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一《晋语四·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要义】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发生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之一。晋胜楚败,从而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也来自于这一战争。与《左传》、《史记》中重点记载战事经过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在于记言,通过战事各方参与者的言谈,反映出城濮之战的概貌。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君臣谋划定策,决定首先联合齐国、秦国参战,然后统率晋、齐、秦三国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如楚军来救,则宋围可解。楚成王见晋国出兵,便不想与之战斗,命令楚军统帅子玉退兵,但子玉不同意。此时,晋国又用计争取曹、卫,拘禁了楚国使臣宛春,分化了楚与其盟国曹、卫的关系,激怒了子玉,迫其出兵。此时,晋文公又遵守他在楚国时对楚庄王许下的“如在战场上与楚军交锋,必退兵九十里”的诺言,当楚军列开阵式之后,晋军后退九十里既显示了自己的信用,又挫伤了楚军的锐气,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至于城濮大战的具体经过,只用了“果战,楚众大败”六个字一笔带过。
笔者之所以详写战前复杂的谋划和准备,而略写战争经过,其意在于指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战前的方略筹谋中已经决定了,智谋在战争中是第一位的,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该文在较短的篇幅中涉及到了参与此场战争的七个国家、众多人物以及众多事件,但交代得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值得一读。
【故事】
晋文公即位的第四年,楚成王攻打宋国,晋文公率领自己的盟国齐、秦的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用以救援宋国。但楚国军队不为所动,并没有去救援曹、卫,而还是加紧攻打宋国。
宋国派大夫门尹班向晋国再次求救。晋文公对大夫们说:“宋国又来求救,如果不帮助它,宋国就会与我们断绝关系。如果我们请求楚国撤兵,不要再攻打宋国,恐怕楚国也不会同意。我想攻打楚国,但又怕我们的盟国齐、秦不愿对楚国作战。你们看怎么办才好呢?”先轸说:“不如想办法激怒齐国和秦国,使他们怨恨楚国。”晋文公说:“这可以办得到吗?”
先轸说:“您先把我们占有的曹、卫之地赐给宋国。然后,让宋国不向我们求援,而给齐国、秦国送礼,请求他们出面调解,让楚国退兵。楚国爱护自己的盟国,看不会答应他们退兵的请求。齐国和、秦攻打曹、卫,一定的请求没有实现,失了面子,一定会联合起来怨恨楚国。然后我们再邀请齐、秦两国联合攻打楚国,他们就不会不同意了。”晋文公听了很高兴,决定依计而行,所以就把自己占领的曹、卫两国的土地赐给了宋国。
楚国的令尹子玉派宛春到晋国,对晋文公说:“请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把侵占曹国的土地归还给曹国,我们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文公问先轸该怎么办,先轸说:“您还是允许他的请求吧。如果我们不同意楚国恢复卫侯君位、还曹国土地的要求,就是不允许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楚国的请求可以说是给卫、曹、宋三国施加了恩惠;而我们如果不同意,就等于是招致了卫、曹、宋三国的怨恨。所以,我们应该私下答应曹、卫恢复他们两国,用来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对于楚国,我们应该把宛春扣留下来而激怒它,让他们首先向我们开战,等战争打起来再考虑曹、卫的事。”晋文公听了很高兴,就把宛春拘留在了卫国。
楚国的令尹子玉果然被激怒,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追逐晋军开战。
等楚军布列好阵式后,晋文公下令让晋军后退三十里。晋军的将士都很不理解,纷纷请战说:“阵前撤退是一种耻辱。楚国军队已经疲惫了,必然要失败。我军为什么要撤退呢?”晋国大夫狐偃说:“你们大家忘记了国君流亡在楚国时,对楚君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了吗?我狐偃听说过,两军作战,理直的士气就壮,理曲的士气就衰。我们没有报答楚王的恩惠而出兵救援宋国,这是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楚国的将士没有一个不是士气高涨,所以尽管他们经过了长途跋涉,也不能认为他们疲惫不堪了。但如果我们的国君守信报恩,委屈、于楚军,而楚军还不撤军的话,那他们就理曲了。’
于是晋军一直撤退了九十里躲避楚军,直到城濮才列开阵势准备应战。这时,楚军的将士都主张停战撤军,但是子玉不肯,追逐晋军到达城濮。果然爆发了战争,结果楚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