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50

第50章 烧伤与冻伤(4)

(2)吸氧时间:一般认为长时间吸氧时,氧浓度不宜超过50%-60%,时间不宜超过1日,吸纯氧时不得超过4小时。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损伤肺脏,轻者有胸痛及咳嗽,重者可出现肺顺应性下降,加重呼吸困难,肌肉无力,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3给氧方法:除鼻导管吸氧外,还有氧罩、氧帐及机械通气法。对吸入性损伤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往往无效,一般需用正压给氧和机械通气。

(3)机械呼吸:吸入性损伤后病人往往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呼吸器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一项有效措施。机械呼吸是通过呼吸器来完成的。应用呼吸器,可给病人以机械辅助呼吸,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有效通气量,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机械呼吸是一种对症治疗和应急抢救措施,掌握其使用时机甚为理要。使用呼吸器的指征如下:

1、临床表现:病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大于35次/min,神志模糊、烦躁,经气管切开,焦痂减压及给氧疗后仍不能缓解,呼吸道内有脱落坏死组织脱出,分泌物多而无力咳出等;

2、血气分析:经给予高浓度吸氧扣,PaO2仍低于7.8kPa或PaCO2大于6.5kPa;

3、肺部体征及X线拍片:当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时,早期胸片显示透明度低、肺纹理增多、增粗,与呼吸困难体征不相符。当肺部出现干、湿罗音,胸片出现云片状阴影时,多已属晚期。

机械呼吸虽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但有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故对机械和管道腔内应彻底消毒,掌握正确的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减少肺部感染机会。

目前常用的机械呼吸有正压通气和高频通气两处。正压通气:临床上应用的呼吸器多属正压呼吸器。机械正压呼吸时,是以正压将气送入肺内,使胸腔内和肺内的压力增高。因而,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可有不良影响。故应严格掌握禁忌证。凡对气道加压可使病情加重的疾患,如肺大疱、高坟气胸、大咯血及急性心肌梗塞者,均不宜使用。

(六)预防

防治感染吸入性损伤后,由于气道及肺部受损,纤毛功能破坏、气道分泌物及异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及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常致气道及肺部感染。一旦感染,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并成为全身感染的重要病灶,诱发败血症。彻底清除气道内异物和脱落的坏死黏膜组织,引流通畅,是防治感染的基本措施,其次是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严格控制创面-肺-创面细菌交叉感染;定期作气道分泌物涂片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另外,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防治感染有重要意义。

二、电烧伤

触电、雷击均可引起电烧伤。皮肤角质电阻高,触电时产热而造成出、入口的电烧伤。电击伤轻者仅有一过性神志丧失、头晕、恶心、心悸、耳鸣、乏力等,不留后遗症;重者可发生电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此外,电火花或电弧使衣服燃烧,热力烧伤面积较大。

电流通过人体可以造成全身电击伤和局部电烧伤(electricalburns)。损伤范围主要决定于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其次是触电部位的电阻大小。一般地说,电压愈高、通电时间愈长,损伤愈严重;如果电压相同,交流电要比直流电的危害为大。越厚的皮肤,电阻越大,局部烧伤越浅;越薄的皮肤,特别是表面潮湿时,电阻则小,烧伤较深。

(三)临床表征

电击伤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短暂意识丧失等,严重者为电休克。如果电流通过心脏或脑,可造成心跳和呼吸停止。

