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52

第52章 烧伤与冻伤(6)

三度损伤达皮肤全层,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有显著的水肿和水疱,疱液多属血性,为鲜红色或咖啡色,疱底呈灰白色或污秽色。皮肤为青紫色、灰白色、苍白色甚至紫黑色,指(趾)甲床呈灰黑色。如无继发感染,局部变干、缩小,呈干性坏死,继发感染,则坏死组织产生恶臭分泌物,呈湿性坏死。干性坏死出现分界线的时间,一般需要1-2个月,从坏死组织的完全脱落,健康肉芽的出现和上皮形成,往往需要2-3个月以上的时间。

二、三度冻伤复温后鉴别鉴别内容二度三度皮肤颜色红或紫红表紫,苍白,或紫黑水疱多橙黄色,浆液性多为红色或咖啡色疱底鲜红色灰白或污秽色渗出物较少较多感觉痛觉过敏,深感觉存在深浅感觉迟钝或丧失皮温增高或正常降低。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度冻伤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创面形成的阶段。此期可出现:(1)浆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2)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3)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急救与治疗】

1.急救和治疗原则

(1)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

(2)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

(3)局部涂敷冻伤膏;

(4)改善局部微循环;

(5)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

(6)应用内服活血化淤等类药物;

(7)二、三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三度冻伤治疗;

(8)冻伤的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最大限度地保留尚有存活能力的肢体功能。

2.快速复温

尽快使伤员脱离寒冷环境后,如有条件,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复温后在充分保暖的条件下后送。如无快速复温条件,应尽早后送,后送途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外伤。到达医疗单位后应立即进行温水快速复温。特别对于救治仍处于冻结状态的二、三度烧伤,快速复温是效果显著而关键的措施。

具体方法:将冻肢浸泡于42℃(不宜过高)温水中,至冻区皮肤转红,尤其是指(趾)甲床潮红,组织变软为止,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颜面冻伤,可用42℃的温水浸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在无温水的条件下,可将冻肢立即置于自身或救护者的温暖体部,如腋下、腹部或胸部,以达复温的目的。

救治时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患部。

3.改善局部微循环

三度冻伤初期可应用低分子(相对分子质量40000以下)右旋醣酐,静脉点滴,逐日给药500-1000ml,维持7-10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必要时也可采用抗凝剂(如肝素)或血管扩张剂(罂粟硷、苄胺唑啉等)。

4.局部处理

(1)局部用药:复温后局部立即涂敷冻伤外用药膏,可适当涂厚些,指(趾)间均需涂敷,并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面积小的一、二度冻伤,可不包扎,但注意保暖。

可供使用的冻伤膏有呋喃西林霜剂:呋喃西林、考地松霜剂:呋喃西林、右旋醣酐霜剂等,其配方与配制方法如下:

蒲公英提取液1ml相当生药4g。

基质配方完全相同。

油相基质:硬脂酸17克,液体石蜡25克,羊毛脂2克。

水相基质:三乙醇胺2克,甘油(药用)5克,尼泊金甲酯0.1克,蒸馏水48-49毫升。

配制方法:将呋喃西林置于乳钵中研成细粉,加入甘油磨成糊状,再加2-3毫升蒸馏水,研匀备用。将油相在水浴中加热至全部溶化,继续加热至75℃。将水相在水浴中加热溶化至75℃后,缓慢加入75℃的油相中,边倒边搅拌,并加入呋喃西林甘油糊。继续研磨成霜剂。

(2)水疱的处理: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如果水疱较大,也可低位切口引流。

(3)感染创面和坏死痂皮的处理:感染创面应及时引流,防止痂下积脓,对坏死痂皮应及时蚕食脱痂。

(4)及时清除坏死痂皮:肉芽创面新鲜后尽早植皮,消灭创面。早期皮肤坏死形成干痂后,对于深部组织生活能力情况,往往不易判断,有时看来肢端已经坏死,但脱痂后露出肉芽创面(表明深部组织未坏死),经植皮后痊愈。因此,对冻伤后截肢应取慎重态度,一般任其自行分离脱落,尽量保留有活力的组织,必要时可进行动脉造影,以了解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5.中医中药治疗

应着重温经通络,活血化淤。方剂:

乳香9克没药9克

桃仁9克丹参30克

当归6克毛冬青30克

黄芩15克大黄4.5克

甘草6克黄芪15克

双花15克连翘15克

共煎为一剂,一日服二次,连服7-14剂,亦可根据病人情况随证加减。

6.预防感染

严重冻伤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常规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

