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书
24916300000010

第10章 爱情家书(1)

岁岁年年间,没有谁的青春可以长存,但在那最美好时光中开始的爱情却能永远不朽。爱情是个美妙的话题,更是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爱情,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解。

爱人赠语:人生做好五件事

文华:

你好!

每个人都有个家,家庭应该是和睦的,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才能经营好家庭,把这段话赠与你:来世一遭,做事不求甚多,五件足矣。

其一,读透一本书。读书可以破万卷,但万卷诗书不可能每一本都精读,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好书。

其二,长于一技。可以使我们的人生脚踏实地,进可以修为艺术,退可以养家糊口。

其三,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古时候读书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多数人来说,治国、平天下似乎远了一点,而建立一个和睦家庭却力所能及,现实得多。

其四,心存一份美好感情。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晴朗的,世界便永远充满阳光,而使心灵晴朗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心,心存一份美的情感。

其五,做一个好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的好事做多了,便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只要以平常心,做好这五件事,你的人生便会发出不寻常的光彩,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圆满吗?

海福莲于长春

1951年中秋

家书故事

这是在结婚前,房文华的妻子海福莲写给房文华的信。今年已经82岁的房文华,至今都保存着这封婚前赠语。

老伴海福莲已去世12年,至今,房文华还按照老伴的愿望,常常做好事帮助他人。

同在单位也书信传情

解放初期,房文华从长春一所高等职专毕业。1950年,他被分入长春市的工业局工作。而解放前就读于兴山医科学院的海福莲,在解放后也被分入工业局。

海福莲的母亲曾经留学日本,是一所中专学校的讲师。在母亲的教育下,海福莲温良恭让。在那个年代,年轻人业余时间就是排练快板、歌舞,一起扭秧歌、敲锣鼓。热爱文艺的房文华当时在工业局很出名,局里的广播站也是他建立起来的。一静一动的两人,互相产生了好感。

在上世纪50年代,爱情的代言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候的青年男女之间好比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三八线”,谁也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

因为是自由恋爱,房文华和海福莲一直不敢公开感情。两人都是通过信件传递感情。当年两人之间的好多书信,要么是房文华通过邮局寄给海福莲,要么就是海福莲悄悄放在某个地方,再让房文华过去拿。

1951年中秋节前,房文华写信问海福莲,是否愿意和他结婚。本文刊登的这封信便是当时海福莲的回信。在信中,海福莲委婉地表达了同意两人一起生活的意思,还将这段话赠与他,希望他们的婚后生活能以这个为参照。收到这封信后,当时房文华就将信中的原话抄在一张纸上夹在笔记本里,并留存至今。

房文华说,在两人相识的两年时间里,两人互相写了很多封书信,但这封信是唯一留存下来的。

婚后也得过集体生活

1952年5月1日,房文华和海福莲成了家。房文华记得,当时的结婚证是中文和俄文双语印制,除了两人的名字外,结婚证的最下面还写着领取了哪些东西。当时结婚,单位给发被套、水壶、脸盆还有糖。局里的书记在大会上宣布之后,房文华和海福莲拿些瓜子、糖发给同事朋友,就算结婚了。

婚后,房文华夫妇有了一套房子。但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吃食堂,周一到周六大家都同吃同住在单位,男同志住在男职工宿舍,女同志住在女职工宿舍,只有吃饭的时候能遇到。结婚的人也只在周末才能回家住。当时的单位都一样,就算你家的房子在单位门口,平时也不允许回家。

妻子艰难持家终渡难关

1956年,房文华和妻子被调到新疆乌鲁木齐工作,在新疆建工集团任职。刚来乌鲁木齐时,光明路都是土路,一到春天,路特别难走。

当时从长春分批次来新疆的有2500户人。和长春相比,乌鲁木齐显得比较落后,只有两路公交车。干燥的气候是最难适应的,一家人常常流鼻血。在饮食上,他们得吃从前不吃的羊肉,因为没有大米,他们每顿只能吃面食。这一切都让房文华有些不知所措。

妻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一家五口分到的粮只够一个大人吃。妻子每天烙3个饼,给房文华带一个,3个儿女分剩下的两个,她自己常常只能喝一点菜汤。