(四)病理生理

损伤机制电接触烧伤有较多特性。伤情取决于几种因素:接触时间、电流强度、电流性质、电流的路径等。因电流=电压/电阻,电压越高,电流强度越大:电流导入人体后,因不同组织的电阻不同(依大小顺序为骨、脂肪、皮肤、肌腱、肌肉、血管和神经),局部损害程度有所不同。如骨骼的电阻大,局部产生的热能也大,所以在骨骼周围可出现“套袖式”坏死。体表的电阻又因皮肤的厚薄和干湿情况而异。如手掌、足掌因角质层厚,电阻也高;皮肤潮湿、出汗时,因电阻低,电流易通过,迅速沿电阻低的血管运行,全身性损害重;反之皮肤干燥者,局部因电阻高,损害也较重,但全身性损害相对减轻。“入口”处邻近的血管易受损害,血管进行性栓塞常引起相关组织的进行性坏死和继发性血管破裂出血。电流通过肢体时,可引发强烈挛缩,关节屈面常形成电流短路,所以在肘、腋、膝、股等处可出现“跳跃式”深度烧伤。此外,交流电对心脏损害较大,电流通过脑、心等重要器官,后果较重。

(五)治疗方案

1.现场急救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拨离电源;呼吸心跳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后还应注意心电监护。

2.液体复苏补液量不能根据其表面烧伤面积计算,对深部组织损伤应充分估计。由于肌肉和红细胞的广泛损害,必将释放大量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酸血症的情况下,很易沉积于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为此,早期补液量应高于一般烧伤;补充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还可用甘露醇利尿,每小时尿量应高于一般烧伤的标准。

3.清创时应注意切开减张,包括筋膜切开减压。尽管高压电烧伤早期坏死范围不易确定,仍应尽早作较彻底的探壹,切除坏死组织,包括可疑的间生态组织(肌肉颜色改变,切割时收缩性减弱),当组织缺损多,肌腱、神经、血管、骨骼已暴露者,在彻底清创后,应用皮瓣修复。对坏死范围难以确定,可以异体皮或异种皮暂时覆盖,2-3天后,再行探查,继续清创,创造条件植皮。在观察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继发性出血。床旁常备止血带与止血包,因这类病人可在静卧或熟睡时,血管悄然破裂,大量出血而致休克,遇此情况,应找到破裂血管,在其近心端高位健康血管处结扎。

4.早期全身应用较大剂量的抗生素(可选青霉素)。因深部组织坏死供氧障碍,应特别警惕厌氧菌感染,局部应暴露,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湿敷。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绝对指征。

(六)预防电烧伤

电烧伤对人的损害极大。电流强度及组织电阻越大,接触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电流通过人体经络也十分重要,25mA电流通过心脏易导致心室纤颤甚至心搏停止。通过腹部时引起脏器坏死穿孔。通过脑部及脊髓时可致神经损害或呼吸与回流中枢麻痹。伤及头面部可并发白内障。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与出口,入口较出口重,皮肤呈椭圆形炭化坏死性损害,伤口脱水、干燥、冰冷、麻木;1-2日后炎症反应及肿胀严重。因血管内膜损害,血栓形成,组织变性感染,一周后开始进行性广泛坏死。深部组织损害严重,呈所谓“夹心”性坏死,可继发大出血或严重感染。电弧烧伤是由于电弧或电火花所产生的电热烧伤,电火花可使衣服等着火,扩大烧伤面积。

三、化学烧伤

化学烧伤(chemicalburns)的损害程度,与化学品的性质、剂量、浓度、物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的大小,以及当时急救措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物质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主要是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有的产热而加重烧伤。有的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发生中毒。

可导致烧伤的化学物质不下数千种。化学烧伤的特点是某些化学物质在接触人体后,除立即损伤外,还可继续侵入或被吸收,导致进行性局部损害或全身性中毒。损害程度除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取决于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长短。处理时应了解致伤物质的性质,方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常见的有酸、碱烧伤及磷烧伤。

(一)症状体征

酸烧伤较常见的酸烧伤为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其共同特点是使组织蛋白凝固而坏死,能使组织脱水;不形成水泡,皮革样成痂,一般不向深部侵蚀,但脱痂时间延缓。

碱烧伤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也可使组织脱水;但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能皂化脂肪组织,皂化时可产热,继续损伤组织,碱离子能向深处穿进。疼痛较剧,创面可扩大、加深,愈合慢。

