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工作难题破解
24704400000004

第4章 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做专业化的班主任(4)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下学期不再当班主任了!只要不做班主任,叫我干什么都行!”这是一位老师写下的一句话。武汉市某区教育局的一项问卷调查也显示:因为学校给班主任的压力太大,工作太繁杂,近半中小学老师不愿当班主任。

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愿当班主任?一位小学班主任一语道破:责任大,压力重,待遇较低。“当班主任,最怕孩子出安全事故。”另一位中学班主任说。

学生出了安全事故,班主任往往是第一责任人,一旦出现和家长扯皮的事,班主任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比劳累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师觉得这样琐碎的工作没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管家婆,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没意思!”这是另一位曾经做过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一所学校,做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大概是这样几类:一是评职称的需要;二是长期做班主任的,领导已经认可了的骨干;三是痴迷于班主任工作的热心人。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过班主任这项工作的磨练,一个老师做班主任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本人并不愿意做班主任,那么强加给他并不一定好。常言道:强扭的瓜不甜!那么如何克服从内心不愿意当班主任的这种思想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起:

一、爱生。

有人讲“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师职业的天性,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要给孩子一颗美好的同情之心。爱生是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责任。如果老师能够爱生,就能够和学生走到一起,就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愿意了解学生,愿意亲近学生。责任感会驱动老师去奉献自己,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由于爱生而激发的内在驱动力。因此,爱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当班主任所必备的条件。

二、自身建设。

有人讲,班主任不是人人都能够做的。也就是说,对班主任确实有较高的要求。而为什么一些老师内心不愿意当班主任呢?其实,从自身角度来讲,最主要的一点是自身不够完善。因为看到班主任的许多工作比较繁杂辛苦,于是就对这个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去接手班级。另外,由于自身缺乏管理能力,当工作确实难以展开时,就会打退堂鼓。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正确引导。

要解决某些老师不愿做班主任的思想问题,还要注意对他(她)的引导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得来的。当班主任遇到班级管理问题的时候,作为领导要能够和班主任一起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出方向,而不是斥责,或者是一棒子打死。因此,正确引导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科学评价。

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评价,是老师是否愿意做班主任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不要只注重表面工作,比如卫生、纪律、广播操、迟到等评比,而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注重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在这些深层次上,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就会使班主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从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会消除老师不愿意做班主任的消极思想。由此可见,管理者人性化的管理也是促进老师积极向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一个优秀班主任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该形成人人愿意当班主任,人人争当班主任的局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产生矛盾怎么办

名言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一直倡导素质教育的南京市在2004年的高考中遭受挫败,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江苏省本科录取率倒数的地区之一。《扬子晚报》首先披露了南京高考遭遇“滑铁卢”的消息,并以“高考南京之痛”为主题展开讨论,《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及网络等媒体也纷纷就“南京之痛”发表述评和展开讨论。反应最为强烈的当数广大市民。多数家长都对目前南京的教育方式持否定态度,要求教育部门赶紧积极应对,有的甚至干脆要求南京市教育局恢复应试教育。人们普遍感到困惑:难道素质教育和优异的高考成绩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吗?

应试教育的危害性不言自明。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正如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闻讨伐之声,鲜见痛打之人。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好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素质教育好像带刺的玫瑰,只能看不能碰。

显而易见,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南京之痛”的死结。要真正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这一局面,必须要对高考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框架内,作为一个学校,一个教育工作者,自然无法游离于高考的指挥棒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升学的愿望和需求。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对学生负责,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负责。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素质教育的要义,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在实践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并非水火不容。应试能力也是学生重要的素质之一。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它追求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素质教育绝不意味着漠视学生的成绩,也不能排除和取消考试。如果我们能够着眼于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好素质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素质必然会稳步地提高,高素质的学生也必然会脱颖而出。在“南京之痛”的讨论中,高校对南京学生的青睐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高,应变能力强,不管高考的题目怎么变幻无穷,他们都会以不变应万变,从容自如,考出好的成绩来。只有抓好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即使那些考不上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素质,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为有用之材。

