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28

第28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12)

民族熔炉政策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在美国盛行,但已遭到人们的反对。于,是,人们逐步趋向于多元文化理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移民集团的文化特征仍旧得到保留。这种理论有助于打破人们对其他民族集团的偏见,有利于美国社会的安定。

事实上,美国大文化包括许多小文化。美国居民拥有丰富的不同文化,而文化特点又具有不同特性和层次:族源、社会经济水平、宗教、区域、城乡、性别和年龄。这些小文化组成全美大文化,这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即一个人既具有美国大文化特点,又保留其小文化特征。

关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有许多比喻,如拼盘、炖锅、交响乐队等。

“炖锅论”认为美国社会就像一个大炖锅,不同民族像不同的食品,如香菇、豆腐、肉、鱼、白菜等。这些不同食品在美国大炖锅里炖,其结果不会融为一体,而是保留原有的特色,鱼还是鱼,肉还是肉,香菇还是香菇,但鱼带有香菇味,豆腐兼有鱼味、肉味。这一理论很适合美国的国情。

“交响乐队”论认为,美国社会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在这支交响乐队中,各种不同的乐器都能奏出独特优美的声音。在美国社会里,每一个民族就是一种乐器,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就是这个交响乐队的主题曲和主旋律。

美国理论界将更加重视多元文化,这是历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任何同化主义力量所不能阻挡的。尽管经济越来越发达,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将更加五光十色。

(第九节)苏联的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冷战时期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然而,时至1991年,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却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纷纷脱离苏联变为独立国家。苏联的解体,震惊了世界。

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民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或者可以这样说,由于苏联党和政府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直接导致了联盟的解体。

一、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苏联是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1991年解体前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和6个边疆区,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专区。如此复杂的国家体制是世界上罕见的。

从1547年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①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兼并了外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为巩固其野蛮统治,历代沙皇均对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与奴役,极力煽动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唆使俄罗斯人鄙视、仇恨、欺压非俄罗斯民族。非俄罗斯地区的一切重要职务都由俄罗斯人担任,俄语为官方语言,禁止用非俄罗斯语出版书报,学校禁止用非俄罗斯语授课,非俄罗斯民族被迫俄罗斯化,并经常遭到蹂躏和屠杀,致使沙皇俄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民族矛盾最严重的国家。当年被沙俄帝国兼并的地区,实际上就是它的殖民地。沙俄帝国的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殖民地与沙俄帝国本土相连。沙俄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牢狱”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崩溃,沙俄国内各民族也纷纷起义,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致使沙俄处于分裂状态。只是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后来苏联的建立,在原沙俄帝国的版图上才没有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国。

十月革命从彼得堡开始后,不断向其他地区推进。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存在革命的力量,但势力较弱,政权多掌握在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①手中。只是在以俄罗斯人为主组成的红军的帮助下,乌克兰、外高加索、中亚等地才建立起革命政权。而在波罗的海地区,政权最终为资产阶级所掌握。波兰和芬兰也是在此前不久脱离俄国而获得独立的。

共产党掌权的一些共和国,如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等为对付外来武装干涉,解决当时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难题,使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去,感到有必要走联合的道路。但是,在如何联合的问题上,当时的俄共(布尔什维克)中央内部和少数民族地区领导人之间存在分歧,列宁和斯大林的主张也不同。列宁主张采用联邦制,即各独立的国家以自愿、平等、民主的方式结成联盟。斯大林则主张乌克兰等国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在讨论组建联盟方案时,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国领导人不同意斯大林的方案,其原因是这些国家不能与俄联邦处于同等地位,实际上被降了一级。当时发生了苏共历史上有名的“格鲁吉亚事件”,不同意斯大林方案的人遭到了殴打。列宁当时同情和支持格鲁吉亚人的斗争,严厉批评了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简单粗暴的方法,他宣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我那颗该死的牙齿一治好,我就要用满口好牙吃掉它。”②最终,苏联是按照列宁的方案建立起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俄文的音译,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来的。这种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共和国仍为“主权”国家,联盟以民族为特点组成,具有开放性,可以“自由”退出。当时苏联之所以能组建起来,除各共和国具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当时领导各独立国家的共产党是统一的,即它们都受俄共(布)的领导,是俄共(布)的地区组织。统一的共产党的存在是苏联建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即便如此,一些共和国加人苏联也很勉强,当时少数民族不满于俄罗斯联邦某些部门领导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表现,各共和国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摩擦。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①共同组成了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一1991年12月26日)②。

由于列宁的民族平等的思想和灵活的政策,苏联才得以建立。苏联学者认为,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是列宁的创造和贡献,因为此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联邦制是以地域为特征建立起来的。这种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形式使分散的小国组成一个大国,这与列宁的大国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相符合的。苏联的建立,使原来沙俄帝国的疆土和民族组成格局基本上以苏联这个框架保留下来。

苏联建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苏联人民在苏联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人民战胜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1936年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苏联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的生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在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支援各人民民主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而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几届领导人曾试图改革原有体制,但总的来说,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体制中的弊端。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戈尔巴乔夫起初试图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但随着改革的失误,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完全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终于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8·19事件”发生之后,苏联陷入全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从8月20日起,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同时宣称苏联已不存在。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正式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换成了俄罗斯联邦国旗。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批准”了苏联正式解体的动议,从法律上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二、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

苏联解体的原因表现在民族问题方面,既有日积月累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认识原因,又有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

第一,苏联历届领导人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斯大林执政时期,认为剥削阶级被消灭了,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因而苏联不存在滋生民族矛盾的基础。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各民族已形成“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理论,认为民族问题解决了。1972年,勃列日涅夫在庆祝苏联成立50周年大会上宣布,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彻底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强调苏联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今后主要是促进各民族日益接近和实现各民族完全统一。这些都表明,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只看成绩,忽视问题,盲目陶醉·各民族“大家庭”“和谐与和睦”的表象之中,掩盖了许多民族问题。一旦掩盖不住,就以敌我矛盾的方式处理,结果积累了大量的民族问题。

第二,联邦制实际上变成了“单一制”,联邦制在苏联发生了扭曲。

按照列宁的思想,建立联邦的原则是“自愿、平等、民主和信任”。他曾强调指出,“我们主张建立自愿的民族联盟,这种联盟不允许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施行任何暴力,它的基础是充分的信任,对兄弟般团结一致的明确认识,完全的自觉自愿。”①可是,后来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使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没能得到认真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