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工作难题破解
24704400000017

第17章 用爱感化生命,走进孩子的心灵(3)

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如果我们说的是“我们非常想帮助你更好地成长”。那样,在学生的心理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对早恋进行压制,很容易产生矛盾,而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放弃阻止,实施有效的引导。试想,对于情感处于高温状态的中学生,让其一下降为零度,勒令其永不见面,不许理睬对方,显然是不现实的。老师、家长要抓住学生自己也有焦虑,不能自拔,并希望了解这份感情会带来什么结果的心理,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或是别人的故事,通过客观叙述,让孩子自己从中悟出早恋带来的种种后果。例如当其得知,原来像自己一样热恋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在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变化后,并不一定会选择学生时代的恋人为爱人时,他们会从别人的得失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有可能使过热的头脑降降温。当学生能理智地认识这一问题,向老师、家长寻求解决办法时,我们便可以向他提出建议,告诉他,两人没有必要变成仇人,可以公开正常的交往,但不要超越朋友界线,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早恋中,不如抓紧现在的学习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一份竞争的实力,使未来的自我在对方的心目中更加完美。彼此相约,将这份情感珍藏在心中,等到双方有承担这份情感的能力时,再去享受它。这样就可以将热情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引导,让每个人心里都充满阳光

优秀的教师都是在遇到学生早恋的事情时,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也不大喊大叫,而是克制自己,保持沉着、冷静和坚定。

首先,班主任应充当倾听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会守口如瓶。

其次,班主任不妨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虽然家校配合是教育中的关键,但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一位老师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独自逃了一个下午的课的学生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后来这位老师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这位老师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孩子沉默了,这位老师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近旁,让他如何开口。于是,为了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这位老师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再面谈,并要求家长当天晚上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并答应第二天了解情况后与家长交流。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为重。正是因为师生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第三,班主任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1.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准备毕业后去日本,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怎么办时,他们都能回答地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学生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所以,班主任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2.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尝试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以一种更为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也会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出色,从这个角度对他们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呢?

总之,班主任要用善待之心对早恋学生多加关爱,要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情感、恰当的方式方法对早恋行为进行矫治。

学生离家出走怎么办

名言:

走遍天涯寻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回到家就发现它了。

——(英)摩尔

何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前不久,何某刚考完初中升高中考试,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何某,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不够时间做题,还没放榜之前何某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何某没能考上重点中学。几天来,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的第二天中午,何某由于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何某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现在的家长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就会没出息”之类的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就如上述个案中何某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对考上大学就更加没有希望了。其实,中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这一步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命运,重要的是将来的学习要努力。

一、学生离家出走的症状

青少年离家出走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14岁左右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2.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3.居住在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在城镇的人数。

4.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

二、离家出走的成因

1.个性障碍。青少年的离家出走大多由于本人的个性障碍。有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

2.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生活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人的独立。

3.逃避压力。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脱,因而宁愿混迹于社会之中。

三、如何矫正学生这种行为

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出现,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着急,费尽力气才能找回来,可是有的孩子还会第二次、第三次出走。面对这类问题,班主任该怎么办呢?

1.分析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据调查研究,学生离家出走有以下原因:

(1)团伙引诱。社会上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组成的团伙。这类团伙游手好闲,吃喝玩乐,通过歪门邪道弄钱花。他们常常把中小学生当成胁迫、利用的对象,把学生从家庭和学校拉出去,壮大他们的队伍。

出现这类情况,要调查清楚,请派出所、居委会协助做工作,对小团伙的"头面人物"采取有力的帮教措施。对被拉走的学生,则要帮他们认清是非,明白发展下去的危险性。必要时,上下学要安排人接送,避免出危险。

(2)学生出于好奇心离家出走。在过去出走的学生中,有的人是看了书刊、影视,或听了什么传说,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向往心理,于是偷偷跑出去寻觅向往的东西。或则游览古都名城,或则游览名山大川,或则浪迹闹市。

对这样的学生,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就可以见效。他们的好奇心,不是坏事,只是出于幼稚心理,不征求大人意见做了错事。不能给他们过大的压力,针对他们好奇向往的事物,多讲有关的知识,给他们找书看,开阔视野,调整思路。引导他们把某些追求当作学习动力,将来去探寻奥秘,为祖国做贡献。

(3)家长、老师教育失当,学生产生错误心理而离家出走。

家长和老师有时对学生过于严厉,过于苛刻,会使一些孩子产生惧怕、抗拒、躲避、威吓等多种错误心理,以离家出走来对付家长或老师。

对这类情况,必须做双方的工作。一方面说服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法,教师自身也应自省,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心理导致离家出走,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有不满的地方要说出来,关键是自己努力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出现这类情况,家长的责任较大,而且不易一下子解决。班主任要多与家长交谈,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2.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减少学生离家出走的动因。

学生离家出走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关系最大,与集体凝聚力不强也有关系。班主任要全力建设班集体,广泛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及早采取帮助措施,让他们赶上来,跟上集体的步伐。这样,会减少压力,减少与家长的矛盾。同时,集体温暖、亲切,凝聚力强,学生大部时间投身集体怀抱,减少了外界力量"拉走"学生的可能性。

3.老师要深入学生,建立感情,防患未然。

老师与学生感情越深,学生越信赖老师。各种信息会及时把握。学生离家出走,往往有各种“征兆”,发现后,及时做工作,就防患于未然了。

即使出现离家出走现象,由于师生感情深,出走的学生往往寄希望于老师,给老师某种信息,有利于尽快把学生找回来。

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名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我是一名教师,当了好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来经历了许多事情,有一个问题对我来说很不可思议,比如:有的学生经常唠叨‘太没意思了’、‘活着真没劲’,甚至发生一些消极行为。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心理脆弱,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对此,我感到很头疼,压力很大,请问自杀与哪些危险因素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预防和干预呢?”

近年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杀的报道。有的是由于与家人生气或吵闹引起的,也有因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小矛盾引起。这些青少年不能应付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压力,最终可能选择自杀以逃避不可忍受的痛苦。青少年自杀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作为班主任做好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让孩子们带着希望学习

人生理想,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目标。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揭示出人生奋斗的正确目标和方向,是人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生前进的旗帜和力量的源泉。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迈人中学时代的孩子,开始展开理想的翅膀,对美好的未来憧憬向往;人生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个问题与前面讲到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学术报告会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问:“霍金先生,疾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用还能活动的手指,很艰难地敲击键盘。于是,伴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口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的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人,只要理想的灯不曾熄灭,就能面对所有的苦难,勇往直前不气馁。班主任要告诉青年学生:当你们在人生长河中扬帆远航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远大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可以不断激发人的斗志和活力,使其永葆内在的青春。如果没有远大目标,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价值,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毫无意义的度过一生。班主任们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生不能没有希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绝望。只有充满希望,才会有向前的动力,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二、开展情感教育,用真情、真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

对人的教育,说来说去,要数思想教育最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双方心理隔膜,互不理解。思想教育,需要讲究科学,更需要讲究艺术。但首先必须溶入教育者健康的情感。

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无节制或情感的滥用,肯定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情感的缺乏,则尤使我们难于摆脱工作被动与无效的困窘。

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我们确信,人,只有被人当人的时候,他的创造性才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就是成为重要的人的感觉,至少是在所处群体中及社会互动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当他长期处于被冷落,受歧视,除了挨批受训便不能为人知晓的境地的时候,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连同事业上的进取心都会渐渐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