(二)全身冻伤

【发病因素】

冻僵亦称全身冻伤,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引起,致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热量大量丧失,体温无法维持,最后意识昏迷,全身冻僵。人体受寒之初,一方面用增强代谢产生热量,故肌肉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另一方面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如继续受冻,散热超过产热,体温即开始下降,至32℃以下,寒战不再发生,代谢逐渐降低,血压,脉搏、呼吸也开始下降;至30℃以下,进入昏迷状态全身木僵。若不及时抢救,终将导致死亡。

冻僵常发生于突然降温或遭遇暴风雪时,尤其是衣着单薄,饥饿,疲劳,迷路,醉酒等意外情况下容易发生,平时少见。但我国国土辽阔,在高山雪地作业的勘探队员或侦察员,于寒带地区遇险的飞行员,在海洋中遭受暴风雪的意外袭击的水兵、渔民等均可能发生冻僵。

【病理生理】

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过程分为机能代偿和机能衰竭两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体温在34℃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2℃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2.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后,血液内的水分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液浓缩,黏度增加,20℃时半数以上的外围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环及外周围阻力加大;19℃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正常的25%,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出现传导阻滞,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3.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29℃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4.肾脏: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紧小球滤过率下降。体温27℃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1/3。如果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和诊断】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肌电图和心电图可见细微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浅,严重者偶可见一、二次微弱呼吸。

如有受冻病史只要测量肛温和作心电图使可确定诊断,不必做过多的化验。但应注意,普通的体温计不适用(只能测到35℃)。可用水温计插入肛门,最少5厘米以上。

一般来说,直肠温度在28-30℃以上,多可复苏,25℃左右即有死亡的危险。新疆军区总医院救活了一例严重冻僵,肛温仅22℃的病人。国外也有中心体温18℃而得以复苏的个别病例报导。

【急救与治疗】

关键是迅速恢复病人中心体温,防止并发症。

迅速而稳妥地将病人移入温暖环境,脱掉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盖以棉被或毛毯,并用热水袋,水壶加热(注意用垫子,衣服或毯子隔开,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以防烫伤)放腋下及腹股沟,有条件用电毯包裹躯开,红外线和短波透热等,也可用温水,将病人浸入40-42℃温浴盆中,水温自34-35℃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2℃,待肛温升到34℃,有了规则的呼吸入心跳时,停止加温。

如病人意识存在,可给予温热饮料或小量酒,静脉滴入加温10%葡萄糖水(可将输液管加长到5-6米,浸泡在38-40℃水浴中),有助于改善循环。

除体表复温外,也可采用中心复温法,尤其是那些严重冻僵的伤员。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在一般医院都能进行,可用加温到49-54℃的透析液悬挂在3-4尺高度,通过在43℃水浴中保温的导管,灌入腹腔内,进行腹膜透析,每次约20-30分钟,可连续透析5-6次。每小时可使肛温升高2.9-3.6℃,有助于改善心、肾功能。

其他治疗,包括纠正心律紊乱和酸中毒,注意并发症(肺炎,心肾功能不全、脑、肺水肿)的防治等。如伴有局部冻伤,应先抢救冻僵后,再按冻伤治疗原则处理。

二、非冻结性损伤

(一)冻疮

冻疮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发生的,非冻结性局部组织损伤。发生冻疮的气温多在冰点以上(0-10℃)。好发部位,多在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廊等处。局部出现红斑,弥漫性水肿,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表浅溃疡,渗出浆液,并可感染化脓。

治疗基本同一、二度冻伤。每日可用42℃温水浸泡,每次20分钟,用毛巾擦干;室温保持在15℃以上,并注意局部保暖,亦可用按摩或透热疗法,一般一周可愈。如有破溃感染,局部涂敷冻伤膏。我国民间验方,如用辣椒秆可花椒煎水浸泡患部,据报道效果较好。

(二)战壕足

战时长时间站立于潮湿寒冷的战壕内引起的一种足部损伤。

(三)水浸足或水浸手

手和足长时间浸渍于寒冷的水中,所引起的局部损伤。

(四)防空壕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许多年老体弱的人,在防空壕(洞)内蹲坐或蜷屈时间过久,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局部血液郁积所发生的足部损伤。

这三种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有许多共同点。受冻温度都在组织冰点以上,受伤部位广泛,除有皮肤损伤和血管变化外,尚有广泛的炎性反应,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和变性。临床表现:在反应前期,由于血管收缩和痉挛,血管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开始潮红后转为苍白,受冻者足部沉重不适,继之麻木疼痛,尤以足弓部及足底部较显著。反应期症状更明显,首先是血管的极度扩张,充血和水肿,局部发热和动脉明显搏动,间或产生水疱及渗血现象。其次感觉神经紊乱,足部疼痛,活动或不垂位置时加剧。反应后期,足部水肿消退,但对寒冷非常敏感,而且易于出汗,活动时水肿又可出现,且疼痛,影响持久站立,严重者有时可遗留足部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对以上三种损伤,早期治疗可防止感染及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治疗方法与冻疮局部疗法相仿,可参照进行。

