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43

第43章 伊斯兰教(3)

信前定这是伊斯兰教宿命论的核心。该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真主预定的,谁也无法改变,承认和顺从真主的安排才是唯一的。正如《古兰经》中所指出的除真主之外,你们既没有任何保护者,又没有任何援助者。”这就是说,被真主前定了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对于人间的苦难,除了忍受之外,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信末日后世是建立在灵魂不死的基础上的。伊斯兰教在“今世”和“后世”之间,还虚构了一个“世界末日”的过渡时期。到那时,日月无光,天崩地裂,世界毁灭,所有死人的灵魂都复活。真主根据“天使”对每个人今世善恶的表现所做出的记录,进行奖惩。人们在“后世”的归宿有两个,今世笃信教义又行善者入天堂,反之则入地狱。在天堂里,不仅有蜜泉,还有“芳香河水穿流其下”,“既不见烈日,也不见严寒”,并有“伸手可摘的各种鲜果”。住在天堂的人,“佩带珍珠、宝剑,”“身穿细软绸缎”,吃着“精选的水果和禽肉”,陪伴的是“玉石珊瑚”般的“妙龄处女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在地狱(火狱)里则是另一幅阴森恐怖的情景。那里的燃料就是人和石头,饮料是“搀着火汁”的“脓水”。进地狱的人都被用长锁链锁起来,用滚水浇头,“烧他们的内脏和皮肉”。

3.伊斯兰教的功课

除信仰外,每个穆斯林还必须履行表现为外在行为的五项基本功课。这些功课既是基本教义和制度,也是神圣义务和职责,体现了对真主独一和全能的承认,被视为伊斯兰教的基础或柱石。中国穆斯林通称其为念、礼、斋、课、朝五功(FivePillarsofIslam)念(Shahddah;Repetitionofthecreed)念功就是要教徒认识真主。伊斯兰教要教徒公开读“清真言”,即“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穆斯林要经常口诵此言,以坚定其信仰。不论何人,只要接受这一信仰纲领,并当众口诵,即可成为一个穆斯林。

礼(Saldt;Dailyprayer)即礼拜,就是要求信徒每日应向麦加方向朝安拉祷告五次,以便清除邪念和疑虑,以清洁身体,保持心灵的纯洁。祷告以洗面开始,同时默诵一些《古兰经》的经文。但因许多穆斯林都不懂阿拉伯文,所以这种默念,只具有单纯的神秘感的意义。五次的祷告是:破晓时的晨礼,中午时的晌礼,下午太阳偏西时的晡礼,黄昏时的昏礼,人夜后的宵礼。这每日五次祷告称为“天命拜”。每年还有两“会礼”(集体礼拜),即开斋节(肉孜节)和宰牲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各伊斯兰国家首脑和各宗教组织之间还要互相致电祝贺。此外,还有伊斯兰历3月12日的穆圣诞辰节,7月17日夜的登宵节,以及正月初十的阿舒拉节等。

在进行礼拜期间,按规定要沐浴净身,净身又有大净小净之分(大净洗全身,小净则洗手足、脸、摸头、净下)。礼拜仪式十分烦琐,有六个步骤:直立静默诵经,手放胸前背诵经文,行鞠躬礼,举双手颂安拉,下拜叩首,跪坐背诵颂扬安拉的“作证”词。这六个动作完成后,构成一拜。按教规晨礼两拜,昏礼三拜,晌礼、晡礼和宵礼各为四拜。这样每个教徒在礼拜期间每天要做拜32次,叩首64次,颂赞安拉178次,以此达到“一心念主”的目的。除这种“天命拜”外,还有“当然拜”、“圣行拜”等等。

斋(Siydm;Fasting)即斋戒。伊斯兰历9月被定为“斋月”,有财力体力的一切穆斯林,从每天破晓至日落,都必须严格把斋。黎明前吃封斋饭,日落后吃开斋饭,在封斋日之内,戒除一切饮食,禁止放血和性交,只许一心想安拉和“后世”。斋月结束后的第一天,即伊斯兰历十月初一,被定为小开斋节。这个节日比大开斋节(宰牲节)还要隆重热闹得多,这是因为信徒熬过难忍的斋月之后就要尽情欢乐,因此美餐聚会,互送礼物,热闹非凡。

