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20

第20章 赏罚宜以德义为据

【名言】

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善也,且财不给。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周语中·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要义】

贪陵,指贪婪骄横。盈,指满。施舍,指施予或不施予。取与,分别指索取、给予。主,指取得的名声。猛毅,威严、果毅。这段话的大意是:如果贪婪强横的人来而满足了他的愿望,这是不奖励良善啊!而且财物也无法满足他固有的贪欲。所以圣人在施予与不施予问题上是要计议的,在该喜、该怒、该取、该给的问题上也是要计议的。因此,赏不是为了获取宽厚慈惠的好名声,罚也不是为了获取威严果毅的好名声,只是为了赏得其人,罚得其罪,按照仁德、道义来行事罢了。

周简王八年(前578年),鲁成公欲朝见周天子,便派叔孙侨如为先遣人员,携礼物先到周替自己朝见周简王做准备。周大夫王孙说出面接待了叔孙侨如,在谈话中,王孙说感觉叔孙侨如语言谄媚,为人贪鄙。所以,王孙说在向周简王禀报时,建议不要给叔孙侨如赏赐,并提出赏罚应该以德义为根据的论点。

赏与罚是一种激励机制。赏是为了提倡,罚是为了制止。但以什么作为赏与罚的标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王孙说提出了赏罚的标准在于是否合乎仁德、道义,使善者得其赏,恶者得其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匡正世风,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君王和大臣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具有刚正不阿、不受蒙蔽、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这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期盼社会公平的思想。

【故事】

明朝的第十一个皇帝明世宗继位以后,宠信奸臣严嵩。严嵩利用当宰相的职权,勾结拉拢了一批亲信官僚,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谁要是敢揭发他们,轻的被罢官,重的被处死。可是在浙江淳安县却有一个小小的知县,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的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就是海瑞。

海瑞是海南岛人,自幼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单独把他养大,生活非常贫苦。二十多岁时,海瑞中了举人,做过县里的学堂教师,教育学生十分严格。不久,他被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他到任后,认真处理了积案,不但能够秉公执法,而且还具有超人的聪明才智,破了很多疑难案件。对于那些平日里依仗官势的权贵,他从来不去阿谀奉承。

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淳安县的官驿里。这个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又是浙江的总督,在淳安这种小地方自然是非常显赫的权贵,所以这位胡公子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要是到了别的县里,知县奉承都还来不及。可到了淳安,海瑞立下的规矩就是,不管什么样的达官贵人,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胡宗宪的儿子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一看到驿吏拿平常饭菜招待他,他就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地把饭桌掀了,喝令随从把驿吏绑起来,倒吊在梁上,准备给海瑞一个下马威。驿站里的差役赶紧把这情况报告给海瑞。海瑞早知道胡家公子招摇过市,心里很反感。现在他竞无端吊打驿吏,就觉得非得刹一刹他的气焰不可。海瑞考虑了一阵,想出一条妙计。他听完差役的报告,就很镇静地说:“胡总督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早就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能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必定不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来的骗子。”

然后,海瑞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随从都抓起来。那胡公子仗着父亲的权势,蛮横惯了,见海瑞这样对他,暴跳如雷,还威胁海瑞要让父亲罢他的官。海瑞却一口咬定胡公子是假的,吓唬他要重办,这才压下了他的气焰。海瑞还把他包里的一千多两银子没收充公了,并把他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送到总督府,说有人冒充胡公子,非法吊打官吏。胡宗宪知道自己儿子吃了亏,但海瑞就是不承认抓的是胡公子,他也不好说什么了,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城里派出的御史懋卿来到淳安。这个人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的手段更是狠毒,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员要是不孝敬他一笔钱,他是不肯放过的。但就是这个懋卿,偏偏又好摆出一副清正廉洁的样子,通知各地说不准在接待他时铺张浪费。

海瑞听说懋卿要到淳安,给懋卿写了封信说:“我们接到的通知,是要求从简接待您。可是据我们所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宴席,这就叫我们为难了。按通知办事,怕怠慢了您,要是也铺张浪费,又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这到底该怎么办?”懋卿看了这封信,非常恼怒,知道海瑞铁面无私,胡公子也曾在他那里吃过亏,就只好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回京后,又联合严嵩和浙江总督胡宗宪在皇帝面前告了海瑞一状,海瑞不久就被撤了职。

不久,朝廷大臣之间互相倾轧,严嵩也失了势,懋卿也被充军到边疆。

海瑞因为不畏权贵的好名声,又被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