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文公问于郭偃日:“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日:“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晋语四·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要义】
本文通过晋文公和郭偃之间治国“易与难”的对话,阐述了治国难易的朴素辩证法。这段话的大意是:晋文公问郭偃说:“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治理国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才知道这是很困难的。”郭偃回答说:
“君王您以为容易的时候,那困难就要来临了;但当您觉得困难的时候,那容易也就要来临了。”
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难与易这对矛盾就处在对立统一之中,它们一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另一方面又是相反相成的,即难与易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且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动”,易的可以转化为难的,难的也可以转化为易的,而这种转化有着一个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上轻视它而不以为意的话,即使是容易的也会转化为困难的;如果主观上重视它而勤勉有加,困难的也就会变成容易的了。这个难易转化的辩证法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在处理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时,如果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都必须慎终如始,从主观上高度重视,而决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失败也许就在眼前了。
【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他从小不喜欢读书,却练得了一身好武艺,年轻的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吴王孙权很器重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国家的要事,应该多读点书,增长计谋才是啊!这样我们才能抵挡魏国和蜀国的进攻。”吕蒙回答说:“读书对我来说真是一件难事啊!我从小就不爱读书,认识的字也不多,现在再学恐怕更难了。再者我带兵打仗,整日东奔西跑,哪里有时间来学习呢?”孙权笑着说:“也许你觉得困难的时候,那容易也就要来临了。我并不是要让你成为研究经典的儒生博士,只是希望你能有点历史知识,能用脑子而不是光凭勇猛打仗。你说你整日在战场上奔波,事情缠身,抽不出时间,这可以理解。但总不会比我还忙吧。我小时候曾经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虽然读过了这些书,但我在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所以我又挤时间读了‘三史’、各家的兵书,读后觉得大有收获。像你这样聪明、年轻的将领,学习后一定会收获更大。
你说你基础不好,但只要你肯学,我相信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一定会觉得越来越容易的,难道你就不能再试试吗?我建议你最好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以增长军事计谋和了解历史经验。孑L子曾经说过:‘即使整日不吃饭、不睡觉地思考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学习之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汉朝的光武帝虽然掌管天下的兵马军事要务,却能手不离书,整日学习。魏国的曹操,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却经常称自己是老而好学的人。跟他们相比,你更应该趁年轻之机努力学习,争取超过他们才是啊。”吕蒙听了这番话之后很受震动,于是开始刻苦读书,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结果他读过的书甚至比那些专学经典的儒生们所读的书都多。
鲁肃刚代替周瑜做大都督的时候,经过吕蒙的驻地看望吕蒙。鲁肃当时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两个人一起讨论军事韬略,言谈中鲁肃却常为吕蒙的精辟见解、透彻分析所折服。鲁肃不禁拍着吕蒙的肩膀,感慨地说道:“我原以为你只不过有点勇武胆略,想不到今天竟变成了一个学识如此广博的人。你现在的才能谋略,跟当年的吴下阿蒙,可是大不一样了。”吕蒙自豪地说:“对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应该另眼相看,您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这样,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习而且勤勉有加,终于成为了三国时候的一员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