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投入,不仅在情感上,还在物质上。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感情投资千万别过度。
给人好处或帮助别人是有学问的,别以为“给”这个动作很容易,因为如果给得不恰当,不但对方不会感激你,甚至还会怨恨你。如果感情投资过了度,就会让友情变质。
有个女孩家里很富裕,花起钱来总是大手大脚的。尽管自己出身富裕,但是她从来不会鄙薄那些贫穷的人,她对每个人都很热情。
在上大学的时候,她跟同学交往花钱总是十分大方,很少计较。然而,奇怪的是,越是这样,同学们与她的距离反而越疏远。
原来,她有一个习惯,就是常常给人太多的“好处”,比如买昂贵的衣服送给别人。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事情完全出于她自己的喜好,爱送什么送什么,但是,她却不知道,那些接受礼物的人心里的压力有多大。
不接受她的馈赠,她会说你瞧不起她;如果你接受了,就等于欠了一笔很大的人情。一来一去,同学们开始惧怕与她过近地交往。
感情投资理所应当,但是给人好处如果不恰当,则会让人觉得不是友情,而是同情,甚至是交易。因此,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物质投资的界限,切莫让友谊变了味。
感情投资要恰到好处,最主要的应该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不轻易给人好处,不随便给人送礼;第二,给人好处时不吝啬、不小气。
第一点就是让对方为得到这个好处吃一些苦头,花一些心力,让他在付出之后才得到。这样,不仅能让他更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好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心中不会有被人可怜和被人施舍的感觉。
如果你随便给人好处,或想以好处来讨别人的欢喜,那么他不但不会珍惜这些好处,反而会觉得你看不起他。
第二点主要是指在应该给、必须给、不得不给别人好处的时候,就要毫不吝惜地给、慷慨大方地给,不怕给得多,只怕给得少。
例如,当对方有恩于你、当对方有大功时、当你要重用某人时,或者情势所迫时,你不仅要给得干脆,还要尽量多给。
刘邦还在打天下的时候,有一次,遭到围困,他便驰函叫韩信来救,韩信复函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以方便调兵遣将。
刘邦一看,韩信这么做分明是“要挟”他!心中很不快,正要发作,张良在一边看到刘邦脸色一变,就知道他心中想什么了,立刻踩了他一脚。
刘邦瞬间改变了主意,当下说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于是,刘邦立刻封韩信为齐王,派人驰送印信,调兵前来解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要么不给,给了就不要太吝啬。当然,也要注意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界限,也不要“过度投资”。
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而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就会令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
朋友之间物质上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重礼,大多数人都会感觉难以承受。
因为那意味着同情或者是深厚友情。
懂得人情世故,在感情投资的时候就要有所保留。很多不懂世事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为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
事实上并非如此。你对对方过分礼遇,有时候会让人受宠若惊,吓得对方不敢接受你的好意。
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往往会成为人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给予的好处太重,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因此,在进行感情投资时,一定要注意留有余地。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就要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得理也要饶人,给他人留三分余地
作家梁晓声写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母亲与邻居卢婶及卢婶的儿子,因用地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了解情况后,首先批评了母亲在这件事情上的不理智行为,同时指出卢婶及其儿子在窗前接出一间房子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卢婶的家人多,没地方居住。
然后梁晓声又到卢婶家替母亲说了些致歉和好的语言。卢叔、卢婶听了梁晓声的话,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十分动情地说:“不能责怪你的母亲,不能责怪你的母亲。”他们的儿子则向梁母承认自己吵架不对,是不尊重梁母的表现。就这样两家互谅互恕,和好如初。
梁晓声的做法在生活中看似平常,却深通人情世故的道理,即做人不能太过强硬,该退让时就要退让,要给人留余地。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为了一点儿小事闹得大家都不开心,损害了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
有道是:“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邻里之间也好出面照应着点儿。何必为了平日里的家长里短,破坏了这样的情谊呢?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只要拥有忍让之心,很多矛盾冲突都能避免、化解;相反,若一味地强硬以待,不肯给人留情面,事情就会变得麻烦。
东汉时大将军窦固率领军队攻击匈奴。某次斥候侦察到有一支匈奴骑兵,大约有五百人,从大漠深处飞奔而来,想趁秋收期间抢夺老百姓的粮食。
窦固接到这个消息,连忙率军设下埋伏,结果匈奴的骑兵刚进入关隘不远,就被窦固的兵马围在了一座山谷中。
汉军把山谷两侧的出口堵了个滴水不漏,然而连续向内攻击了十几次,都没能把这区区五百人歼灭。
匈奴人针对汉军的包围,结成一个利于防守的圆阵,躲在石头后面,不停地向外放箭,谷口躺满了汉军士兵的尸体。
见此情景,窦固连忙命令部下将四面包围的士兵撤下一面。部下接到命令,大惑不解地问道:“将军,如今敌军陷入重围,已是插翅难逃,区区几百人,只消再攻一些时间,便可将之全歼,您缘何要放开一面?莫非将军有意纵敌吗?”
“我恨不能将之扒皮拆骨,怎会放虎归山?”窦固看着远处横卧沙场的汉军将士的尸体,咬牙切齿道:“各位兄弟有所不知,若是不给退路,其以为必死,便个个向前,奋勇死战。如此一来,我军伤亡必然惨重,而今我网开一面,以泄其锐气,便可于其溃败之间,纵横屠之!”
