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Christianity)主要包括罗马公教(RomanCatholi-cism)①、正教(Orthodoxy)②和新教(Protestantism)③。在中国,习惯将新教称为基督教(通称耶稣教,与罗马公教中的耶稣会④有别),而将罗马公教和正教分别称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基督教一词,最早见于公元2世纪初安提安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中,指区别于犹太教、以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在此之前,公元1世纪时,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就有人称呼一些追随耶稣基督、信奉一种不同于犹太教传统信仰的“道民们”为“基督徒”。
(第一节)基督教的创立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长期以来是被神化了的。基督教宣称该教是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Jesus)所创立,而耶稣又被说成是上帝的独生子,是由圣灵降孕童贞女玛利亚生养成人的。由于耶稣施行了许多神术,如他使瞎子复明,歧子行走,死人复活等等,就震动了统治者,而被罗马提彼留皇帝时代的犹太巡抚本丢·彼拉多(PomiusPilate)判处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耶稣又复活升天并在将来会再度下降人间审判世界,在地上按上帝的意志拯救人类。
基督教会就是由耶稣的传教而建立起来的。耶稣开始招收了12个弟子,其中有渔夫、农夫、穷人和政府的税吏。
关于耶稣的神话,起初只是在信徒中口头流传,到了公元2世纪时才被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新约圣经》中的四个“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近代的许多西方学者,虽不承认耶稣真有神性,但还是认为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
事实上,是否有一个创立基督教的犹太人耶稣,至今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资料,这连不少西方学者也是无从否认的。
早期基督教宣传的是一个拯救教徒、伸张正义的救世主,虽然它要求人们消极地等待救世主的从天降临,但还是反映了被压迫人民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不满,要求摆脱因阶级压迫和剥削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在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与现代工人运动相同之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①在基督教会正式建立起来后,富有阶级操纵了教会,就把原来拯救教徒脱离苦海的救世主耶稣演变成教导信徒忍受苦难的榜样,要信徒们甘心于当牛作马,使耶稣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基督教比其他宗教更能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它具有以下的特点:基督教宣称各民族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因而易于在各民族杂居的罗马帝国中迅速传播;基督教宣传任何人(包括罪人在内)只要信奉基督教就可以得救,这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基督教简化了当时宗教奉行中的烦琐的清规戒律,有利于它的广泛传播;基督教规定信徒可“因基督的牺牲而得救”,不需要自己去做出牺牲。基督教就以这样的特点迅速地传播开来。
一、基督教发展简史
1.早期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自公元1世纪3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这是原始基督教阶段;后期自公元1世纪末至4世纪初为成熟时期。在基督教的前期,基本上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新宗派,没有独立的教义,基本上沿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圣经》,只不过作了一些新的解释而已。在组织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教会,主要是在犹太教堂内进行宗教活动。到了后期,就有了基督教自己的经典《新约圣经》,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基督教会,这就完全同犹太教分离了。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绝不是偶然的,它有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种种原因。
第一,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在宗教信仰方面,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分歧越来越大。两者的分歧在于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者,祈望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在地上建立一个神统治的千年王国。而基督教徒却宣称,要靠圣灵重生,进入天国,以获得永生,完全否定了任何地上的千年王国。
犹太教把救世主弥赛亚作为反对罗马帝国、恢复犹太王国的“复国救世主”,基督教则要求把救世主耶稣作为人类世界的救世主。犹太教徒反对基督教徒宣称耶稣是救世主,基督教徒则通过《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编造出耶稣的家谱,来论证耶稣就是犹太先知所预言的救世主。基督教徒的《福音书》还虚构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借此影射攻击犹太教。《马可福音》甚至把耶稣之死,描绘为不是罗马官员的意愿,而是犹太人陷害的结果,明显地反映出与犹太教对立的倾向。
