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4871500000036

第36章 居室好歹不高攀,大也栖身,小也栖身(3)

老锁匠让两个徒弟同时去开两个保险柜,谁用时短谁就获胜。结果大徒弟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而二徒弟却用了半小时才打开锁。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但老锁匠却没有言语,而是问他们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光亮,说:“师傅,我看见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锁匠听后没有说话,而是转身看着二徒弟,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什么也没看见,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老锁匠听完二徒弟的话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接班人。

一个修锁匠能够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是何等的不容易,因为在修锁匠的心上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修锁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管做什么都要讲一个底线。这道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它可能是诚信,可能是责任,可能是道德……它们都是不能逾越的,人生只有坚守这些才会更加充实。

有人为了一个承诺恪守了一辈子,有人为了一句话坚持了一辈子,有人为了一个约定等了一辈子,有人为了一个信念执著了一辈子……这些都是人生的心上之锁,不会轻易地展示于人,也不能打开,因为那里承载着人格,承载着品行。

人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旅程,追求中总有失落。在对历史的叩问中,我们明白:“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只要坚守住心中的明月,迷惘中总会看见希望。”也许你向往风筝高挂天际,但只有把握了人格之线,风筝才不会失去方向;也许你向往大海的波澜壮阔,但只有疏通人格之泉,河流才不会蒸发干涸。把握人格的底线,才拥有生命的本源。

看淡名利,修行无处不在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在最隐秘、最细小的言谈和举止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最不易见的事情上最能显现一个人的灵魂。

《后汉书·杨震传》里的《杨震暮夜却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的杨震为官清正廉明,有一次他调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一个名叫昌邑的地方。此地的县令王密正是杨震当年推荐的荆州秀才。到了晚上,王密秘密地拜见了杨震,怀里揣着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虽然了解你,但是你并不了解我呀?”王密略显神秘地说:“这么晚的时候,我送你金子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厉声说道:“天知道,地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听完杨震的话,王密羞愧地退出了房间。

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面对王密赠送的重金没有接受而是说出了铮铮铁言,因为他认为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情,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杨震从小到大,从为民到为官,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有人还是无人,都能做到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是有口皆碑的。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于同治十年手书此四条作为每日必备的功课示于二子。这四条简言之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从中能很明显地看到,曾国藩把“慎独”放在了第一条,可见他对“慎独”的重视程度。在此的慎独就是要自我修养、自我修行,因为没有比修养心境更重要的事情了。

曾国藩还强调人心里的善恶,就是一个人在心里会潜意识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却不能真正地尽量除恶扬善,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一个人是否自欺欺人,别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这就体现出了慎独的意义。能够做到慎独,做到问心无愧就是坦然处之的表现,然后会时常感觉到心境愉悦,这是最重要的养心休生的方法,也是自然之道。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甄斌的农夫。此人虽家境贫寒却品行高洁,从不取不义之财。有一年村里闹春荒,家里能吃的都吃完了,全家人都饱受饥饿的煎熬。甄斌找到一捆茴麻,然后拿去当铺典当,用典当的一点钱买来一些粮食勉强地度过饥荒。第二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秋后,甄斌卖了粮食去典当铺赎回了那捆茴麻。甄斌的妻子拆开麻团准备纺线的时候发现麻团里面有一包金子,很高兴。甄斌对妻子说:“我们还是把金子还给当铺吧,虽然没有人看到,而且我们家里也缺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我们不能要。”甄斌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其行为被千古传颂,成为美谈。

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战胜自我,坦坦荡荡地做人,这样才能体现其高尚的行为及精神境界。从古至今,能够慎独修身而成大事的人不乏其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守节辞赐的岑参、慎独成大事的萧何,还有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告诫子孙的刘备,“做事须问心无愧”的宋人袁采……他们都亲身躬行地诠释着克己修身的意义。克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种自律的行为,是一种坦荡的胸襟。鲁迅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这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体现,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今天,克己修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能够严于律己不奇怪,但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如在大众场合里一样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养于心而修于性,不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行。

放下欲望,享受生活的恬淡之美

《菜根谭》中有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滋味总是苦的。为什么会苦,就是因为放不下自身的很多欲望。追逐名利,将自己弄得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动。试问,这样又怎会不累、不烦、不苦呢?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出了一个叫王尔烈的才子,少时便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写的一手好书法,为人聪明伶俐,才智出众。长大后考取了功名,成了朝廷的官吏,但他为官清廉,从不贪赃枉法,一直有两袖清风的美誉。

有一次,王尔烈从繁华的江南科考归来,正逢嘉庆皇帝登基继位。上朝的时候,皇帝单独召见了他,问道:“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谦恭地回答:“老臣家中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皇帝点点头说:“朕知老爱卿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富贵。朕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于是,皇帝一道圣旨让王尔烈去了安徽铜山。

安徽铜山有座清朝御制通宝的铸钱炉,王尔烈奉旨到了那里后,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工作了三年,然后又被皇帝召回了京城。这一天,嘉庆皇帝又单独召见了王尔烈,问他:“老爱卿,这一次你可以安享晚年了吧?”嘉庆言下之意是,王尔烈这一次从金山银山里出来,一定或多或少的有些“实质性收获”。

谁知,王尔烈听完皇帝的问话,笑了笑说:“皇上,老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嘉庆皇帝不相信,怀疑地说:“这怎么可能呢?你再好好查看一番!”

王尔烈就在皇帝的面前翻起自己的衣服兜来,只从袖套里掏出三个铜板,而且一个个磨得光滑雪亮。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仔细一看,那竟是三个铸钱时用的模子。

嘉庆皇帝看见自己的臣子王尔烈如此清廉,十分激动地说:“爱卿真可谓两袖清风,廉洁奉公!”

王尔烈不慕金钱名利、甘于清贫,与陆游在《鹊桥仙》中所表达的境界是一致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菜根谭》中云:“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诸葛亮《诫子书》中也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禅定之心,反映了一种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局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人生思想境界,是人塑造高尚情操与实现远大理想的根本。“淡泊”其实是一种超脱、一种放下,放下那些让自己陷入迷失的虚幻,放下那些令自己痛苦的执著,进入一种忘我之境,而后看山山青、看水水秀。

某一天,释尊禅师静静地坐在一片树林中禅修,正午的太阳明晃晃的,太阳光穿越了枝叶间的空隙,在地上撒下了斑驳的影子。释尊禅师虽然闭着眼睛,可还是能感觉到阳光在眼皮上晃动着舞蹈。周围的环境静谧极了,可以听见微风轻轻地抚摸树梢的悦耳声音。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已经静止了。

突然,一阵嘈杂之音打破了林中的宁静,那声音自林中深处传来,离释尊禅师所在之地越来越近。释尊禅师听到那原来是一对男女在争执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渐渐地低了下去,然后突然由林中慌慌张张地跑出来一个女子,也许是她跑得过于专注,竟完全没有发现释尊禅师的存在。

女子刚跑过去不久,一个异常暴怒的男人就追了过来,他看见释尊禅师坐在那里,就走到释尊禅师的面前气呼呼地问道:“喂,大和尚,你刚刚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从这里经过?”释尊禅师抬起头看着那男人,枝叶间透下来的阳光被男人隔绝在了身后,因此男人就完全处在了阴影之中。释尊禅师问道:“这位施主,请问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我看你眉头紧锁,目露怒火,你是在生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