6.多样统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提出“黄金分割”的同时认为,美是多种数量比例关系和对立因素和谐统一的结果,即所谓“寓变化于整体”。多样统一的法则是对称、均衡、整齐、比例、对比、节奏、虚实、从主、参差、变幻等形式美法则的集中概括。它是各种艺术门类必须共同遵循的形式美法则,是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七)医学美容学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医学美容学(medicalcosmetology),又称美容医学(aestheticmedicine)。如果说,医学美学是从整体上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多层次人体美系统进行研究和实施的话,那么医学美容学则分担着其中的人体之外在美及其审美的研究和实施的任务。因此,医学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通过医学手段与美学手段的结合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的外在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的,由多种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并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因此,可认为医学美容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外在美,以及维护、修复和再塑人的外在美的一切医学技艺、设施和基础理论。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医学美容学的学科内容应分为美容保健学、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牙科学、物理美容学、中医美容学等亚分支。

关于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著者就此作过系统的比较和论述,其中包括笔者等近来在张其亮主编的《医学美容学》和郑振禄、何伦主编的《医学美学概论》两著中撰文所阐述的意见。其基本认识是:医学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美容医学中的美学基础及其实施的研究,而且包括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各类美与审美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研究。就是说,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逻辑关系不是同一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其交叉部分是“美容医学中的美学基础及审美实施”,即“医学美学在美容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医学美学理论不仅可用于对美容医学的美学指导,也可用于其他医学学科领域的美学指导。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状况看,还主要是在美容医学的美学指导中发挥了其应有的学科理论功能,从而明显地体现了医学美学理论与美容医学实践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即已卓有成效体现了医学美学理论对美容医学实践的学科指导性作用。

二、人体美学基础知识

医学人体美学是系统研究医学人体美及其理论体系构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现代医学美学整体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代医学美学学者彭庆星认为,医学人体美是医学审美的主要对象。并认为,医学人体美是指现实存在的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并具有生命活力美感的人体美。它是人在自然进化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的自身之美。医学人体美学要求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及社会调查等方法,从众多的现实的人体美中,能动地科学抽象出人体美的美学参数,认识其规律,用以维护、修复和再塑“现实的人体美”,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力在形式上与内容上达到高度和谐统一之美。

其有以下几特点:

1.医学人体美高度聚集形式美法则于一身

形式美法则是美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规律性,诸如对称、均衡、匀称、和谐、对照、节律、黄金律、多样统一等。人体所固有的特定的内容,如血、肉、情感、思维等决定了人体形式美的内容,并将形式美的法则全方位地反映在人体。例如人体的左右对称,体形匀称、比例均衡、整体和谐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人体的高度聚集的体现。

2.医学人体美是高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

人体外在形式美的渊源,是“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人类“从自然向人生成”的内在生命美规律所决定。人的生命美则是人的全面本质的集中反应,它包括生物学品质审美、生理审美、心理审美以及审美创造。它们总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医学人体美是一种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的一种高层次的统一美。

3.医学人体美的基础是健康

健康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活动相协调的合乎目的性的和谐统一状态。例如,肤色红润、光泽、肌肉丰满发达,给人一种精力充沛、顽强的生命力的美感。若生理功能的衰减、能量代谢下降,导致肌肉松弛、皱纹横生、皮肤弹性降低;或因机体病理性改变,发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使人体美减色。

4.医学人体美的普遍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