犹太教把自己的民族作为上帝的第一选民,认为上帝对犹太人特别宠爱和优待,基督教信徒则要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上帝施恩典于一切不同民族的信徒。
犹太教强调遵守宗教律法,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宗教律法就能得救,基督教徒则认为得救来自上帝的恩典。
基督教徒通过与犹太教徒的斗争,渐渐地运成信仰上独立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到公元2世纪中叶,《新约圣经》已经基本定型,其中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部分。基督教认为,这四种书是基督的使徒和弟子着作的汇编,是上帝通过基督流血受难而与人立下的新约,故称《新约圣经》。基督徒有了《新约圣经》后,就建立了独立于犹太教的信仰。
第二,政治倾向方面的冲突。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政治倾向方面,基督教同犹太教也存在着重大分歧。在基督教前期,基督教徒还是支持犹太教徒抵抗罗马帝国的。在《新约》的《启示录》中,就借怪兽影射了罗马皇帝尼禄①,并预言神将战胜尼禄,拯救犹太人。可是到了早期基督教的后期,基督教徒在对待罗马统治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从公元66年到135年这70年间,犹太人民进行了四次大起义。这些起义连续的失败,使基督教徒感到除了依附于罗马统治者之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十二使徒遗训》中教导基督教徒“要温顺,因为温顺的人将承受土地”。反对犹太人的武装斗争,在《保罗书信》和《罗马人书》中,号召人们要“在患难中忍耐”,“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不要自己申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恕”,也“不要以恶报恶”。在《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中,还描绘了罗马官员对基督教的友好态度,有的还信了基督教,指责唯一敌视基督教的就是犹太教徒和歹徒。这时,基督教已站在罗马帝国一边,把犹太人的苦难,看做是神的诅咒了。基督教的“自我意识”及其独立的经典和教会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基督教会的成立,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从1世纪下半叶起,一直到1世纪初叶才初步完成,这就从组织上正式同犹太教分离了。从那时起,各地基督教会开始建立了主教制,这是基督教教会教级制的起点,对巩固和发展基督教组织起着很大的作用。
基督教会发展到4世纪,就进人它的成熟阶段。初期基督教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奴隶、隶农②、无产者游民、比较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他们具有平等的民主精神,过着共同消费的基督教公社生活,是下层民众中一个以神秘主义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互助社团。这时的基督教,是被压迫者的宗教。可是到了后期,有产者的代表人物也参加到基督教团体中来了,其中有土地占有者、较富有的商人和高级的手工业者。随着这种成分的改变,这些团体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思想上,由憎恨罗马统治者变为顺从罗马统治者,在组织上,由教内的平等关系变为教内的等级关系,并在组织上也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与此同时教会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它在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也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离出来以后,从3世纪起,已经在罗马帝国的疆域内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这就同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教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斗争。罗马教神化罗马帝国的皇帝,强制各被压迫民族崇拜皇帝,企图以此强化罗马帝国对各民族的统治。基督教则鼓吹天国即将来临,号召人人悔改,声称只要认罪就能得救,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帝国、民族、家庭的神只和神权统治,从而动摇了整个社会的组织基础,打乱了固有的秩序。为此,罗马统治者在对基督教采取怀柔政策的同时,也实施压制的政策,对基督徒进行迫害。特别是罗马皇帝戴修斯①为了恢复罗马教的地位,强迫基督徒向罗马神献祭,抗拒者就被逮捕判刑。公元284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②登位后,通过伪造基督徒两次放火焚烧宫廷事件,于公元303年发动了对基督教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镇压,宫中的基督教官员和其他人员被处死,教会财产被没收,《圣经》被销毁,教徒集会被禁止,并强迫人民接受罗马国教。
