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齐语·桓公为政既成》
【要义】
教,教化、教育。政,国家的政事。宥(you),意为宽恕、宽宥。对民众教化不善,那么政事就处理不好;对自己要求不严,那么错误就会发生。
一次两次还可以宽恕,第三次还是老样子,就必须从严惩处了。
桓公以善于选用人才和从严治吏着称于史。他在为政中的许多具体做法和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是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其次,“教不善而政不治”。他把政事得以处理好的基础放在了教化上,指出了只有把教育化民的工作做好,政事才有可能处理好。第三,在人才的使用上,要从严要求,恩威并重。一次两次,姑念初犯,还可以得到宽宥,到第三次就决不姑息手软,从严惩处,批评、处分乃至降职、撤职、绳之以法。从严治吏意味着打击一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吏,其真正目的在于对官吏的普遍教育、防患于未然和对奉公守法官吏的真正爱护。
【故事】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国家兴旺发达、强大昌盛最重要的保证,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在我国古代一些有作为的君王都把选拔任用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齐桓公不但继承了选拔任用贤才的传统,而且逐步建立起一个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他将举贤惩恶制度建立在了基层,作为基层官员乡大夫的主要任务。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朝会上,齐桓公都会问那些向朝廷述职的官吏,说:“在你们那里,有没有平时勤奋好学、孝敬父母、有聪明才智而又本性仁厚的文人呢?有没有勇敢强悍、臂力强劲、优秀出众的武士呢?如果有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向朝廷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埋没贤才,将受五刑之罪罚。”官员们必须办完推荐贤才的事后才可以退下。齐桓公又问他们:“在你们那里,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不赡养,对乡亲父老不尊重、不恭敬,不服从君长命令、胡作非为的人呢?如果有这样的人,一定要向朝廷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而不报告,这就叫做包庇坏人,也将受五刑之罪罚。”官员们必须办完举报坏人的事后才可以退下。这些官员回到自己管理的地方后,必须根据齐桓公的指示修养仁德,推荐贤才,惩治坏人。这样,所有百姓都相互勉励为善,修德行善蔚然成风。
齐桓公命令有关官员每年记录有功人员,以便向朝廷报告,供朝廷选拔。经过乡里或地方官员的推荐、有关部门官长的选拔之后,齐桓公便亲自召见被荐举人并与他面谈,衡量考察他的素质。齐桓公经常假设国家可能出现的困难询问他对策,还会询问他地方上的问题,观察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确有才能的,就授以官职,委以重任。以上乡里或地方官员的推荐,有关部门官长的选拔,国君的亲自面试,就叫做三选。
同时,齐桓公认为,选拔任用贤才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本来的贤才在做了官吏之后,就有可能腐化堕落,所以还必须从严治吏,才能保证政治清明,国家兴盛。所以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朝会上,齐桓公还会在那些向朝廷述职的官吏中,挑出政绩小的或犯有错误的加以谴责,对他们说:“划定的土地、分管的百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惟独你的政绩差?”
由于齐桓公不但继承了选拔任用贤才的传统,而且逐步建立起一个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所以数年之间,齐国便拨乱反正、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经济、军事最为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