情况果然如窦固所料,匈奴人见包围圈一面可逃,顿时没有了拼命之心,纷纷朝缺口溃退,根本无心与汉军争斗。见匈奴军心一乱,窦固立刻带人趁势杀出,将匈奴骑兵斩杀殆尽。
如果我们把人逼到绝路,让对方看不到一点希望,他们反而会破釜沉舟,跟我们拼个鱼死网破。行军作战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不管怎么样,鱼死网破的结局都不是智者想要的。
《菜根谭》有言:“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别人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愿意以退为进,善给人留余地,从而让自己的收获更有保障。
记住,当我们咄咄逼人,把对手逼得无路可逃的时候,往往自己发不了财,甚至会赔个精光。因为当对方无路可走时,必定会以疯狂的策略给我们致命的一击!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击败了对手,自己也伤得不轻。这样就算不上胜利,反而是不败之败了。
有个老板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他做生意十分厉害,运用“大鱼吃小鱼”的吞并策略,将当地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企业全都吃进了肚里,形成了一个局部垄断的大集团。那时候他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毛泽东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出手毒辣,不留余地,因此扩张得很快。
他的举动引起了商界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那些被他挡了财路的人。就在他的贸易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名声达到顶峰时,有几个集团联合起来,一致对其进行商业打击。这场商战可谓旷日持久,这位老板的贸易公司终因资金链断裂,顷刻间轰然坍塌。
做人处世应该给人留余地,即便是在弱肉强食的商场中也不例外。仔细思索,其中的人情世故,与日常的人际交往之间的道理,又岂会没有共通之处呢?
做事随性,但切忌坏了规矩
两位明星在演出圆满结束后,在后台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起因竟然是刚刚演出结束时的捐款行为。在谢幕时,主办单位提到推广本土文化的概念,其中一位明星提出要捐出当天的演出酬劳,而另一位明星也立刻跟着捐了演出款。
观众们看得出来,两位明星都是有心人。但是在台下两人却发生了冲突。跟着捐款的明星刚进后台就数落开来:“你要捐款,为什么不先和我说一声?”
“我也是临时决定的,哪有时间跟你说?再说捐款是每个人的自由,我捐是我的事,你可以不捐!也没有谁逼着你捐。”先捐款的明星嗤之以鼻,不屑地说。
另一位明星听了这些话心里直冒火:“你捐了,我能不捐吗?你这人有没有大脑,做事没有一点儿规矩!”
这个捐款的故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乍听起来,很多人都会觉得那个勉强捐款的人没有胸怀,没有责任心。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么只能说明你不懂人情世故。其中的奥妙先不说,让我们再看一个历史故事。
《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代鲁国有个爱护本国子民的律条——如果谁把流落在外为奴为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向鲁国政府请赏。
子贡为人仗义疏财,他赎回了流落他国的鲁国人,却拒绝了赏金。他认为领取赏金,就不是爱心的体现,而是好利的表现。有不少人也都觉得子贡的义举很高尚。
可是孔子知道这件事之后,却对子贡说:“你有这样的心是好的,但你这种做法却是不对的,圣人做事应该能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而不是只求自我感觉良好。而今鲁国富有的人少而贫穷的人多,你收受赏金不会对你的身价有损。而今你不收奖金,只怕以后没人愿意去为同胞赎身了!”
果然事情如孔子所料,赎回鲁国人的行为越来越少,最终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了。
而子路有一次救起一个溺水的人,人家送了头牛作为报答,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对子路的行为表示赞赏:“这样做以后一定会有很多勇于救溺水者的人。”
有人会疑惑,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为什么突然如此市侩呢?实际上孔子所言并非市侩,而是通情达理。事实证明孔子的判断没有错。
孔子为什么赞赏接受别人报答谢礼的子路?是因为子路的做法合情合理。孔子为什么批评高尚的子贡呢?就是因为子贡坏了规矩。
现在回头想想两位明星的事情,我们就多少有些明白了。首先,就算其中一位临时决定要捐出演出酬劳,也应该考虑另一位的感觉。不能只顾着自己表现大方、得到掌声,就让同台的人受冷落。
其次,明星捐款跟鲁国赎人的故事很相似,先捐款的人和子贡一样坏了规矩。为什么这么说?想一想,这就跟你今天耍派头,一口气把报酬全捐了,不仅会逼得另一位跟着这样做,而且以后其他人演出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即使那个时候其他人不主动捐款,若有人说:“上次某某人把自己的报酬全捐了,现在您是不是也全捐呢?”让人怎样回答呢?
有时候,你自以为是的慷慨豪情,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打破整个圈子的规矩,让别人没有路可走,而让自己也走入死胡同。
家有家法,行有行规。该拿多少报酬就得拿多少,值什么价码就得要多少。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得到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服务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打破这样的规矩,随便提高献爱心的额度,让别人跟着你放弃收入去做好事,岂不是强人所难吗?那么以后谁愿意和你一起共事,谁又愿意再捐款呢?
你自我感觉良好,境界高、修行深,却不能强求别人也跟你一样。你或许会像那个明星一样反驳:“我捐出所有的收入,那是我的自由,又没有让你也捐?”
但就当时的情况,又有几个人好意思不跟着捐呢?如果真的可以不管不顾地不捐款,恐怕他马上就要被公众指责了。
或许你说你不是演艺人员,也没有子贡那样的身份,这样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这不仅是有关于明星的事情,也不仅是有关于历史的故事,而是有关于人情世故的道理。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在人世间行走,这样的人情世故就会一直包围着你。
举个例子:你有个亲戚遇到了麻烦,需要不小的一笔钱才能办成事,他找了好几个亲戚借款,结果一向热心的你当场就把自己所有的存款拿出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样做也是应该的,但其他的亲戚却不这么看,因为你的做法让他们不好下台:如果他们不给,担心被人说成无情;给得少了,又担心别人说他们小气;给得太多,他们则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多半都会说你这个人不懂事,没规矩。
因此,做事不要自以为是,你可以随性,但不能坏了规矩。
承诺未兑现前,对承诺者持保留态度
为人处世,要为他人留余地,也要为自己的内心留空间。《论语》有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