戴克里先的继承者加勒里乌(GaleriUS,305年5月1日1311年5月)皇帝,在生前一直对基督教采取镇压政策,但在公元311年他病死之前,对基督教发布了《宽容敕令》,主张与其听任群众不信奉任何宗教,不如宽容基督教的存在,这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也更为有利。君士坦丁大帝①在位时,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释放被捕教士与教徒,归还已没收,的教会财产,并扶持其发展。到狄奥多西一世②执政时,曾连续颁布法令支持基督教,并于公元392年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并禁止异教的传播,关闭神庙,没收其土地房屋。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基督教代替罗马国教的地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因为基督教不仅从此成为罗马的官方宗教,而且还是它成为世界宗教的历史起点,它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罗马教皇封建神权统治的兴起和衰落4世纪末,原来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日耳曼人与罗马境内的奴隶、隶农的起义相配合,摧毁了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些新的封建国家。原来为罗马帝国服务的基督教,也随着这种变化,发展到在欧洲建立一个基督教封建专制的神权统治制度。神权开始渗透到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封建神权统治在西欧各封建王国确立之后,教皇为了争得欧洲的最高封建神权,同世俗君主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1世纪初,欧洲各封建王国的统治者为了在互相争夺中更好地利用教会的力量,把大量的土地赠给教会。教会本身又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取得新的土地。教会的领地越来越大,以后竟发展到占有欧洲2/3的土地,形成了任何封建君主和领主无法与之匹敌的经济力量。
随着教会经济力量的发展,教会的内部制度也从组织上严密地形成了。教会在国家范围内划分教区,每一教区有主教,下设牧区,由神甫主管。在主教之上有大主教,这一切都由教皇统一管理。修道院又培养了大批修士,这就使教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教皇的权力大到足以敢同世俗君主竞争权力的地步。
从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教皇通过欧洲各国教皇党法学家和教会法学家制造教皇权力至上的理论。宣称基督是世界之主,教皇是基督的代表,因此神权和政权理应属于教皇,为教皇攫取更大的权力作舆论上的准备。当时,各城市都有教皇党和皇帝党,斗争异常激烈。在这个斗争中,教皇英诺森三世①先在意大利境内树立了霸权地位,然后迫使英国、瑞典、丹麦、葡萄牙、波兰、匈牙利都臣服教皇,达到了教皇权力的高峰。
当欧洲许多封建国家臣属于教皇的时候,教皇的权势就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并把封建主义的欧洲连接为一个政治统一体。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最大堡皇和精神支柱。
欧洲在封建神权的统治下,确立了特定的社会等级制度,这就是僧侣、贵族和民众三个等级。其中僧侣被说成是眼睛,贵族是手臂,民众是人体下部,而农奴和奴隶则被排除于三个等级之外。基督教为了巩固它的神权统治,把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权力全都掌握在教会手里,神学是教会的中心,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科学必须服从神学。
教会为了加强神学统治,还设立了宗教裁判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和思想统治。教皇为镇压异端,还特设了教皇审判异端法庭,仅在西班牙一国的异端法庭,先后判罪的异端分子多达38万人。教皇集团不仅与封建统治集团联系,企图建立基督教的欧洲大一统天下,还不断组织发动十字军①东征。从1096年至1291年的8次十字军东侵,使700万人卷入了战争,前后延续了近200年。教皇和教会已经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野心的政治力量。13世纪末的教皇权势真是不可一世,除西班牙南部受阿拉伯人统治外,整个西欧、中欧都归教皇统辖。
但是,神权统治到了14世纪就急剧地走向没落,并从此一蹶不振。其历史原因是,第一,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城市反封建神权的市民力量的结合,使罗马教会受到沉重的致命打击。第二,世俗君主对教皇控制的反对。这种反对首先由法王腓力四世②发难,他在1302年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等级会议,反对教皇充当法国的太上皇,要教皇听命于法国国王。这对欧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动摇了教皇在欧洲的统治地位。第三,教会内部的腐化,使教会的信誉一败涂地。教会支出的36.3%被用于神职人员的奢侈生活。教皇宫廷的豪华,更是任何一个世俗君主无可比拟的,神甫娶妻纳妾巳非个别现象。教会声誉大大下降,引起教会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第四,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人文主义运动,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化,抨击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反对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要求恢复追求个人名利和享乐的普通人性,使封建神权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受到迎头痛击。第五,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督教也是一个冲击。御医维萨里①的人体解剖着作,促进了实验医学的发展,破除了教会宣传的各种迷信观念;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对星球运行的研究;造纸技术的改进和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使得反罗马教廷的新思想、新文化能得到迅速的传播。
除了上述因素外,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制度的彻底崩溃,更给基督教的封建神权统治敲响了丧钟。
3.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分裂和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