磷烧伤是有特点的化学烧伤。磷与空气接触即自燃,在暗环境中可看到蓝绿色火焰。磷氧化后产生P203和P205有脱水夺氧作用。磷是细胞浆毒物,吸收后能引起肝、肾、心、肺等脏器损害。

(二)临床表征

化学烧伤常常伴有化学品中毒:中、小面积的化学烧伤能引起病人死亡,主要因中毒所致,如黄磷烧伤。由于各种化学毒剂不同,在体内的吸收、贮存、排泄也不一样,但多数经肝解毒、由肾排出,因此临床上多见肝、肾损害。

化学品蒸汽或烟雾可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呼吸道烧伤:不少挥发性化学药物由呼吸道排出,所以化学烧伤合并呼吸道烧伤或呼吸系统并发症(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等),并不少见。

(三)疾病病因

强酸、强碱、磷等化学物质接触。

(四)治疗方案

全身中毒在某些化学烧伤中很突出,若有特效解毒药物,应及时施用;一般情况下则给予全身支持,以保护肝、肾等重要器官,加速毒物排出。如输液,静脉给予大量维生素、应用激素,以及利尿、护肝等。若为威胁生命的中毒,例如液态黄磷烧伤面积较大,仅靠冲洗中和是不够的,还应争取时间果断地切、削创面焦痂,除去毒物来源,并酌情植皮覆盖创面。

化学烧伤比单纯热力烧(烫)伤要复杂得多。化学烧伤的种类和性状化学烧伤的伤因可分两大类:一为强碱烧伤,如石灰、苛性钠、苛性钾等;二为强酸烧伤,如王水、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等。碱性烧伤,其渗透性强,深入皮下后使细胞脱水、溶解组织蛋白,形成强碱蛋白化合物,致使创面加深,造成更严重的深层组织破坏;强酸烧伤,可立即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使组织脱水形成厚痂,厚痂有利于阻止酸液继续向深层组织内渗透,可减少组织损伤;磷酸烧伤,在战时或工农业生产中常有发生。由于磷化合物遇空气极易燃烧,氧化后变成五氧化二磷,成为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磷烧伤后,如果没有彻底清除皮肤上残留的磷质,磷可在皮肤上或伤口内继续燃烧,造成继发的更深与重大面积的烧伤。皮肤上或伤口内的残留磷一旦被体内吸收,又可引起全身磷中毒。

1.一般处理原则

立即解脱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物,连续大量清水冲洗,时间应较长。特别应注意眼部与五官的冲洗,因损伤后可致盲或其他后果。急救时使用中和剂等并非上策,除耽误时间外,还可因匆忙中选择不当或中和反应中产热而加重损害。早期输液量可稍多,加用利尿剂以排出毒性物质。深度烧伤应尽早切除坏死组织并植皮。已明确为化学毒物致伤者,应选用相应的解毒剂或对抗剂。磷进入伤口或皮下后,可引起严重肝、肾中毒,故在很小面积磷烧伤时,也常有致人于死命的危险。磷烧伤后可先用清水冲洗几遍,然后用1%-5%硫酸铜溶液浸湿纱布敷在伤处,使残留的磷生成二磷化二铜(不再燃烧),最后再用3%双氧水或5%小苏打水冲洗,使磷渣再氧化成磷酐(无毒)。在磷烧伤处理时禁用油或凡士林纱布包扎,因磷易溶于油脂,会促使人体中毒,故在终末包扎时,在用5%小苏打水冲洗后,用纱布包扎最好。

2.酸烧伤

急救时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处,随后按一般烧伤处理。此外,有些腐蚀性酸烧伤如石炭酸,其脱水作用不如上述强酸,但可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损害肾。石炭酸不易溶解于水,清水冲洗后,可以70%酒精清洗。又如氢氟酸,其穿透性很强,能溶解脂质,继续向周围和深处侵入,扩大与加深的损害作用明显。立即处理仍为大量清水冲洗,随后用5%-10%葡萄糖酸钙(0.5ml/cm2)加入1%普鲁卡因刨周浸润注射,使残存的氢氟酸化合成氟化钙,可停止其继续扩散与侵入。

