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24831000000015

第15章 好习惯决定孩子大未来(3)

1妈妈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来自于人类头脑中的疑虑。孩子由于年龄小、知识少、社会阅历浅等原因,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头脑中存在许多的问号,所以频频向家长提问。妈妈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解答,如果妈妈极不耐烦地责怪孩子多事,就会扼杀孩子好学的幼苗。所以,妈妈要爱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好问心理,并且要经常引导和启发孩子发问,启发孩子积极思考,以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

2培养孩子大胆实践的好习惯

有的妈妈会问:怎样才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引导他去积极思维呢?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大胆地去进行实践。孩子的实践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指孩子直接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活动、课外文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有的妈妈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布置了许多质量不高,重复性的作业,双休日不让孩子出去玩。可是她却不知道,玩能让孩子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第二种实践是间接性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指孩子学习已有成果的活动,如听课、读书、看电视等。对孩子来讲,两种实践活动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实践,孩子可以获取多种知识,同时通过实践发现“疑问”,促使其积极思考。

3妈妈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要让孩子发现问题,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外,还要有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是启迪孩子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观察也是创造和思维的基础,瓦特就是在观察热水汽顶起壶盖的现象后,创造发明了蒸汽机。妈妈应注意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社会现象。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冬天的雪,每逢雪天就和小朋友在室外打雪仗、堆雪人。忽然有一天,他问妈妈雪花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妈妈说:“你喜欢雪怎么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呢?你自己去观察吧。”终于孩子等到了雪天,他在外面站了很长时间,用手不断地接雪花仔细观察。观察后他非常兴奋地告诉妈妈,雪花是由五个花瓣组成的……由此,孩子还写了一片日记,并受到老师的表扬。

4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当孩子发现问题、向妈妈提出问题时,妈妈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要引导他进行独立思考,启发他进行思索。妈妈可引导孩子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告诉他这个问题通过查字典、百科全书、《辞海》、资料等就可以解决。妈妈也可以故意告诉他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妈妈这样做既可激发孩子在学习上的探究心理,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使他终身受益。

5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强,那就要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以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的一道题:“树上有五只小鸟,如果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小鸟?”答案没有唯一,可以是一只,也可以是两只、三只、四只或一只也没有等。像这样的问题有益于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6培养孩子善于批判的好习惯

这里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批判,而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对某一种理论、观点敢说“不”,敢于提出质疑,不相信权威。这种思维既需要孩子有勇敢的精神,又要求孩子有打破思维定式的能力。有的妈妈一听就觉得可能太难了,实际上并不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启发、引导孩子即可。如在孩子已知道答案时,妈妈还要有意问一问为什么?或者故意反驳与孩子争辩。妈妈经常这样做,孩子就会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在得到答案以后自己就会质疑。

7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的好习惯

联想和想象能给孩子的思维添上翅膀,联想、想象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孩子右脑开发水平的高低,孩子右脑开发得好,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表现突出,而且非常富有创造力。有些家长很注意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开发,培养孩子对音乐、美术、语言等的兴趣或特长,无疑有助于孩子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开发。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联想和想象能力,如看到一幅画,妈妈可问孩子想到了什么?看到某种实物问他像什么?或等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后,让孩子想想文章到底描绘了什么等,以训练孩子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需要家长耐心地教育和思索,更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补短,使孩子的心智和思维习惯得到和谐发展。

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借助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美国教育家艾德勒也说过:“教育的意义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其文明礼貌的习惯。

作为妈妈,应如何着手这一工作呢?最主要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妈妈要帮助孩子确立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争取获得别人的好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别人,遵守社会上的各种秩序,注意文明礼貌。

其次,妈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总体来说,要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孩子做出某种文明礼貌的行为时,妈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时,则要及时加以批评和指正。在此妈妈一定要注意教育孩子的环境,在孩子就有关事宜提问的时候或在孩子与自己关系十分融洽时进行教育,效果更佳。

第三,妈妈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总的原则是,以正面诱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尤其如此,因此妈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还应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争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四,妈妈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的要求是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礼貌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孩子的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比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不乱扔垃圾;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要保持干净整齐;不打架,不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为了孩子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妈妈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让孩子能在文明有序的社会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