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29

第29章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外国民族政茉(13)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苏联面临险恶的国际环境、党的领导人在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党内斗争的制约以及俄国封建专制流毒的影响,斯大林模式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于是,苏联开始逐渐形成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联盟中央与各民族共和国的关系随之开始发生变化。在1934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七大上取消了党的区域组织,从而使加盟共和国的党组织变为必须服从联共(布)中央的地方组织,加之实行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使各民族共和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外事务方面只能按照联盟中央的指令行事,而俄罗斯在联盟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实际上剥夺了各盟共和国应享有的权利。联盟中央通过由它直接管理的联盟部和联盟——共和国部控制了共和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和资产。斯大林时期,联盟部所属企业的工业户值占全苏工业总产值的89%,共和国部所属企业只占11%;赫鲁晓夫时期,联盟部和联盟——共和国部所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苏工业总产值的97%,共和国部所属企业占3%,勃列日涅夫时期,联盟部和联盟——共和国部所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苏工业总产值的94%,共和国部所属企业占6%。这就是说,共和国所能支配的资产数量极其有限,甚至为修建一所普通学校也必须得到联盟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生产计划的安排、产品的销售完全由中央一手控制,共和国无权过问。然而,共和国却又得承受由于各种企业兴建而带来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共和国并未因为在本共和国大量兴建企业而使当地人民受益。

由于联邦制流于形式,使加盟共和国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引起加盟共和国的不满。

第三,大俄罗斯民族主义长期存在。

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的文化政策基本上是以俄罗斯为中心展开的,充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色彩。例如,在阐述历史时必须以俄罗斯为中心,把沙俄当年的侵略扩张说成是“进步”,是应少数民族的“请求”,是少数民族“自愿归并”。把扩张有功的俄军将领奉为“英雄”,而当少数民族歌颂本民族的抗俄英雄时,则被说成是“民族主义表现”。少数民族从小就知道普希金、托尔斯泰,而不知道本民族的文化哲人。1938年8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联合发布《关于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采用行政手段大力推广俄语。突出俄语的地位,进一步助长了以俄罗斯文化为中心,轻视非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的现象,导致了非俄罗斯民族的不满。1957年8月27日,赫鲁晓夫在《文学艺术要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的讲话中宣称,俄罗斯有资格受到苏联各族人民的尊重,各族人民应高呼“俄罗斯母亲”,因为俄罗斯工人阶级领导其他各族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说,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在苏联的成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俄罗斯民族的革命精力、忘我精神、勤奋、深厚的民族友谊,当之无愧地博得了社会主义祖国各族人民真诚的敬意。长时期有意突出大俄罗斯民族的丰功伟绩,不但无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相反,却增加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人的强烈不满。如果说,在少数民族全民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分子队伍未形成时,这种做法还不会引起太多人非议,那么到了80年代,各少数民族已完全消除了文盲,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已经形成,这种文化政策势必与民族自我意识增长这一趋势发生冲突。

第四,民族政策和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埋下了隐患。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不顾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强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使哈萨克、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等地的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因饥荒而死亡500-800万人①,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斯大林将他们打成民族主义危险分子,流放和镇压了大批农民和富农。

在肃反运动中,严重伤害了民族干部、民族知识分子队伍和普通群众,几乎所有加盟共和国的许多党政领导干部都受到镇压和迫害。

1937-1944年间,以“集体叛变”和“国家安全”为由,用武力把20多个、共约440万人的少数民族从世代居住地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中整个民族被迁移的有11个。迁移工作是在很短时间内、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搬迁过程中,不少人病死,在新居住地点又受到“流放者”的不平等待遇。这种对民族实行集体惩罚的做法骇人听闻。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陆续为被迫迁移的民族平了反,但仍有克里米亚鞑靼人、德意志人和麦斯赫特土耳其人不准返回原居住地。后来在戈尔巴乔夫时期闹事的主要是这批未获准返回家乡者。

