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44

第44章 伊斯兰教(4)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公元7世纪中叶的651年,即唐朝永徽二年。公元757年,当时的阿巴斯王朝①还应中国的请求,派出大食②兵协助唐肃宗平定了安史之乱。此后,大食兵在中国落籍传教。后来又有一批阿拉伯和波斯人通过海路进入广州、泉州、杭州和扬州,另一批人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新疆、甘肃和长安,多数在中国经商和传教。宋代历朝皇帝都允许阿拉伯人在中国传教和通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盛行,是在伊斯兰的马木鲁克王朝(1252-1517)时期和中国的元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成吉思汗的西征军在返回途中,把一大批穆斯林各族人民作为战利品带人中国,这些人多数做工匠和学士,但仍有少部分人在朝中当官。他们都与当地的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通婚,成为元朝统治下的二等国民“色目人”。他们传教的地域相当广泛,故有“元朝回回遍天下”的说法。自此以后,伊斯兰教就流传于中国各地。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现有清真寺3万佘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二、当代伊斯兰国家的几种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亚、非一大批以穆斯林居民为主体的“伊斯兰国家”获得新生,走上了建设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伊斯兰各国政府在重建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伊斯兰教在人民生活中的至尊地位和重要性,但对伊斯兰教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宗教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地位等现实问题,各国的政治家、理论界学者和宗教界领袖等作了不同的思考,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和不同的实施方案,概括起来在现代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国家和制度。

一是明确宣布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以土耳其为代表。1923年土耳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以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形式确立了凯末尔①主义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地位。其要点包括:国家以世俗主义和政教分离为基本原则;国家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禁止滥用宗教于政治目的,禁止宗教干预政治、司法和文教。总的看来,这一政教关系模式得到了土耳其大多数穆斯林民众的拥护和欢迎。

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革命前的伊朗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一般并未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原则,但实际上又都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原则。所不同的是,它们有时需要利用在民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伊斯兰教来达到某种社会或政治目的,如增强民族团结,推行阿拉伯社会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等。这类国家由于对宗教采取政治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原则,政教关系上潜伏着某种危险性,有时容易被教权主义势力所利用,反过来用宗教来削弱国家政权。

三是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国家。属于这一模式的主要是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和酋长制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文莱、摩洛哥以及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伊斯兰国家。此外,革命后的伊朗也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这些国家中,伊斯兰教不仅是全民信仰的“国教”,而且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传统,在法律、制度上与王权、统治家族、宗教上层或部落酋长关系密切,成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根据,反对伊斯兰教或君主制也就是反对国家的不义行为。这类国家政教关系一般较为平稳。

三、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紧密相连及其原因

在观察当今国际问题时,我们不应忽视伊斯兰教因素的影响。由于伊斯兰教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佛教和棊督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的显着特点之一是按照意识形态排队、划线,它使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包括四十几个伊斯兰国家,成为东西方争夺的对象。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化,伊斯兰世界也因为利益冲突和两极格局的存在而被一分为二。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阿拉伯世界为核心,伊斯兰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出现了两个中心、两股潮流、两支互相排拒的力量。一个是在纳赛尔总统领导下的埃及,它以阿拉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为旗帜,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为实现阿拉伯统一和向非洲“输出革命”,纳赛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世界伊斯兰教大会,联系了亚、非二十几个伊斯兰国家,以扩大纳赛尔主义①的对外影响。这些国家当时被视为倾向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进步国家。与此同时,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偏于保守的部分伊斯兰国家,则于1962年建立了泛伊斯兰性质的国际宗教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简称“伊盟”),与埃及争雄抗衡,争夺对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这些国家在两极世界格局中,在政治上比较倾向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被视为保守势力。当然,不论是倾向于东方还是西方的伊斯兰国家,其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本国民族利益,利益驱动高于宗教信仰认同。此外,即使在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下,伊斯兰国家因同为发展中国家,且有相似的宗教文化传统和近代屈辱的历史遭遇,彼此间仍有某些共同的利益,有时也能互相合作。如在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家园以及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它们就有广泛的一致性,可以采取许多共同行动。

近年来,穆斯林人口在西方国家不断增加,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少数民族。穆斯林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的穆斯林移居西方、一些基督教徒通过通婚和社会接触皈依了伊斯兰教、穆斯林生育率较高等。

