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
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
——《晋语四·箕郑对文公问》
【要义】
逾,逾越。干,相犯、干犯。时,农时。废功,即废弃农功。业,次序、秩序。藏,储藏。入,收入。匮,缺乏。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国君心中讲求信用,美恶是非就不会相互逾越混淆。在名分上讲求信用,上下贵贱就不会互相干犯。在施行政令时讲求信用,就会不夺农时,成就农功。
在使用民力时讲信用,就会使百姓有秩序地各自从事其行业。这样,民众了解国君的心,即使贫穷也不会惧怕,富裕人家拿出家里的财物赈济贫穷,就像往自家里收入财物一样,那还有什么匮乏呢?
本文通过文公与箕郑的对话,主要论述了“信”的作用。箕郑认为只要国君讲求信用,能取信于民,不仅是饥荒,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基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曾载:“信,国之宝也。”孔子也说过:“民无信不立。”只有以信对别国,以信对百姓,国家才可以逐渐繁荣昌盛。对于一个人来说,诚信是一种美德。在社会交往中,守信用,重诺言,是人们普遍需要遵循的道德标准,所以就有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成语,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话,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立身处世。
所以守诺讲信是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关键。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必须要兑现。
【故事】
晋文公出兵平定了王子定之乱,帮助周襄王恢复了天子之位。周襄王将包括阳樊、原城在内的八座城池赏赐给了晋文公,作为酬劳。但阳樊、原城等地的民众不服,不愿归顺晋文公。晋文公便出兵包围了这些城池,想以武力迫使他们归顺。
在晋文公发兵原城之前,命令将士们携带三天的粮食,如果三天不能攻克原城,就主动撤退。但是,晋文公没有想到,原城民众的抵抗是如此有力。经过晋军三天的猛攻,原城仍然未被攻下,晋文公准备撤军回去。
就在这时,晋军派到城里去的探子回来了,他禀告晋文公说:“大王,原城的民众快要支持不住了,再有一两天一定可以攻下原城。”众将士闻听此言,纷纷对晋文公说:“大王,现在千万不能撤军啊。虽然粮草不多了,我们如果节省着用,还可以坚持一两天,一鼓作气攻下原城吧。如果我们此时撤军,那就前功尽弃了。”但也有的大夫说:“大王,为了遵守您的诺言,应该撤军回去。”两方面说的都有道理,晋文公此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大家也都把眼光集中到了晋文公的身上。
过了一会,只见晋文公猛地扬起来头,大声说:“如果得到原城而失去信用,那我以后怎么才能取信于民,又用什么去指挥百姓呢?信,是民众最为重视的,是不能失去的。我们撤军回去。”结果,当晋军撤退到孟门时,原城的民众便派人来请求归降了。原来,原城的民众在快要支持不住时,却发现晋军撤退了。一打听,才知道是晋文公遵守诺言,履信撤军。原城的民众们普遍感到晋文公是一位难得的仁君,所以决定归顺晋文公。应该说,晋文公的这次胜利是取信于民的胜利。
后来,晋国发生了饥荒,晋文公问箕郑说:“用什么来救这次饥荒呢?”
箕郑回答说:“用信用。”晋文公又问:“怎么用信用来救饥荒呢?”箕郑说:“在君王心中讲信用。”当晋文公又问该怎么做时,箕郑说:“在国君心中讲求信用,美恶是非就不会相互逾越混淆。在名分上讲求信用,上下贵贱就不会互相干犯。在施行政令时讲求信用,就会不夺农时,成就农功。
在使用民力时讲信用,就会使百姓有秩序地各从其行业。这样,民众了解国君的心,即使贫穷也不会惧怕,富裕人家拿出家里的财物赈济贫穷,就像往自家里收入财物一样,那还有什么匮乏呢?”后来,晋国上下团结一致,果然平稳地度过了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