课(Zakdt;Almsgiving)即天课。天课是伊斯兰教具有慈善性质的一种“施舍”,被称为“札卡特”①善功。天课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施舍,SP“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又称“济贫税”。该教规定,教徒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应按规定税率纳课,商品和现金纳1/40,农产品纳1/20至1/10,驼、牛、羊和矿产各有不同税率。天课被定为必须遵行的“天命”。这种完纳天课的教义要求,实际上是想以此来缓和穆斯林内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

朝(Hadjj;Pilgrimage)朝觐,即朝见圣地。这是真主的要求,期望那些有财力的人,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包栝麦地那)朝圣一次,到穆罕默德墓、卡尔巴拉(因阿里之子侯赛因在此遭倭马亚王朝追兵杀害,并葬于此而闻名)以及其他圣者陵墓朝拜,这都是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朝觐有大朝和小朝两种。大朝只能在教历12月进行,小朝则可以在朝觐月以外的任何时间单独进行。信徒们都把朝觐看做是“返回到人的本原,回到了真主身边。”

五、伊斯兰教的寺院、教职和节日

清真寺原是伊斯兰教的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寺院,成为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地方。一般常见的寺院形式有两种,即圆形拱顶的正殿和尖塔式的宣礼楼。在中国,寺院建筑一般为中国宫殿式,也有尖塔圆形式,主要有大殿、望月楼、宣礼楼、经堂、浴室等。

伊斯兰寺院由教长、海推布②、穆安津③等管理。教长是寺院的主持人。海推布的职务是主麻日①在讲坛上手持木杖主持念呼图白②的人。穆罕默德经常在公众场合宣讲教义,主持礼拜,正统哈里发时期也是如此,所以当时海推布与领袖为同义词。后来海推布逐渐成为世袭的教职,有薪俸,代表最高伊玛目,并接受皈依者。穆安津的任务为召集教徒、请伊玛目、宣布礼拜仪式开始,后来成为一项宗教仪式——唱礼。在宣礼楼上或清真寺门旁,穆安津念诵带有节奏的专门经文“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教徒随声应召。一般清真寺有两名专职的穆安津,有时世袭。

伊斯兰的学者被称为阿訇③,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学者和教师的尊称。在中国,阿訇则是伊斯兰宗教职业者的通称,一般主持清真寺教务和为“满拉”④教经,而其中担任教坊的最高宗教首领和“经文大学”教师的阿訇,称为“教长阿訇”、“开学阿訇”。一般担任小寺阿訇的条件是,必须受过经学教育;懂得基本教义和教法,能诵读、通晓《古兰经》;能为经堂中小学生授课。担任大寺阿訇的条件是,通晓13本大学经典;熟悉教法、教义;能胜任教授大学学生;品学兼优。阿訇在中国受到穆斯林的尊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毛拉①实际也同阿訇一样,是对伊斯兰学者的尊称。

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有:

圣纪(圣忌)节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3月12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伊斯兰教历第11年3月12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因此,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回族穆斯林一般都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圣会”。中国西北地区在过圣纪节时,侧重纪念逝世日,就像给先人过周年一样,诵经“尔埋里”②,以示怀念。节前,由清真寺里的主持阿訇讲一下过节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工作,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指定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族穆斯林把圣纪节这一天的义务劳动视为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节日里,清真寺张灯结彩,挂起横幅,横幅上一般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纪念穆罕默德的字样。同时,还专门有七八个人身着节日礼服恭候在寺门内外,迎送来去的宾客。这一天,回族群众聚集在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并由阿訇宣讲穆罕默德的生平简历、功绩品德以及在传教中所受的种种磨难和许多智勇善辩、智勇善战的生动的历史故事,教育回族群众要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会礼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生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帖”①,捐赠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开斋节穆罕默德在教义中规定,每逢伊斯兰教历的9月——莱麦丹月②,成年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每天从破晓到日落禁止饮食,一直到9月20日或30日看到新月为止,第二天即为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就是幵斋节。关于开斋节的来历,据说,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要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洞沉思默祷。他在这个月受安拉之命为“使者”,以此为斋月,是为纪念《古兰经》首次在这个月降临。同时,“斋戒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现在开斋节已经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穆斯林沐浴净身,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敬“塞俩目”(穆斯林见面时的问候语,意思是求真主赐你平安),还要到清真寺参加节日聚礼活动。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①。