3.碱烧伤

急救时应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更应延长。深度碱烧伤适合早期切痂与植皮。碱烧伤中的生石灰(氢氧化钙)和电石(CaC2)的烧伤必须在清水冲洗前,先去除伤处的颗粒或粉末,以免加水后产热。

4.磷烧伤

急救时应将伤处浸入水中,以隔绝氧气,切忌暴露于空气中,以免继续燃烧。应在水下移除磷粒,用1%硫酸铜涂布,可形成无毒性的磷化锅,便于识别和移除。但必须控制硫酸铜的浓度不超过1%,如浓度过高,反可招致铜中毒。忌用油质敷料,因磷易溶于油脂,而更易吸收;适用3%-5%碳酸氢钠湿敷包扎。深度创面尽早切除与植皮。磷烧伤应特别注意全身中毒问题。

5.如误服强碱、强酸类腐蚀剂

不论服量多少,均可烧坏口腔、咽喉、食管与胃的黏膜,严重者可烧坏肌层直至穿孔。因此,解救时不可立即催吐或洗胃,以免食道与胃破裂或穿孔;可针对服用的强碱或强酸种类,将相应的中和溶液灌入,同时灌入牛奶、鸡蛋清、植物油或面糊等流体,以求保护好食管与胃黏膜,赢得抢救时间。

6.急救原则

无论何种化学烧伤,也无论是外烧伤或内烧伤,均应迅速、安全地送医院救治,万不可留在家中自行处理。

(五)临床表现

1.酸烧伤

常见的为硫酸,盐酸,硝酸烧伤,此外尚有氢氟酸,石炭酸,草酸等,它们的特点是使组织脱水,蛋白沉淀,凝固,故烧伤后创面迅速成痂,界限清楚,因此限制了继续向深部侵蚀。

(1)硫酸,盐酸,硝酸烧伤:硫酸,盐酸,硝酸烧伤发生率较高,占酸烧伤的80.6%,硫酸烧伤创面呈黑色或棕黑色;盐酸者为黄色;硝酸者为黄棕色。此外,颜色改变与创面深浅也有关系,潮红色最浅,灰色,棕黄色或黑色较深,酸烧伤后,由于痂皮掩盖,早期对深度的判断较一般烧伤困难,不能因无水泡即判为浅度烧伤。

硫酸,盐酸,硝酸在液态时可引起皮肤烧伤,气态时吸入可致吸入性损伤,三种酸比较,在同样浓度下,液态时硫酸作用最强,气态时硝酸作用最强,气态硝酸吸入后,数小时即可出现肺水肿,它们口服后均可造成上消化道烧伤,喉水肿及呼吸困难,甚至溃疡穿孔。

其处理同化学烧伤的急救处理原则。冲洗后,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氧化镁,肥皂水等中和留在皮肤上的氢离子,中和后,仍继续冲洗。创面采用暴露疗法。如确定为III度,迟早切痂植皮。吸入性损伤按其常规处理。吞食强酸后,可口服牛奶,蛋清,氢氧化铝凝胶,豆浆,镁乳等,禁忌洗胃或用催吐剂,切忌使用耐火酸氢钠,以免产所,造成胃肠穿孔。可口服强的松,以减少纤性药物。

(2)氢氟酸烧伤:氢氟酸是氟化氢的水溶液,无色透明,具有强烈腐蚀性,并具有溶解脂肪和脱钙的作用。氢氟酸烧伤后,创面起初可能只有红斑或皮革样焦痂,随后即发生坏死,向四周及深部组织侵蚀,可伤及骨骼使之坏死,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伤员疼痛较重。10%氢氟酸有较大的致伤作用,而40%则对皮肤浸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