后来,房文华就悄悄把他的饼子分一半放在妻子的包里。结果下班回来,海福莲又拿出来分给孩子们吃。

后来,生活渐渐好了,孩子们都长大了。房文华担起了厨师的职责,而妻子则负责孩子们的教育。他们俩从来没红过脸,任何事都商量着来。他们常常一起看书、一起读报;对待子女的前途问题,他们也都尊重孩子们的意见。

婚前赠语一生受用

生活条件好了以后,房文华将母亲接到了新疆。母亲脾气古怪,常常难为妻子。但海福莲从未对老人不敬,还常常跟房文华说,她心里一直记着他们的那5条约定,要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上世纪80年代,房文华的子女们都成了家,他的家被单位评为五好家庭。

12年前,海福莲因脑溢血突然离世,这让房文华无法接受。黯然神伤时,他甚至想到了随老伴而去。在翻看老伴遗物时,他发现了当年自己抄写的婚前赠言,泪流满面,“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晴朗的,世界便永远充满阳光,而使心灵晴朗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心,心存一份美的情感。”房文华仿佛找到了延续老伴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帮助别人。

此后,每年春节,房文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别人。走在街上碰到行乞的可怜人,他会掏出10元钱让对方买碗热饭吃;2004年春节前夕,他看到媒体报道了一名女大学生患癌症无钱治病即将辍学,他立刻到银行取了500元钱送到了医院;今年春节前,房文华将慰问金送到了福利院……

每做完一件好事,房文华都喜欢对着老伴的照片唠一唠。

(王晶晶)

爱情告白:让我们的友谊升华

亲爱的真诚、忠实、可爱的秋萍:

你好。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吧!

光阴似箭,日月似梭,一转眼离别已经快一个月了。在这短暂的一个月里,对咱俩来说,就如同三十年。在家的时候,一起上学、劳动,天天在一起,也不觉得怎么样,一分离不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慢,我的心里总觉得很痛苦,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那天,你到城里去,临走时自己有许多话要对你说,但由于内心的痛苦和激动,千万句话不知从何谈起,心里又痛苦又激动,当时心里的难受就无法再说,但我不愿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我怕伤了你,你当时就够痛苦,自己如果不抑制住,就会使你更悲痛。

我知道你的心是很痛苦的,和我一样,也不愿意让眼泪来作为临行的礼物,你这样也是为了我心里快乐,当时彼此之间很少说话,这幸福的沉默充分地表达了我们个人的内心话,虽没有说什么话,但彼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就这样,沉默一会儿就分别了,当时的分别是多么难忘啊!

我多次叫你走,但你却像石人一样钉在那里。最后,我只好先走,我走了很远,你仍站在那里,我走几步一回头,走几步一回头,但你仍没走,使我心里非常感动和痛苦,你那种真诚的心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到城里后,下午开会,说明天坐车到焦作,从焦作到洛阳去,因河口人多,要误时间,我心里说那天就是最后的一面,万没想到汽车到县里又见到你,心里十分的激动,那是最后的一面,真正最后的一面,不知怎么,怎么也看不够,以前天天在一起,也不觉得怎么样,但这最后的一面,我觉你更加可亲可爱,你那种真诚、忠实的精神,使我永远忘不了你。

因为你一直未回信,种种想法整天在我的头脑中来回动,使我心里很痛苦。没有事时,我就一个人到一个地方,痛哭一场,哭后心里很轻松,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但总是抑制不住,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于12月24号又给你去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捎到村里的,我怕你不在校,第二封捎到村里看怎么样。我的信是星期四送出去的,估计你如果在家就能收到,如不在家,信走三天,刚好星期六,你也会收到的,就在我信走的第二天,收到了你的来信,我心里万分高兴,看过信后,一切都很明白,知道你一切都好,我那种痛苦的心理和种种想法都消除得一干二净。

信中你所说的一切,我都记下了,关于自己的布鞋,我也给我妈说过了。来到部队后,又发了很多东西,解放鞋发了两双,又有一双棉鞋,够自己穿,一般是穿不完的。

来部队已经一个月了,生活也过惯了。并且感觉到部队******思想大学校的可爱,在这里,更加能够锻炼自己,比自己在家好得多,这里每星期都有一至两次电影和戏。特别是元旦,挨着看了7天的戏和电影。

河南省凉剧团来到孝义给解放军演出。那天,好多人都去看了,在这当中,我还见到一批新的女兵,她们和你一样大,戴着领章和红五星,看见她们,就想起你,如果咱们现在在一起,一起看戏,那是多么的幸福啊!