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人苏联操之过急。1939年苏联通过与德国秘密划分势力范围,用武力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摩尔多瓦部分领土划归苏联,对当地民族不满者,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斗争,使历届苏联领导人十分棘手。

第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

以上日积月累的问题,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环境中,在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气候下全面爆发出来,导致了苏联的民族危机。苏联民族危机的出现与戈尔巴乔夫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错误有直接的联系。

首先,戈尔巴乔夫忽略了苏联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他在执政初期的一系列讲话中不断重复苏联历届领导人的观点,认为苏联民族问题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宣称,苏联已经“一劳永逸地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各种形式和表现。各族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对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尊严的尊重得到确立,并已进人亿万人的意识之中。苏联人民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的和族际主义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由一致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结成的。”①直到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戈尔巴乔夫才承认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指民族问题——编者注)的意义,没有及时看到这其间所包藏的危险性。”因此,“我们对发生的一切毫无准备。”②所以,当苏联民族危机出现后,苏联领导人惊慌失措,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先左后右。

其次,政治改革的错误加剧了民族危机。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不留历史空白点”等口号,激发了苏联人,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精英”对历史问题、民族问题的重新思考,使许多历史积怨一下子迸发出来,各种民族怨恨、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舆论多元化”的口号,后来他又把“舆论多元化”转向“政治多元化”,把多党制、议会民主等西方一整套做法搬到苏联,使苏共丧失了以往的地位,多民族联盟国家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纽带和支柱。苏联的出现和存在取决于统一的苏联共产党的存在,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名义上是政党,实际上是政权组织,而且是垂直领导辑射到全国各地的组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皆控制在苏共手中,并通过各级组织行使权力。苏共犹如一条纽带把各加盟共和国牢牢拴在一起。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过程中,削弱了苏共的领导,造成了民族矛盾和冲突无法控制的局面。

民族危机发生后,戈尔巴乔夫提出了“邦联化”的主张。1990年6月,在联邦委员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缔结新联盟条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钥匙’’的举措。新联盟条约实际上是苏联由联邦走向邦联的条约。邦联化的主张和实施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加剧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再次,经济危机促进了民族危机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6年,非但没有改变苏联经济停滞的状况,相反,却把国家引向经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各共和国对戈尔巴乔夫治国方略失去fe心,都在想方设法另谋它途。

三、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教训

苏联存在的69年中,民族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苏联的解体与苏联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直接关系。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苏联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复杂程度举世罕见。各民族的融合是一个自愿、自然和长期的过程,期望在短期内协调好民族关系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苏联历届领导人都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民族矛盾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苏联已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冲突。实践证明,人为地否认民族问题的存在,或者把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等同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观点,不利于解决客观存在的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

第二,必须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在人口数量上有大小之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只有保障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相互尊重,才能实现民族关系的和睦与和谐。从苏联来看,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始终未能处于平等的地位,大俄罗斯主义一直存在着,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各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束缚,引起各民族的不满,最后导致地方民族主义的爆发。

民族语言文字是最容易触及民族感情的。苏联由于急于搞“语言共同体”,推行俄语至上的政策,违反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因此,要实现民族团结平等,就必须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三,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给苏联的民族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否定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使民族地区共产党面临着重大的冲击。民族地区新诞生的政党普遍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就从政治上为民族分裂奠定了基础。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正确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第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发展经济,特别是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各族人民聚精会神发展经济,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髙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如此,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对各民族产生凝聚力。

思考题:

1.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特点和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僧泰民族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3.东南亚国家转型期民族和宗教冲突的特点是什么?

4.南斯拉夫变迁的过程。

5.波黑内战旷日持久的原因是什么?

6.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目的是什么?

I,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8.瑞士民族关系和谐的原因是什么?

9.加拿大魁北克问题的由来。

10.美国黑人的现状。

II.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是什么?

12.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