二、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特别是注重对“困难”学生的因材施教

检验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是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对待后进生是否负责。后进生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在应试教育观念支配下,后进生是累赘,是包袱。而事实上,学生的潜能和才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智能领域也不尽相同,只要教育得法,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强势智慧,人人皆可成才,都会有所作为。拒绝、歧视和排挤后进生的做法,不但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反思和追问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确实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通过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给学生以思维、探究、研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注意运用各种评价和反馈手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反思与进步。

四、要正确认识教育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

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受到传统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的冲击,加之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失误、挫折甚至失败是难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反馈和反思,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找出症结,纠正失误,在实践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虽然最终实现目标需要时间,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阵痛”,但它依然需要我们为此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教育改革才能更进一步。

如何对待不合理而又不得不执行的规定

名言: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从何而来?大劳动量的超负荷工作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比劳累更可怕的是,很多班主任不得不面对不合理而又不得不执行的规定。因为有了中考、高考两项“硬”指标,学校不得不把应试教育的东西再搬出来——素质教育实际上成了口号。当前,课程改革鼓励老师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但对老师的评价却往往一成不变,对教学的评价往往还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为依据,学生分数高老师的评价得分就高。致使很多班主任老师抱怨:过去都说“分是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可实际上“分数现在也是老师的命根”。另外,学校评价班主任的指标,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位班主任如是言:“学校规定学生的发型,甚至头发往哪边偏都得统一,这样的规定根本不合理。但是,这是衡量我工作业绩的一个指标。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说服学生?”。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其实是把班主任们逼上了“反”教育的境地。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很痛苦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班主任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怀,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遵循教育规律,少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但作为教师,正如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一样,面对环境,当不能也无法加以根本性的改变时,可以改变的唯有自己!

一、面对不合理但不得不执行的规定时,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心态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宣布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然而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我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做法值得提倡。其实,当我们改变了,我们也许能够影响我们的同事和学生,进而影响整个学校乃至社区,从而最终促使不合理向合理转化。

二、面对不合理,我们要学会研究分析,而不是一味埋怨

我们首先应调节心态,然后要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研究,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当成自己的教(科)研课题去攻克,古今中外,纵横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设性建议。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我很少批判,我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看一些人为这种那种我们目前还办不到的事着急、甚至发牢骚、说谎话,我就想他们是出于好心,但心里知道实现不了。所以我在全国各地讲课,上台总是先说一句话:活着不容易,好好活着。接下来我就讲马克思主义能使人好好活着,我们尽管不十分文明,但我们比上一辈文明多了,占的便宜多了,所以我们才更应该为发展生产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说起来都是大道理,但是和人们的身边事紧紧连在一起,大伙就爱听。”

当然,少批判也不等于回避现实,少批判不等于不研究这些不合理的问题。相反只有少做无谓的批判,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研究,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提出那些合理化的建议。

三、面对不合理,我们要坚信合理最终会取代不合理

分析研究,不是让我们悲观厌世,而是让我们看到光明。乐观的心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同样从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见了满天星辰,另一个人却看到了一地泥泞。凡是乐观的人,即使面对逆境,都时刻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努力,必定成功。俗语说:“天无绝人之路”“守得云开见月明”。因为乐观有助于解决困难,又能带人脱离险境。但是,教师怎样做个乐观的人?乐观的人会接受现实,不会逃避;遇到困难时,会准确估量难度和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检讨自己的处境,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利用现存的优势。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合理的现象,但乐观的人会一边工作,一边完善自己,最后在更高的层面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促进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相反地,那些终日坐困愁城、牢骚满腹的人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自我完善,以至于不能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饮恨于不合理之下。

四、面对不合理,我们要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

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面对不合理但不得不执行的规定所表现的心态以及所采取的行为,无疑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工作决定了我们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我们的下一代。正如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所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若我们能先当好学生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变班级的不合理,进而改变学校的不合理,然后推动整个地区甚至国家向前进步。

综上所述,在面对不合理但不得不执行的规定时,班主任必须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着眼于解决问题,立足于完善自己,用自己的言行给我们的学生以最好的人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