西方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因而各国对非基督教的外来宗教采取较为鹿容的政策,各国的法令和法规都承认少数民族在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这就使得大批移民在20世纪70年代后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被吸引到西方国家定居。伊斯兰教成为西方社会中发展最快的宗教,它第一次在欧美国家成为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以至于西方政治家惊呼,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已完成了一场对西方世界的“和平式的侵略”。

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穆斯林和伊斯兰教在西方人的印象中是负面的。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欧洲国家的宣传中,总是把伊斯兰教看做是“虚假的、歪曲真理的宗教”;伊斯兰教倡导“暴力和武力”;穆斯林喜欢“自我放纵”并对基督教徒采取敌视态度等。进入近现代社会后,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教的这种误解仍未从本质上改变。这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大众传媒的导向中反映出来,穆斯林经常被描绘成狂热的、习惯于暴力的、甚至参与恐怖活动的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导致许多穆斯林移民很难与居住国社会融合起来,民族和宗教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西方国家的不少穆斯林抱怨,他们很难与白人接触,他们的子女仍被视为“外国人”,他们得不到和白人一样的就职机遇等。所以,生活在西方的大多数穆斯林非但未被同化,反而以社团的形式保存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大体上能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而生活。只有一小部分穆斯林移民或其后裔被西方文化所同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穆斯林及穆斯林组织在西方社会中十分活跃,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领域掀起阵阵波澜,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事件中。

1988年,拉什迪①的《撒旦诗篇》(SatanicVerses)在西方出版。撒旦,本是西方传说中的魔鬼,现在一般用来指有超人力量、具有魔力的坏人。《撒旦诗篇》一书叙述了一连串奇特荒诞的故事。穆斯林认为,作者用象征手法,以冒牌先知麦亨德来影射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是不可饶恕的。1989年2月14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出了追杀拉什迪令,他宣布我谨通知全世界穆斯林,现加人英国籍的萨尔曼·拉什迪所写的《撒旦诗篇》,已严重冒犯了神圣的伊斯兰教先知和《古兰经》,我恳求全体穆斯林不论在什么地方发现他和此书的出版商就立即执行其死刑!旨在任何人将不敢再冒犯亵渎神圣的穆斯林道德准则。我宣布,无论谁因此而牺牲,都将被视为光荣的烈士,并会直升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主要国家的穆斯林或穆斯林组织响应号召,纷纷抗议和示威游行,要求禁止和销毁此书。全世界伊斯兰国家和广大穆斯林谴责该书污蔑和攻击伊斯兰教的信仰,歪曲伊斯兰教的历史,亵渎《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贬低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侮辱穆斯林愚昧、落后、欺诈、残忍等。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严令禁止此书在本国出版发行。后来,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苏丹、利比亚、马来西亚、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浪潮,阿拉伯国家的报刊发表大量声讨文章,抗议英、美等国出版《撒旦诗篇》,庇护拉什迪。为此,1989年3月3日,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发表讲话,对《撒旦诗篇》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并要求伊朗撤销对拉什迪生命的威胁。英国以扞卫人权为名,宣布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也纷纷撤回大使,中断了与伊朗的邦交关系,并宣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后来拉什迪向穆斯林世界公开表示道歉。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的不少穆斯林把萨达姆奉为穆斯林世界的英雄。美国的一些穆斯林组织甚至谴责美国的出兵,并希望看到美国在战争中失败。

1992年12月,印度的印度教徒焚毁了巴布利清真寺。①事件发生后,西方的穆斯林强烈谴责这一行径。在英国,伦敦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发生了冲突。

1995年10月,当长达近两年的辛普森②谋杀前妻的审讯最后宣布无罪后,号称百万的美国人游行队伍向华盛顿进军,抗议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在这次运动中,黑人穆斯林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总之,西方世界中的伊斯兰力量和穆斯林群众对标榜多元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形成考验和挑战。

另外,当代伊斯兰教中的“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一般认为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一方的战败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关。在这次阿以战争中,阿拉伯一方丢失了8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阿拉伯国家的民众中,普遍认为民族主义不足以战胜犹太复国主义,穆斯林战败应归咎于对信仰的背离,从而滋长起复兴伊斯兰信仰的一股社会思潮。加之,1969年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①被焚毁,引起世界穆斯林的普遍愤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的齐亚·哈克②将军政变上台,随之在国内推行伊斯兰化;1979年初,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并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同年底,伊斯兰武装分子在朝觐季节以武力占领麦加大清真寺,以及阿富汗圣战者反对苏联的军事人侵等等,这些在伊斯兰旗帜下的活动,被西方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