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常云:“过犹不及。”为人处世须讲分寸,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这就是分寸之道。所谓有分寸,也就是适度。人们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如果没有分寸,即便是好事,也会给人带来困扰。
适当表现,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因为当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老丁刚调到省委办公室那段日子,在部门里一个朋友都没有。原来,他认为自己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正是春风得意时,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都感到很满意,几乎每天都使劲地向同事们夸耀自己的工作能力,夸耀自己在那些来省委办公室求人办事的人面前的威风。
然而,同事们听了以后不但没有分享他的“得意”,更加无法忍受他的“聪明”,都渐渐地疏远了他。对于这样的变化,老丁有所察觉,但始终没有了解其中的原因。
有一次,在家里会见几个朋友时,老丁不免又炫耀起自己的美事来,言语之中有些矜骄之意。他的言行被一旁的父亲察觉了,等他的朋友都离开了,当了多年领导的父亲就特地找他聊天,对他说:“你以后在同事和朋友面前少将升职的事儿挂在嘴边,说个没完!”
“这有什么呢!我就是想让大家高兴高兴,再说,我现在升职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既没走关系又没送礼,有什么不能说的呢?”老丁不以为然道。
“嘿,你还长进了呢!你怎么没注意看那些人的眼神和脸色,有的是不屑,有的是眼红,有的是鄙视。你还得意忘形、自以为是,你啊,什么都不懂。”
老丁听了这话,再次与人们说起自己的事情时,小心地去看那些人的脸色和眼神,不是不夸张的,就是怪里怪气的,显然父亲的话没错。
于是,老丁听从父亲的指教,开始收住自己的话头,转而主动去听同事和朋友们谈谈他们的美事。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成了他的朋友。
戴尔·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的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5美分。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5美分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的碘,是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但在生活中却常有人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他们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他们只要一开口说话,就会给人一种狂妄的感觉,因此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尽管提得不错,也常常不能被人接受。
因为这样的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人群中的威信。
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都喜欢谈论自己,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你希望表现自己,喜欢炫耀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其他的人同样希望表现自己、炫耀自己。
不仅如此,通过自我表现,他人都希望能得到你的肯定评价。如果你的谈话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中是对对方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锋芒太露没饭吃,这是很多先人摔过无数个跟头总结出来的忠告。凡是想在社会上做好事情、建立好关系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所谓“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必要时,甚至要装装糊涂,这才是懂得人情世故者的明智之举。
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就会盲目,就会目中无人,就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已经相当于半个傻子了。
三国名士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儿、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乃名门之后,家教严格,在小时候,他就展现出超群的才华,大家都觉得这孩子的才华已经超越他的父亲。然而听到大家这样看好自己的儿子,诸葛瑾却没有高兴,他说:“恪儿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后来诸葛恪掌握权柄,独断专行、以才压人,最终引起众怒,被大臣们设计害死,牵连诸葛家族遭到诛灭。
聪明的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条件,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聪明的人能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但大部分的聪明人却由于太过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从而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如果发展到这一步,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因此,真正智慧的人懂得人情世故,只会适当地表现自己,而不会时时炫耀自己的聪明。
宽容一些,有些事不要较真
孔子带众弟子东游,走累了,肚子又饿,看到一个酒家,孔子吩咐冉有去向老板要点吃的。冉有走进酒家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冉有,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
酒家老板听说是孔子的门生,便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必定有不错的学问吧,那么我写个字,如果你认识的话,店里的饭菜你们随便吃。”冉有听说竟有这样的便宜事,就连忙答应了。
于是酒家老板写了个“真”字,请冉有辨认。冉有一看这字,哈哈大笑,想都没想就说:“我还以为是什么生僻的字呢!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老板啊,这就是‘当真’的那个‘真’字。”
孰料酒家老板听了之后大笑:“小子,连这么简单的字都不认识,还敢冒充孔子的门生。实在大胆啊!”说着便吩咐伙计将冉有赶出了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回来,便询问原委,冉有愤愤不平地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沉默了一会儿,便亲自去见酒家老板,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行旅之人,走得累了,肚子里空空的,想向老板您要点吃的。”
酒家老板看了一眼谦恭有礼的孔子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想必不会不认识我写的字吧。”孔子作揖道:“正要请教。”酒家老板将写有字的帖拿了出来,说:“若你认对了这个字,你们的饭菜小店全包了。如何?”
孔子作揖道:“正要请教。”说着就用手捧定字帖,只见上边果然写着“真”字,孔子端详那字片刻之后,将字帖递还老板,说:“这个字当念‘直八’,不知可对否?”