祝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让我们满怀革命的豪情,在伟大的20世纪70年代中奋勇前进!代问母亲身体健康。

安平1970年5月6号

秋萍:请你坚信,无论处境多么恶化,我们的友谊也不会破裂,开心地学习吧!两年后见面,再让我们的友谊升华吧!(信略有删节)

家书故事

这封信中的“秋萍”即如今的徐秋萍(化名),“安平”即她现在的丈夫高安平(化名)。写这封信时,徐秋萍正上高二,而高安平刚被选入伍,两人心意相投但还都没说破。信里说得最多的,便是分别时依依惜别的一幕以及每日的思念。

如今的徐秋萍已经57岁,一家人居住在乌鲁木齐,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犹豫再三的清晨送别

徐秋萍和高安平原籍是河南,既是同村又是同学,初三毕业后,家人本来安排徐秋萍去县城工作,但在高安平的挽留和帮助下,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业。两人在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感情。

在那个年代,男女走在一起近一点都会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徐秋萍和高安平两人倒是经常一起上下学,但总是一前一后隔着五六米走。只有在学校放农假,帮家里人干活的间隙,两人才能躲到山坡上说几句话。

高一上完后,高安平因为品德突出,被选入伍。

在高安平即将离家去当兵的那天,对于要不要去送行,徐秋萍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去送,肯定会被村里人和家人发现,那样流言蜚语会很可怕。但如果不去,高安平入伍后至少两年才能回来。她多么希望能多看他一眼。

最终,徐秋萍悄悄借了大伯家的自行车,早早起床,趁着暮色,来到县城安排新兵集合的地方,想远远看高安平一眼就走。一想到他就要离开了,徐秋萍心里全是不舍。她是一直等到他上车,才流着眼泪走的。

“让友谊升华”确立关系

果然,徐秋萍去送别高安平一事,在村上传得沸沸扬扬。徐秋萍的妈妈是村上的妇女主任,听到那些传言后更觉脸上无光。高安平将信寄到徐家,徐母便将信悄悄藏起来。后来,高安平只好将信寄到自己家,让自己的母亲帮忙转交。而徐母不同意他们交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徐家相比,高家经济条件特别差,弟妹还特别多,负担比较重。

那时的信,都是徐秋萍背着母亲偷偷写的。更麻烦的是,还要背着村里人邮给他,寄信就跟做贼一样。当时的通信中,“我爱你”这样的字眼根本不敢出现,高安平一句:“两年后见面,再让我们的友谊升华吧!”就算是确立了两人的恋爱关系。

在1972年至1974年间,两人的书信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家庭的阻碍。当时的自由恋爱大多不被看好,长辈们都觉得只有门当户对才能长久。徐秋萍一遍遍地跟父母恳谈,说她看上的是高安平这个人。

结婚没准备“三转一响”

徐秋萍总说,高安平是用书信将她牢牢拴住,让她心甘情愿一辈子围着他转的。原本以为经过两年的两地相思,她高中毕业后,高安平也能回家来,他们就可以结婚了。可好学的高安平在部队考上了南京一所军校。

在女儿的坚持下,徐母最终妥协了。1974年年底,高安平大学毕业前夕来到她家,将婚事确定下来。高安平大学毕业时,听从部队安排来到新疆霍城。经过重重审查,1976年,部队终于同意让他们结婚了。

那时,在河南老家,结婚讲究“三转一响”,“三转”是指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是指录音机。可由于高安平家经济状况不好,徐秋萍什么都没要,婆婆满脸歉意地给她送来了两块“的确良”,算是给他们小两口的结婚礼物。

直到1988年,高安平再也不用常年住在部队,组织将他调回乌鲁木齐市。此时,他们的儿子已经11岁。他们俩最终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书信也就自然中止。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