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书
24916300000016

第16章 军地家书(1)

这些军地家书中,有的写于1950年,见证了一个女战士进军新疆艰难而有趣的历程;也有写于上世纪70年代阵地前沿的,见证了一名普通战士的爱……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对军人及其亲属来说,含义尤深。

大漠深处搞科研,一纸信笺十载情

连生:

你好!

收到了你9号的来信。

看了4·20和5·4总理的讲话,感到对于国防科委来说,应该是形势大好,因为总理的讲话肯定会促进科委的**********。我们这里参加党代会的同志已经陆续回来,还没传达他们开会的情况,不知他们会怎么个传达法。

不知你们是怎么学习主席的这一最新指示:“无产阶级**********实质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近看到清华井冈山的一张小报上写道:“井冈山人与四·四变天派的斗争,绝不是什么同室操戈,豆萁相煎,而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生死斗争的尖锐体现。”看了不太理解,是不是因为不了解情况?你们那里也是这样两派的斗争性质吗?

天气开始热了,对我们工作很不利,机器也怕热,一热就不灵了,偏偏今年天旱,我们的自来水也紧张,所以安装冷却设备也有困难,若实在不行的话,只好晚上算题了。我们已经决定不去北京了。因北京的机器还没联系好。妈妈听说我要去北京,也挺高兴,这回算你们空欢喜一场。情况总是不断地变化,我们总得让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

戈壁滩上水是如何宝贵你们大概体会不到。我回来后修蓄水池,每天只有一两小时的自来水。洗澡、洗衣服都不那么自由。这两周,山下老乡的麦子快干死了,他们上山来看守我们的水塔,一天也只准放两三次水。我们种的菜也眼看快晒焦了,没有水,真急人。因老乡是靠种庄稼过活,我们种的菜干死了还可以到外面买,所以得先让他们用水。昨天晚上突然给我们放来了水,那会儿真紧张,我们七八个人浇了一夜地。这回小苗得救了,要不了几天就可以吃上青菜了。这一个月,我们一直是吃土豆、海带、黄豆、粉条之类的东西。

这次回来以后,常想到你们,不过已经是大人了,不像小孩那样想家。你的照片放在“老五篇”里,所以一天也就看到了一两次。其实你们也别认为我怎么想家。躺在床上没什么事,随便想想也是允许的,工作起来就不会想到这些。我们对于离开家还是挺习惯的,这不是说大话。

我做了两个相框让我们组的同志给带回去了,你若喜欢可去妈妈那里拿,我已经告诉她了。我还带回去几枝具有戈壁滩独特风格的花,因它含水量极小,看来不会坏的。

你们那里情况如何?

向大家问好!祝好。

力殊

68.6.3

家书故事

对于直接参与了罗布泊地区核试验的人们来说,“新疆红山”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坐落在马兰基地北边的红色山沟,正是当年中国核试验科学城所在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绝大部分的核试验科学研究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王力殊——一位从事地下核试验计算的国防科委研究人员,在这里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其间,她给远在北京的爱人王连生写了数百封信。这些信件,既是他们之间牢固爱情的纽带,也见证了当年参与中国“两弹一星”的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有人情味的一封信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身处火红年代的人们,崇尚的理念是“事业首要,感情、家庭其次”。在国防科委工作的王力殊,当然也不例外。

王力殊1940年生于陕西延安,1958年考入清华大学。她原本报考的是机械系,可录取通知书发来时却是工程物理系。于是,她就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报到了。在全系的迎新大会上,她才知道这个系是学核物理的。

1964年,王力殊从清华大学毕业。那两年,北京市委每年都要请中央领导给应届毕业生作报告。7月31日,王力殊和其他毕业生代表听了周总理的讲话。王力殊记得,当时总理讲道,“你们是全国同龄青年当中的十分之一,要珍惜这个机会,念完大学就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否则就对不起人民,对不起那十分之九的青年。”听总理讲到这里时,她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王力殊想当兵,想离开北京到更远的地方去锻炼,于是,她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即核武器试验研究所,该所于1963年7月12日正式成立。

1966年,“21所”由北京通县搬迁到新疆“红山”。基地领导机关驻马兰,“21所”驻地就选在了马兰北边30多公里的天山中的一个山沟里。这里的山没有植被,呈现一片红色,王力殊他们都把红色崇尚为革命色,所以就取名为红山”。

