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同步练习
24577400000022

第22章 参考答案(5)

三、词语解释题:1.玉骢:马。系:拴住。2.倩:请求。斜晖:斜阳。3.却:刚刚。破题儿:喻事情的开始。4.索:须。5.揾:擦。6.斜签着:斜着身子。死临侵:形容无精打采,死气沉沉之状。7.阁泪:含泪。8.谂知:深知。9.留意:传情。就里:内情。10.调护:调养、养护。扶持:扶助。11.鱼雁无消息:即没有音讯。12.异乡花草:他乡女子。栖迟:淹留不走。

四、简析题:

1.(1)都是秋天的典型事物。

(2)离愁别恨。

(3)比喻、夸张。

(4)将醉人脸红比喻霜叶红,暗示莺莺难以自持的离愁情态。

(5)说经霜而红的枫叶是由离人的眼泪染红的,这是借景抒情中的移情于景。

(6)“碧云天,黄花地”。

(7)开头四句使用了借景抒情中的融情入景,后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中的移情于景。

2.(1)表达莺莺的离愁别恨。

(2)点睛之句:“此恨谁知”。点睛之字:“恨”。

(3)都是围绕“迟”与“疾”两个字立意的。

(4)想“倩疏林拴住斜晖”是合情而不合理的借景抒情中的以情造景(或“景为情设”)。

(5)对偶。

(6)对偶、叠字。

(7)比喻。

(8)对偶、夸张。

3.(1)一是将酒明喻为水,明写酒淡无味,暗示酒难解愁;二是将酒暗喻为泪,暗示愁情深重。

(2)对偶、比喻、用典。

(3)喻功名利禄在莺莺眼中与爱情相比,不过是虚空、渺小之物。

(4)可见莺莺追求爱情幸福、藐视功名利禄的叛逆精神。

(5)是封建老夫人用封建功名利禄观念造成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单项选择题:1.A2.C3.D4.C5.A6.D

二、词语解释题:1.表里:内外。2.踌蹰:本处指思潮起伏。3.经行处:一路经过的地方。4.做:化作。

三、简析题:

(1)全曲可分为三层:

开头至“山河表里潼关路”为第一层,写潼关路上山河的险峻;“望西都都做了土”为第二层,正面怀古,抒发由目睹秦汉宫阙废墟而生的历史变迁的感叹;“兴”至最后为第三层次,深化怀古之情,揭示老百姓始终受苦的历史规律。

(2)对偶,拟人。

(3)拟人修辞使山河景物形象鲜明生动;同时渗透着苦难中的百姓的怨怒情绪。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一般怀古之作,都停留在朝代兴亡更替的感叹上,而此曲则更深入一层,揭示出比兴亡更深入的“百姓苦”历史实质,作者的视点由统治者移到了老百姓,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完全对立,使作品的思想深度升华到了一个封建文人所能达到的难能可贵的高度。

(6)此曲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前赤壁赋》

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A5.B6.D7.D8.D9.B10.D

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ABCDE4.BC

三、词语解释题:1.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2.属:劝酒意。3.纵:放纵,任从。

一苇:小船。如:往,去。4.凌:越过。万顷:极言水面之开阔。茫然:旷远迷茫的样子。5.桂棹:桂木做的棹。兰桨:木兰树做的桨。空明:指月光下透明的江水。溯:逆流而上。6.舞:使起舞。泣:使哭泣。7.愀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忧愁。危:端。8.缪:通“缭”,盘绕。郁:繁茂的样子。苍苍:深青色。9.方:当的时候。东:向东,往东。10.固:本。而今:如今。11.侣:以为伴侣。友:与交朋友。12.遗响:余音。13.斯:这,这个,指水。往:去,走。14.盈虚:指月的圆与缺。彼:那,那个,指月。卒:最终。消长:增加与减少。15.曾:竟然。以:同“已”,停。16.造物者:指天地、大自然。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17.肴核:菜肴,果品。狼藉:杂乱的样子。

四、简析题:

1.(1)表达了作者因泛舟江面而生的羽化登仙之乐。

(2)景物描写,描写清风、明月和江水。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萧声。

(2)三个角度:一是描述萧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述萧声袅袅不绝的余音;三是描述萧声感人的力量(即艺术效果)。

(3)比喻,对偶,夸张,排比。

(4)它以细长的丝线比喻悠长的余音,是以视觉形象比喻听觉形象,这种比喻称为通感比喻。其主要作用是使抽象的东西具有了形象的容易捉摸的形体感。

3.(1)哀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观。

(2)清风、明月和江水。

(3)“托遗响于悲风”。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以短命的蜉蝣比喻短暂的人生,以微小的米粒比喻渺小的人生。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1)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

(2)这段苏轼用具体的水与月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类比说理)。其效果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邃的哲理通俗化,深入浅出,令人易于理解、接受。

