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10

第10章 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10种品质(3)

责任,将责任感植入孩子的心灵花园

现代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们生活条件越优越就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

一位家长说,儿子今年读初一,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家里的相机摔坏了,却一点内疚的感觉都没有。在无奈之下,妈妈扣了他两个月的零花钱,用来抵消维修相机的费用。不料,他竟然恼羞成怒,绝食抗议。对此,这名家长很烦恼:“儿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但凡责任心差的孩子,大多数家境都比较优越。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满足孩子物质上的一切需要,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结果却使孩子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责任心。那么作为妈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样,妈妈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妈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妈妈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然而,现在有些妈妈把很小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等孩子大了或出现问题了才接回家管教。在这些孩子的眼中,妈妈本身就是没有责任感的人,这些孩子又怎会听妈妈的教诲呢?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妈妈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妈妈就要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事情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当孩子遇到困难,妈妈可以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曾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们长大以后,要自己去谋事业。我只留给你们精神财富,决不给你们留下财产。”在居里夫人的影响下,她的女儿最终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事情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其随意性也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妈妈也要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做出评价,以便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妈妈在答应孩子的要求前,可以先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食等。当然孩子在照顾花草或小动物的过程中,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妈妈应该进行监督,并告诉孩子疏于照顾的后果,让孩子从小事上负起责任来。

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轮流玩的儿童游戏,孩子如果让玩伴先玩,自己等到最后去玩,一定能享受到没有人催促的乐趣;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让孩子学会去忍耐,先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别人差,也会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

让孩子体验成功

当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妈妈要给予积极肯定。因为妈妈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责任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坚强,让稚嫩的肩膀不畏惧困难

妈妈对于孩子坚强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坚强性格是孩子将来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妈妈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呢?

在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方面,妈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借鉴“斯巴达式”教育方法

斯巴达民族的人生下孩子以后,就教他们忍受饥饿、寒冷等肉体折磨。大冷天,他们让孩子在房顶站立;在炎热的夏天,训练孩子在阳光下奔跑、追逐、格斗。这种军事教育曾经闻名一时,也使斯巴达成为骁勇剽悍的民族。这种教育方法的现实借鉴意义在于,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吃苦。现代的孩子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客观上非常容易使孩子不坚强,而困难的折磨正是锻炼坚强意志的客观条件。如果孩子不肯吃饭,妈妈就让他尝尝饥饿的味道,如果孩子不肯加衣服,就让他尝尝西北风刺骨的滋味,当然也要注意适度。

妈妈要离孩子远一点

如果孩子睡在床上哭了,不是因为饥饿、不适,妈妈就不要一哭就抱,而应让他在“哭声体操”的伴随下锻炼成长。当孩子会走路时,妈妈不要一直挡在他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嚷“小心、小心”。当孩子开始喜欢自己拿东西了,妈妈别说“妈妈拿给你”,也别说“危险、危险”。妈妈只有启发孩子的主动性,扩大孩子活动的圈子,才能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当孩子长大能外出了,妈妈应尽早让孩子到社会的环境里走走。

体弱多病也能性格坚强

“体弱的孩子性格也软弱”,这是个普遍现象,甚至相关专家还从生物学的观点找出了理论根据。但体弱与软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多病的孩子要做到治病与锻炼相结合。这里所指的锻炼,既包括身体锻炼也包括意志锻炼,弱小的身体同样可以具有忍耐力和坚定性,关键是妈妈不要整天强化孩子的软弱。

教孩子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负性要求达到正性效果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艺术。孩子要自己穿袜子时,妈妈如果说:“好,试试看。”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妈妈如果故意说:“我看你不行!”大部分孩子就会说:“我偏行。”这样孩子会把袜子穿得更好。如果妈妈经常注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使孩子具有好胜、坚韧的性格。

坚强,是一个人生存力强的表现,妈妈总不能把孩子护在身边一辈子,还是早点让孩子“闯荡闯荡”吧!

主见,让成长的空间更自由

诚然,孩子如果非常听话、乖巧可以省却父母许多力气,而且还不用操心他在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但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在模仿别人,就不是一种好现象了,这对孩子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缺乏主见的原因主要有:①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容易盲从;②家长、教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妈妈和教师习惯于替孩子设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违背家长的事情;③有些妈妈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理解孩子,长久下去,必然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为了培养孩子有主见的性格,妈妈不妨试试下面几个方法:

要让孩子做主

日常的“小事”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如过生日需要请哪些小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在“大事”上也要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如房间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筹划设计方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让孩子的主见得到肯定。

教会孩子说“不”

如果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孩子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了,逐渐会变得有主见。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的游戏,妈妈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自己错误的地方,比如妈妈说:“桌子、椅子、床头柜、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会说:“不对,毛巾被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

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妈妈可以找出一个主题或者难题,让孩子想出多种方法解答。比如小猴子不小心掉进猎人为抓大灰狼而设的陷阱里,它该怎么办呀?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引发孩子进行发散思维,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在做游戏时,妈妈应该注意:不要滥加指责与批评,孩子的答案越奇怪、越新鲜越好,数量越多越好,想的办法越实用越好。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的,自己原来也能想出很多好主意。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主见性。

为了孩子的将来,妈妈一定要学会培养孩子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