也是从那时起,承担地下核试验计算的王力殊和爱人王连生开始了长达12年的“鸿雁传书”生活。王连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他们于1969年结婚。那个时代是绝少提到私人感情的,即使见面也不会谈情说爱,他们崇尚的是纯洁的革命情谊。于是,爱人回信,内容都是关于最高指示、政治学习等。因为,那个年代,谈私人的东西会被人抓住小辫子,所以,写信的时候,基本不讲感情和家庭的事。

研究的同时还需种菜

到马兰基地后,王力殊在山坡上的一个小机房里上机。那期间的工作对王力殊来说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她和一名同事承担的是计算任务。

当年的计算环境很差,与今天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普通的一道题目一次至少要连续计算十几个小时。若机器出故障,甚至要算二三十个小时。

那个年代,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科研机关研究人员也要参加劳动,所以,马兰基地每周的工作安排一般是5天办公,1天劳动。当时基地吃菜困难,尤其是冬天,只有储存的“老三样”:萝卜、土豆和白菜。因而,每个研究室都开垦了一块菜地,自己种自己吃,所以,他们搞核试验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菜地要不要浇水。每年种菜的时间从5月份到10月份,主要种萝卜、蚕豆、土豆、茄子、青菜等。

工作、劳动之余,王力殊总会将这里的点点滴滴“报道”给远在北京的爱人。那些岁月里,写信成了王力殊在艰苦单调的军营生活中最好的调剂。给爱人写信,读爱人的来信,成为她参与罗布泊核试验中最温馨的时刻。

亲眼见到蘑菇云升起

1969年,王力殊有机会进场参观空爆试验,她别提多高兴了。

起爆后,王力殊只觉眼前一亮,渐渐就看不清了,这时候她旁边的战友说着蘑菇云中的火花如何如何漂亮,王力殊着急地问:“我怎么没看见?”战友说:“谁叫你还戴着防护镜!”王力殊这才急忙拿下防护镜。可已经晚了,只看见冲天的黑色蘑菇云慢慢升起。

“这就是我唯一一次亲眼见到的蘑菇云,这一景象在我离开部队后多年曾数次在梦中出现过。”尽管过去了整整40年,但在王力殊的记忆中,那一刻是永恒的!

1971年,王力殊的大女儿出生,按照当时国家规定,休45天产假。在北京休满产假后,王力殊忍痛告别襁褓中的女儿,踏上前往新疆的列车。等到一年后再回北京探亲,她才又见到了女儿。

王力殊特别想孩子的时候,只有看照片。不过,当她工作起来,就不那么想家了。因为大家都一样,几乎所有人的孩子都留在内地。

1976年4月初,王力殊调到科委507所(载人航天研究所),算是回到了北京,从而结束了和爱人10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孩子们长大了,也明白了妈妈工作的意义——妈妈直接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究,妈妈所从事的专业,也是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之一,并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孩子们很为她自豪。

(钱毓)

冲锋陷阵在前线,浓墨淡写慰亲人

兰芬你好:

近来身体健康吧?精神愉快吧?生活如意吧?及各方面都好吧?很想念。光阴似箭,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几个月已经过去。由于这段时间我们转战训练紧,未及时给你写信。请原谅我吧。不必生气。

兰芬,这段时间很忙,我给你写信少,各方面关心和问候不够,这是我的错,我向你道歉。

自从咱们交友后,我们的感情很深,你对我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我诚心诚意表示感谢。我们的爱是纯洁深厚的,永远,永远的爱。

作为我一个普通的军人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家卫国,就是为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幸福。在去年春节期间,赴老山前线的一名战士在猫耳洞写了这么个春联:“缺中有圆,一人不圆万家圆”,“苦中有甜,一人不甜万人甜。”这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说明“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这个道理。

兰芬你收到这封信,我们已经在前沿阵地猫耳洞住够一个月时间了。我们是四月八日接防上阵地的,这事我一直没有给我家里哥哥、姐姐和亲戚们说,以免担心。只有给你说一下,你也不要给别人说,自己知道就行。今天是“五一”节,我中午在前线猫耳洞给你写的信,表达我对你问候之意。并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兰芬,自从我去年七月份探亲后,很少给你写信,你就责怪我吧。但是心中时刻没有忘掉你,你代我问你们全家人好。现在你们家中很忙吧,我们家的情况你在信中简单给我谈都行。