三、冻伤的预防

多数冻伤是以可预防的,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做好防冻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1)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耐寒锻炼,例如组织部队爬山、滑雪,跑步等,坚持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和擦浴(应从热天开始)。(2)掌握冻伤规律,抓住防冻重点,例如容易发生冻伤的天气,主要是冷天和大风天,特别是气温骤变的天气;易冻部位,主要是身体暴露部位和肢端,如手、足、耳、鼻、颜面等;易发冻伤的时机,多在战士单独执勤、特别是在站岗放哨时往往站立不动,或执行紧急任务时的分队等。掌握好以上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实践证明是可以减少或防止冻伤的发生。(3)加强行政管理,做好物资保证。落实防冻保暖措施,入冬前维修门、窗、火炉、火墙,草垫。衣着应温暖不透风,且松紧适度,鞋袜不能过紧。(4)积极改善伙食,饮食时间合理安排,间隔不宜太长,注意质量,并保证吃热食。(5)运送伤员途中注意防寒保暖。切忌立即用火烤或用雪擦受冻部位。

2.战士或个人防冻应做到“七勤”、“六不要”即:勤进行耐寒锻炼;勤准备防寒物品;烤换鞋袜、鞋垫,尤其是“汗脚”的更应注意:勤活动手足,揉搓颌面;勤用热水烫脚;勤互相督促;勤交流防冻经验。不要穿潮湿,过紧的鞋袜;不要长时间静止不动;不要在无准备时单独外出;不要赤手接触温度很低的金属;不要用火烤,雪搓或冷水浸泡受冻部位;不要酗酒。

长期驻防寒区的部队,历年都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冻经验,只要把这些措施和经验认真重视,勇于实践,就能取得在严寒时的行动自由。

(第四节)中医治疗烧伤

烧伤包括烫伤、火焰烧伤、化学烧伤和电烧伤。尤其深度烧伤皮源困难,植皮愈合后常见瘢痕增生、色素沉着及奇痒等,已经成为烧伤治疗的难题。现代中医药治疗烧伤,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颇有创新,方法上由临床研究深入到实验研究,理论上从宏观认识发展到了微观分子水平,对剂型不断改进和针对性治疗方面有所发展。这里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如下。

一、中医对烧伤治疗的历程

烧伤即指热力所致的机体组织损害,包括热液、火焰、酸碱、电流等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治疗和研究,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哲学思想和医学体系。早在公元4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公元341年)和晋末《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83年)中,已有治疗水火烫伤的记载,所用药物及治则,特别是内外兼治、辩证施治的观念,迄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古代中医文献中都认为其病因是热毒,在治疗上所采用几乎全是清热解毒药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指出本病多由火热毒邪外伤所致,治疗当以苦寒收敛为主,谓“火疮用栀子、黄芩、白敛煎汤以淋疮,气溜去火热毒。”《医学入门·汤火疮》指出“汤泡火烧疮。初时宜强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热不能出,烂入筋骨。后用寒水石七两,黄柏、黄连、黄芩、山栀、大黄、赤石脂各一两,甚者加冰片少许为末.酒调或鸭子清调敷。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指出本病乃火毒所致,内外受之,治疗当内外同治,谓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重则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脏腑……故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

近代中医文献大多数认为烧伤是因热所致,热胜则内腐,以致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可能,故而认为除热外还有毒,其病因机制仍是热毒,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制剂或方药。

我国医学科学家徐荣祥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提出了烧伤既是伤又是疡的观点。认为烧伤的病因是火毒或热毒,属“不内外因”;轻则犯皮毛,重则伤肌肉、筋骨。其“火”、“热”与一般温热病的“火热”不尽相同,其传变也不完全一样。一般无并发症的烧伤总是火炽热甚,主要侵犯中焦,多为阳明实热之症。热邪为病,耗阴损气。同时烧伤是伤,必有淤血凝滞;烧伤有伤口,故又多腐肉脓血。所以一般烧伤的治疗应该包括以下治则: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益气理脾;活血逐淤;托里排脓。若发生并发症,则火热燔灼脏腑,各种脏腑的症状都可出现,更需根据病情予以辨证施治。早期实证较多,但实中夹虚;后期虚证较多,亦有虚中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