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常识悦读
24697000000105

第105章 什么是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就是祭祀祖宗。先秦时,祭祖有月祭、四时祭和段祭等多种形式。月祭是每月初一举行的祭祖活动。每逢月朔(初一)周天子便宰杀一只羊,告祭宗庙,叫"告庙"。然后戴着皮弁(白鹿皮的帽子)到太庙听政治事,称"视朔"。而后再祭宗庙,称之为"月祭"。四时祭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祭祖活动。春天叫杓祭,夏天叫禘祭,秋天叫尝祭,冬天叫烝祭。殷祭是大规模的祭祖仪式,其中有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禘祭和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合诸祖神位的合祭(又叫"袷祭")。古代祭祖仪程复杂,有些事情连孔子也搞不清楚。《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庙,每事问",说明要把古人祭祖的事情搞明白不容易。

秦汉以后,宗庙祭祀基本遵循古制。清入主中原以后,顺治把明朝的太庙改为清朝的太庙,祭祖制度沿用明制。每年四孟时享,也就是孟春上旬,孟夏(四月初一)、孟秋(七月初一)、孟冬(十月初一),皇帝斋戒后亲自到太庙献牲果,上香行礼。岁暮袷祭是每年除夕前一日,把太庙内中殿、后殿神主移至前殿,届时皇帝亲临给所有的祖宗拈香行礼,祭祖过程大体如下。

祀日前,皇帝须斋戒三日,前一日皇帝御中和殿阅视祝版。祀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陈金辇于太和门阶下。日出前四刻,太常寺至乾清门告时,皇帝乘礼舆出宫,至太和门外换乘金辇。午门上擂鼓,皇帝在法驾卤簿引导下,入太庙街门左门,至太庙南门外神路右降辇,由赞引官引入太庙正门幄次。王公大臣安奉先帝神位于前殿宝座。安奉神位毕,皇帝盥洗后入前殿左门就拜位北向立。仪式开始后,皇帝给太祖等神位依次上香行礼。上香毕,皇帝回拜位率文武百官一起行三跪九叩礼。之后行三献礼,饮福受胙。礼毕,撤馔,奏乐,请神回宫。皇帝再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最后将祝版、玉帛等送殿外焚化。皇帝由殿左门出,乘辇还宫,礼成。

北京坛庙各有怪异,尤以太庙为奇。《天咫偶闻》中记载:"太庙中多灰鹤,社(稷)坛中多蛇,天坛产益母草,此皆地秀所钟聚于一处,一墙之限,外此求之不得,足异也。庙社之中,宫鸦满树,每日晨飞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结阵如云,不下千万。都人呼为寒鸦,往往民家学塾以为散学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