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45

第45章 伊斯兰教(5)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当代的兴起,思想上主要根源于埃及人哈桑·巴纳③和赛义德库特布(1906-1966年)、伊朗人阿里·沙里亚提(1933-1977年)和霍梅尼(1902-1989年)、巴基斯坦人毛杜迪(1903-1979年)等政治活动家或理论家的思想和着作。社会生活上主要根源于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伊斯兰传统和伊斯兰特性的矛盾和冲突。加之,国际上霸权主义的争夺以及对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控制,·特别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对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导致伊斯兰世界的普遍不满,从而演变为遍及伊斯兰世界的社会运动。这一切构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企图通过恢复传统信仰和复兴伊斯兰的原旨教义,解决国内的社会政治问题,或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必要的调整。

尽管各伊斯兰国家所面临和拟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被称之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大致概括为:消除腐败、净化信仰、恢复伊斯兰教的真精神。所谓消除腐败,指的是反对伊斯兰国家内部普遍存在的贪污腐化、伦理颓废;所谓净化信仰,指的是反对那些非伊斯兰的、或是反伊斯兰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即“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反对一切西方化、世俗化的做法和无神论观念;所谓恢复伊斯兰教的真精神,指的是正本清源、返璞归真,一切应回到《古兰经》去,遵循伊斯兰教的经训教法,建立公正、平等、正义的社会,真正实现伊斯兰教法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所以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本质上是伊斯兰法治主义。

在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通常可以具体区分为温和的、激进的和极端的三种表现形式。它们的主张、要求、行动方式也就有所区别。其中,对地区政治或国际政治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它们的活动或是得到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或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原教旨主义者(或掌权者本人就是原教旨主义者),则会在国内极力推行伊斯兰化的政策,对外则输出革命;那些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的原教旨主义者,则会以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谋取国家最高权力并从事暴力恐怖活动。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不是统一的社会运动,除了大致相同的主张外,并没有统一的纲领、模式和中心。在不同时期,它的活动中心会有所变化。例如,20世纪70年代它的中心在埃及、巴基斯坦;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伊朗、阿富汗;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在阿尔及利亚、苏丹。当然,以前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动中心,在以后的年代里可能仍然是它的中心。

由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鼓吹宗教思想政治化、宗教组织政党化,加之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国家体制、现代化进程、发展道路、世界经济秩序、强权政治等重大问题展开讨论、表达见解,因而伊斯兰教也就深深地卷人了世界政治,并愈益明显地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工具化了。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总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对国际政治生活的影响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公认。为什么伊斯兰教与政治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进而冲击国际政治、令世人震惊呢?这与伊斯兰教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第一,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同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伊斯兰教的兴起而言,它是宗教革命和社会革命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宗教革命,它反对多神宗教和偶像崇拜,建立起目奉一神的宗教;所谓社会革命,它顺应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把分散、无政府状态的阿拉伯半岛社会统一起来,建立起阿拉伯民族的独立国家。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中占有统治地位,使国家成为政教合一的政体,即伊斯兰国家。教权与王权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逐渐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除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这种发展模式与佛教、基督教不同。基督教在发展的鼎盛时期曾与政权密切相连,但随后逐渐与国家政权分离。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进人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教权与王权就彻底分离,教皇仅仅是精神领袖,不参与国家政权,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不能起到左右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

就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而言,早年的阿拉伯穆斯林军对外的征服、教派间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的开展等等,都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近现代,由伊斯兰教所掀起的社会运动,如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教派①运动、波斯的巴布教派运动、苏丹的马赫迪教派②运动、北非的赛努西教团运动③等,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伊斯兰教融入了贝都因人④的传统道德观念,使穆斯林具有强烈的圣战精神。伊斯兰教是由单一的阿拉伯民族的一神教发展成为多民族的世界宗教的。广义上的阿拉伯人指阿拉伯半岛上居住的所有居民,狭义上的阿拉伯人指的是贝都因人。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上的主要居民。贝都因人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及南部,半岛东、南、西三面环海,从东到西为波斯湾、印度洋、红海,由于西部和南部是连绵不断的山脉,把海洋潮湿的空气挡在半岛外,造成半岛气候干燥,进而演变成沙漠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迫使贝都因人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这个民族的独特个性:团结、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这种传统道德观念融入伊斯兰教经典中,使这个民族更具凝聚力。这种精神使伊斯兰教各教派之间的争斗水火不容,是造成伊斯兰国家社会内部不稳定的历史原因之一,对中东地区的和平及当代国际政治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古兰经》具有法典的性质,使得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造就了伊斯兰教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主张兼顾两世吉庆,既关心来世的奖惩赏罚,又重视现世的物质福利。所以说,它是人世的宗教,是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的政治性宗教。它要求教徒在憧憬来世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现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要求穆斯林应绝对信仰《古兰经》,遵循它的经文内容,这是它与政治关系密切、具有政治性特点的又一原因。例如,经文要求穆斯林应服从真主的“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当为主道而战争”(即参加圣战)。当这类经文经过某些具有政治企图的人予以引申或阐释后,如果有一部分穆斯林真的按照所引申或阐释的内容去行事、去活动的话,其结果会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①有政治企图的人可以宣称某些事或活动的反伊斯兰性质;他们可以引用有关“圣战”的经文作为建立“圣战者”组织的根据;他们也可以在种种反社会、反当局的社团组织的动员下从事激进甚至恐怖活动。此类组织往往会利用有关经文,以是否从事并参与“圣战”作为检验其成员信仰虔诚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动员并组织其成员投入社会运动或政治运动。1981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①就是如此成为“圣战者”组织的牺牲品的。伊斯兰国家的当政者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在国内外推行其既定的政策。他们或是在内部全面地或部分地推行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或是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或是极力支持国内外伊斯兰事业的发展,强化伊斯兰的信仰阵地,或是在维护非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少数”权益的借口下,支持那里的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无论是教界,还是非教界,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政治反对派,无论是在伊斯兰国家,还是在非伊斯兰国家,穆斯林都会在维护伊斯兰信仰的前提下,或是基于意识形态,或是出于宗教感情和民族义愤,都会以伊斯兰为外衣,利用伊斯兰的旗帜,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1969年,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被焚烧,这不仅导致了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宗教、领土、政治冲突,而且使得长期以来关于建立伊斯兰联盟的设想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即随后建立的伊斯兰会议组织。