宰牲节宰牲节亦称忠孝节、古尔邦节,定于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据传说,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得子易司马仪,当其子13岁时,安拉“启示”易卜拉欣宰子奉献。易卜拉欣谨遵不违,儿子也毅然从命。当父子正要在米那山谷执行“启示”时,天使哲布勒伊来奉真主之命送来一只绵羊,作为易司马仪的替身。据说此日是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阿拉伯人为纪念易卜拉欣父子为安拉牺牲的精神,便在此日宰牲。迁徙第二年,穆罕默德将此日定为古尔邦节②。凡朝觐者都要在米那山谷宰牲(羊、牛、骆驼),未参加朝觐的穆斯林也要举行会礼、宰牲。

(第二节)当代世界伊斯兰教

一、当代世界伊斯兰教的分布

在现代为数众多的伊斯兰国家里,穆斯林最集中的地方是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的中东地区。现在穆斯林仍在中东一些国家的全国人口中占多数地位,除以色列、叙利亚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逊尼派穆斯林和国家占多数,伊朗则次世界大战之前,它们大多数属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各伊斯兰教国家纷纷独立,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受到重视,伊斯兰教得以弘扬。20世纪50-60年代后,阿拉伯地区销售石油的利润使一些国家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俗、现代化的道路,伊斯兰教并没有因此削弱,而更加受到重视,并在维护共同的伊斯兰信仰下,帮助世界其他贫穷的伊斯兰国家或地区,发展伊斯兰教事业。但是这一地区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不和,经常酿成各派之间的冲突,有时甚至发展到国家之间的战争。伊斯兰教派复杂,活动频繁多变,成为世界政治和宗教的热点。

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穆斯林是世界现今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还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尼西亚在宪法中没有明确指出伊斯兰教为国教,但国内穆斯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7.2%,是世界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五国的穆斯林属逊尼派,阿塞拜疆的穆斯林属什叶派。

此外,在亚洲其他各国也分布有数万乃至上百万的穆斯林,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日本、尼泊尔和菲律宾等都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存在。在新加坡,穆斯林已占全国人口的16%,达32万人。韩国的伊斯兰教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时由联合国军土耳其兵团的穆斯林士兵传入的,到现在已有穆斯林3.3万人,甚至还出现了伊斯兰村庄。

在非洲其他地区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如西非的毛里塔尼亚,东非的吉布提等国也是尊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此外,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和内陆国家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的穆斯林都占国内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现代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成员。

美洲的伊斯兰教是伴随着几个世纪前奴隶贩卖和亚非劳工输入而传入的。美国是北美洲穆斯林较为集中的国家。据保守的统计,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有400多万穆斯林(穆斯林组织宣称有800万),650座清真寺。美国穆斯林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移民或其后裔,其中1/3是非洲籍或非洲裔的黑人穆斯林。美国穆斯林主要聚集于沿海大城市和工业城市中。由于美国穆斯林处于少数民族的地位,且大多数是有色人种,所以穆斯林在美国社会中常与民族、种族问题相联系。巴西是南美洲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据说已近100万人。南美洲的苏里南、圭亚那等国的穆斯林是美洲诸国中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为20%和10%。

英国大约有200万穆斯林,其中40万是巴基斯坦移民,其余绝大多数也来自南亚国家,如印度和孟加拉。英国穆斯林主要聚集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兹和格拉斯哥等工业城市。至1992年底,英国穆斯林宣称他们已建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法国有300多万穆斯林,其中阿拉伯人居多,其次是土耳其人、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西非黑人及巴基斯坦人等。在阿拉伯人中,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占多数。法国共有清真寺一千多座,在巴黎等大城市还专门有穆斯林区。德国也有近200万穆斯林,其中来自土耳其的移民占多数。另外,荷兰、瑞士、意大利、北欧诸国也有不少穆斯林,包括一些难民。

大洋洲是现今世界穆斯林最少的地区,只有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