(3)主要是为了打破人生渺小、生命短暂的悲观消极情绪,以求得在精神痛苦中的自我解脱。

(4)热爱生活的旷达乐观态度。

(5)由故作欢笑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即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的过程)。

(6)比喻、对偶。

小说单元

《石崇与王恺争豪》

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D5.D6.C7.B8.A9.A10.D11.D12.B13.A14.B15.D

二、多项选择题:1.ACD2.BCE3.ABCD4.BCD5.ABDE6.AB7.ABCD8.ABC9.ABD

三、词语解释题:1.争豪:比富有。并:双方都穷:极,尽。绮丽:指华丽之物。舆服:车辆与衣服。2.柯:树枝。扶疏:繁茂分披的样子。罕:少有。比:比较,较量。3.疾:通“嫉”,妒忌。色:脸色。厉:严厉。4.许:左右。5.讫:终了,完毕。6.恨:遗憾,懊丧。7.每:常常,每每。8.悉:全部。绝:超出。许:这样,如此。9.惘:心中怅然。

四、简析题:

1.(1)可分四个层次:先总写石、王二人竭力斗富;次写王恺是皇亲、后台强劲;再写石崇斗倒王恺过程;最后以王恺的沮丧收尾。

(2)石崇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珊瑚树。

(3)铺垫反托。

(4)王恺的心理变化:始得意,中愤急,后沮丧。作用:有力地反衬出石崇的巨富和跋扈。

(5)通过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的丑恶表演,揭露了东晋门阀豪富穷奢极欲的生活态度和依仗财势飞扬跋扈、骄横暴戾的品性。

(6)对比反衬手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对比,王恺身为皇帝亲舅,然豪富竟比不上石崇,可见石崇之豪富已超过皇亲国戚;二是物的对比,王恺的珊瑚树“世罕其比”,然而石崇却比他的更多更好;三是用人物的神态对比,用王恺的惘然自失来映衬石崇的飞扬跋扈。

2.(1)穷奢极侈,飞扬跋扈,骄横暴戾,不可一世。

(2)典型细节描写。

(3)情态描写。

(4)对比。

《宝玉挨打》

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A5.B6.B7.D8.D9.D10.D11.D

二、多项选择题:1.CE2.BCE3.BDE

三、词语解释题:1.造次:鲁莽、轻率。2.擅:超越职权,独断独行。造:到。潭府:旧时对别人住宅的尊称。3.见谕:告知给我。谕:旧时上告下的通称,又可解释为“理解”、知道。宣明:讲清楚,讲明白。4.停:成数,一成叫一停。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与:交往。厚:深。5.冠带:官爵。家私:财产。一应:一道,一起。6.门客:指投靠官僚、以陪伴主人聊天玩乐为业的文人清客。不祥:不吉祥、不吉利,意谓打得太凶,要出大事了。劝夺:夺板子、劝说。7.沉心:指往心里去,造成不愉快。素日:平时。恣心:放纵心意。8.超度:佛教用语,指念经或做佛事使鬼魂脱离苦难。9.五内:五脏。摧伤:损伤。10.垂:低下。丧气:情绪低落。11.怔怔:惊惧的样子。12.惶悚:惊慌恐惧。思忖:思量、揣度。13.克夺之权:决定弃取的定夺之权。暴殒轻生:指“自杀”。

四、简析题:

1.(1)因为怨恨宝玉叛逆,生怕宝玉发展到“弑父弑君”的地步,为了绝“将来之患”,所以要将宝玉置于死地。

(2)对叛逆者的畏惧和对封建礼教的忠诚。

(3)封建正统势力对叛逆者的一次镇压。

2.(1)王夫人真心喜欢的是贾珠这样的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她同样怨恨宝玉叛逆。

(2)因为“母以子贵”,为了维护自己在贾府的利益,她也要拼命地保护宝玉。

(3)即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所以她怨恨宝玉叛逆),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男权思想的受害者(所以她要靠宝玉来维护自己在贾府的实权)。

3.(1)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

(2)即向宝玉暗示了爱慕之心,又借机对宝玉进行规劝。

(3)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4.(1)她的无奈和她与宝玉叛逆心性的相通。

(2)没有因遭受毒打而有悔改之意,他将在叛逆道路上越走越远。

(3)外在的情态和语言描写。

(4)与宝玉心心相通,与宝玉有类似叛逆思想的人。

5.(1)王夫人

(2)宝钗

(3)黛玉

(4)宝玉

6.(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表现出宝玉鄙弃等级观念、平等待人、心地善良诚挚的品性。

(3)怕黛玉伤心,这是爱情真挚、心地善良的品性。

(4)情态肖像描写。

《风波》

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A5.A6.A7.D8.B9.D10.B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