四、世界伊斯兰教组织

1.世界移斯林大会(TheWorldMuslimCongress)

1924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哈里发制度后,为了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领导中心,1926年由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伊本·沙特①主持,在麦加召开成立大会。由于在成立大会上意见不一,只空泛地强调世界穆斯林的团结,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该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直到1949年2月在卡拉奇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才决定重新恢复组织活动,并正式定名为“世界穆斯林大会”,总部设在卡拉奇。世界穆斯林大会在联合国享有“非政治性咨询机构”的地位。在吉隆坡、贝鲁特、摩加迪沙、纽约等地设有地区性的办事机构。

世界穆斯林大会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泛伊斯兰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各地传播伊斯兰教,宣传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区的泛伊斯兰主义,维护和增进穆斯林国家的团结、合作,抵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西方世俗化倾向的影响。

世界穆斯林大会的主要机构有: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不定期召开;执行委员会,由大会选举产生,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七人,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秘书长工作报告;秘书处是常设机构,由秘书长主持工作。

世界穆斯林大会的出版物有《穆斯林世界》(周刊)、《世界伊斯兰各国概况》、《各国穆斯林少数概况》等。

1962年世界穆斯林大会曾邀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参加其第5次代表大会,因政治关系被中国拒绝。目前中国同该组织尚无关系。

2.穆斯林世界联盟(TheMuslimWorldLeague)

穆斯林世界联盟有时也称伊斯兰教世界联盟,成立于1962年,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联盟是一个非官方、非党派、非宗派的伊斯兰教国际组织。与“世界穆斯林大会”一样,它也是一个影响甚大的泛伊斯兰国际组织,在联合国享有“非政府性咨询机构”的地位。联盟的宗旨是在全世界传播伊斯兰教的信息和教义,消除反伊斯兰教的虚假宣传和在穆斯林中间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护与增进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协助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他们的内部团结,支持建立在正义、平等基础之上的国际和平、和谐与合作。

组织委员会是其最高机构,常务工作由秘书处负责处理。此外还设有会议部、伊斯兰文化部、出版发行部、穆斯林少数民族事务部、伊斯兰天文台部、图书与文献发行部和伊斯兰法律部等下属机构,以及国际清真寺事务最高委员会、伊斯兰情报资料最高委员会等组织,并在亚非伊斯兰国家、联合国和欧美一些国家或地区设立办事处及常驻代表。联盟每5年举行一次大会,并利用每年一度的朝觐季节召幵国际性会议和举行各种活动。现有50多个国家的伊斯兰组织或代表为联盟的成员。

联盟出版《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世界新闻周刊》和《清真寺的使命》等刊物。

3.伊斯兰会议组织(OrganizationoftheIslamicConference)

伊斯兰会议组织的产生,源于一年一度的朝觐。最初,只是在朝觐以后举行穆斯林世界各国首脑会议。1953年,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共同发起成立了伊斯兰教大会。为适应穆斯林世界各国、各民族形势发展的新需要,1969年9月,24个穆斯林国家的首脑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首次会议,就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一事进行了磋商。1970年3月和12月在吉达和卡拉奇外长会议上又做了进一步讨论,制定了伊斯兰会议组织宪章,1971年5月宣布正式成立。由于该组织主要是由各国官方参加的,因此它是伊斯兰国家政府级的区域性政治组织,亦称“伊斯兰国家会议”。其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采取必要方式支持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世界和平与安全;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其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一切穆斯林各民族扞卫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促进各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谅解。常务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的。

思考题:

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有哪些?

3.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有哪些?

4.伊斯兰教与政治紧密相连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