兰芬,你也不要为我而担忧。我身体各方面都很好,我们打胜仗回来,我再来看你。等那一天,我们就能幸福地团圆了。就谈这些,上次来信已收到。

祝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万事如意。(望多写信)

交心朋友培仁

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一日那拉前沿猫耳洞写

亲爱的母亲大人:

你好!近来贵体健康吧?精神愉快、生活如意吧?哥哥、嫂嫂及全家都好吧?久日未给你们写信,不知家中各方面情况如何,很想念。前一阶段因工作忙,写信少,请多谅解,不必生气。

首先春节来临之际,我在这遥远的祖国南疆向尊敬的母亲及全家人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祝全家贵体健康,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关于我们这里的情况给家中谈一下。这里现在气候还是比较热,不是太冷,白天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战斗情况也不那么很紧张。说实话,一个小小的越南和我们强大的中国作战,他们各方面是不行的。现代战争,我们中国人员上比它强,武器上比它先进得多。因此,我们打胜仗是有把握性的。我们对越作战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是一定能够胜利的。请在家中放心,不必担忧。我们这里生活与各个方面条件很好。

现在家中年货准备好没有?好好过个春节。我们可能四五月份撤回。其他均好。代向大姐、二姐、培梅姐及亲戚们问好。祝全家身体健康,春节愉快。就谈这些。余音后谈。

此致敬礼

儿:培仁

于1987年元月1日云南前线猫耳洞写

家书故事

今年46岁的辛培仁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其间,他给家中写过数十封信。这些信,无疑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辛培仁现在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水磨沟派出所社区民警,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8年。第一眼见到敦厚朴实的他,你很难将他与那个曾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冲锋陷阵的无畏战士联系起来。循着这些家书和老照片,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又一次真实再现。

炮弹天天在头顶上穿梭

辛培仁是在1986年4月8日到老山前线的。当时他已参军多年,已是一名班长。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于1979年,到辛培仁上前线时,这场战争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8年。

1985年10月,辛培仁接到上战场的通知。他并不紧张,因为早已有思想准备,也希望能报效祖国。之前,有关这方面的消息一直封锁着,他也不敢给家里透露。这一年的六七月份,他回了趟甘肃老家,经人介绍相了亲,认识了叫“王兰芬”的同乡姑娘,后来她改名叫王国秀,成了他的妻子。

其实,辛培仁所在部队为上战场进行的特殊训练早在1984年年底就开始了——每天早晨5公里越野,晚上10公里越野,白天负重爬5座山,要背14块砖。临战前,辛培仁又随部队到云南一个山区拉练了3个月,进行了战术、射击、夜间勤务等方面的训练。

南方天气极度潮湿炎热。为防治皮肤溃烂,战士们都穿上了裙子。山区毒蛇、蚊子多,要戴防蚊罩,腿脚上套塑料袋,特别闷热。

在猫耳洞给家里写信的时候,枪炮声经常在头顶炸响。猫耳洞里只能待两人,很低矮,坐都坐不起来。辛培仁落下了颈椎病和腰疼的毛病。当时,他们喝的是发浑的雨水,吃的是压缩饼干,睡的是子弹箱。有时睡在潮湿的地上。

当时我军处在防御阶段。辛培仁和战友们修筑阵地,炮弹天天在头顶穿梭,有一次,他们正在吃午饭,突然一发炮弹飞来,两个战友应声倒地,再也没有醒来……

辛培仁还记得,最惨烈的是在那拉战场。那是1987年1月7日清晨,战斗从早晨7点打到10点,持续了3个小时。在双方的激战中,我方组织二三十人发起攻击,辛培仁率领全班出击,班里战士牺牲了4人。战友就在辛培仁身边倒下,可其他人必须要往前冲。后来,辛培仁受了轻伤,腿上被弹片擦过。这场战斗牺牲了24名战士。

战斗之前,辛培仁他们把遗书都写好了,遗像也拍好了,每个人在红旗上签了名。辛培仁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为祖国献身,为父老乡亲争光!”

时时面临牺牲,辛培仁在家信中却说“这里战斗不怎么紧张”、“各个方面条件很好”。他后来解释说“一方面是部队有保密要求,另一方面也怕家里人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