老板听了大笑道:“果然是孔子,没想到小店今日如此荣幸,竟然有贵客上门。”说完便整治酒菜,为孔子等人洗尘。
这时,冉有心里不舒服了,他问孔子:“老师,这明明是个‘真’字嘛,为什么念‘直八’呢?以前您可不是这么教的啊。”
孔子叹了口气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认‘真’,你非要认‘真’,哪有饭吃啊。做人处世,要懂得人情世故啊。”
这里讲的认真,实际上应该称之为“较真”。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对一些人、一些事,往往能够宽容以待,而不会太过较真。这种处世态度,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别人,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
人应该有不较真的心,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值得过度较真生气。比如在公共场所,有时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了你,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知哪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以柔克刚、晓之以理。
没有必要和原本与你无冤无仇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枪对枪、刀对刀地对抗,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就太划不来了。与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与其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他的水平,很没面子。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方的触犯是发泄和转嫁他心中痛苦的一种方式,虽说你没有义务分摊他的痛苦,却能以你的宽容去帮助他,在无形中便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会容忍他了。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乔布斯和沃茨是苹果第二代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叫马克库拉。但在此之前,乔布斯和沃茨还见过一个叫做唐·瓦尔丁的人。
这个唐·瓦尔丁是乔布斯的老板介绍的。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斯的家中,看见乔布斯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印象就不怎么好了。
唐·瓦尔丁担心如果与这样的年轻人合作,恐怕自己的投资就会成为泡影。于是他就把这两位奇怪的年轻人介绍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
马克库拉并没有被乔布斯和沃茨的样子吓坏,而是先看了乔布斯和沃茨开发的微电脑样机,然后问起了关于微电脑的商业计划。
很显然,乔布斯和沃茨只精通于技术,对商业买卖一窍不通,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尽管如此,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望,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亲自出任董事长。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证明了马克库拉的睿智。
唐·瓦尔丁因为过于求全责备丧失了一个成功的机会。而马克库拉没有对乔布斯和沃茨的形象不满,却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接触,所以他不仅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也赢得了两个技术精英的友谊。
这个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在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人无论是志趣,还是性格都与我们不合,甚至格格不入。但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对我们的人生发展是不是有用。在这个时候,苛求完美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活在其中的鱼,养不大,活不长;而江河湖海中的水虽然混浊,却能滋养更多更大的鱼。这其中包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有家动物园,里面有位饲养员很爱干净,当然对动物也很有爱心,所以他每天都把动物们生活的棚屋打扫得十分干净。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小动物并没有因为生活在更加干净的环境里而生长得更好,反而像得了疾病一样,开始委靡不振,有的厌食,有的生病,有的甚至死了。于是,动物园的负责人请来专家进行调研,结果发现竟然是那些动物生活的环境太干净的缘故。
原来,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才会有安全感,有的喜欢闻混浊的臊气,周围的环境太洁净了,反而让它们感到不安。
其实,人也和动物有着相似的体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同样的,每个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这些小习惯、小错误、小过失,对于我们的人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处之。特别是一些无心之失,我们要学会包容,要适当地给对方一个机会,或解释,或补救,或改正。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愿意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也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
你若能给对方一个改正的机会,不仅成全了对方,同时也能赢得对方的敬重,更重要的是,这是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重要课题。
但很多人常常对朋友的小过失和错误紧抓不放,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良好的关系,反而使人产生不理解、不信任,造成激烈的人际冲突,让负面影响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人心离散。
其实面对一个小过失,只需要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就可以把内疚、紧张的负面情绪赶走,把不愉快化为无形。
明宣宗时期,有位宰相叫夏原吉。他为人宽厚,对于别人的小过失从来不求全责备,而是常常对他人包容备至。有一天,有个老仆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就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又有一次,有个奴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就派人向她传话:“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
当他告老还乡时,寄居途中的旅馆,一只袜子湿了,就交给伙计去烘干。不料伙计不慎,使袜子被火烧坏了。伙计怕被责怪,一直不敢报告。过了很久,才托人情来向夏原吉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完,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丢进垃圾桶里。
正因为夏原吉的宽容,所以他的人际关系很好。回到家乡以后,他还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地,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宰相的人。
做人要有胸怀,特别是与人相交,不能整日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中应该多理解,在工作上应该多宽容,在待人上应该多温和,在处事上应该多大度。这样的处世原则将让你的朋友如沐春风。
感情投资要适当,别让交情变了味
感情是需要投资的,每个人都会有“给人好处”或帮助别人的经验,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你从来不给人好处,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必定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