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殡葬"墓而不坟","不封不树",地上没有标志证明什么地方埋了什么人。"墓"字从字源上来说,出于对日出日落自然现象的观察。日出为旦,写作"旦";日落为暮,写作""。《说文》解释暮说:"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即太阳落在西方的草中,一种日暮黄昏的景象。墓就是从暮引申过来的,写作""。下面加了一个土字,表示日落西山,没入土中。人死之后埋入土中亦如日落,陷入黑暗,即墓也。
西周初期,这种墓而不坟的葬制对当时氏族社会并无不便。西周以前的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社会,部落墓地以氏族为单位,属于公墓性质。各人的葬位按辈分安置。墓地由专门的"冢人"、"墓大夫"管理,负责墓地的规划、测量、守卫等事。陕西凤翔、河南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证明了那个时期的这种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