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71

第71章 论文(26)

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不是割裂的、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者都离不开对教学规律、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和运用。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追求形式的变化,那就很难说新与旧了。记得十年动乱时期,陈伯达搞所谓“小将上讲台”,让教师靠边站,这很新鲜了吧!但是,这不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像肥皂泡一样,瞬息即灭了。而孔夫子的教学经验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老传统了吧!但是,他的“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等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所采用。这类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则和方法,可以说常用常新,不因其“老”而失去光彩。所以,研究问题要注重实质,不要追求形式;要具体分析,不要形而上学。我们应很好总结和继承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逐步提高教学的水平,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贯彻“三个面向”进行历史教学改革

原载《历史教学》1984年第10期

我认为历史教学改革有以下工作要做:

一、开展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体现“三个面向”励行改革的重要方面。使青少年在复杂的环境中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能担负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年青马克思主义者,历史教学有比其他学科更优越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通过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史,百余年来的民族苦难史和革命斗争史,通过世界的“文明”发展史,激发爱国之情,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起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应该说,一本历史教科书,再加上一些自编的乡土教材,将不能够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研究和编写出“第二课堂”的历史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能够反映现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质量。

三、必须大力改革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二渠道。在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巨大冲击下,西方实行教室自动化,普及电化教育,微型电子计算机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历史教学现代化也达到世界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单靠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显然不够了,必须针对整个社会知识量的无限增长,未来教育强调创造知识的要求,终身教育的要求等等,考虑第二课堂的大力发展,提高它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开展课外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播社会信息的工具,突破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传统观念,而把它作为辅导学生独立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第二渠道,从而把两个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过去,了解现在,预见未来,说明种种社会现实问题。

“三个面向”与历史教学改革

原载《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1期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整个教育工作提出的一项根本方针。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更好地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加深认识、进行探讨和实践。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来就是社会时代特点的要求。在当前,为了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大经济高度综合化,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需要培养出一批批知识面广,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但从当前历史教学的体系来看,已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现代化的历史教学,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内容。

在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今天,如何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把新的信息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是历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如当前有人提出,从人类对信息的传递、贮存、使用看,历史上已经历了文字的产生、纸张印刷的发明、电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等四次信息革命。对于这样的信息,如何在课堂教学或第二课堂中向学生传递,使学生认识到前两次信息革命,中国是走在世界最前列,后两次信息革命,中国虽是处在后进的行列,但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信息论中广泛采用的二进算术,就曾受过《易经》中八卦的启发。

2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运用现代科学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索、发掘和发挥人的潜能的最佳手段。一般的讲,潜在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是属于创造精神的范畴,潜在的思考力则是发展智能的核心。从历史教师唤起学生潜在思考力上进行改革历史教学方式的实践看,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历史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的东西,前人因此而称为历史记忆之学,而近年又有人认为强调记忆将会妨碍学生智能的发展,这些看法都失之于偏颇而不足取。教学的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人的知觉如果没有记忆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有了记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现象的纵横关联才能联系起来,知识才能得以不断地丰富,为思考、创造作出判断,为进行推理,形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准备好条件。而记忆与思考的直接联系,首先表现在记忆对思考的依赖,只有理解得透,才能记得牢,若从发掘人的潜能这个角度看,只有唤醒人的思考力,才能唤醒记忆力。若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这就是人脑在思维的控制、调节和指挥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思维的状况反映着记忆的精度和深度。这样,有了科学的依据,就敢于肯定在面向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对学生发展智能的作用,敢于否定培养记忆力有碍智能发展的观点,充分认识在智能发展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培养记忆力和提高智能的辩证关系。这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体现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像列宁教导的那样,“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但是我们需要用基于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

3现代化的历史教学,必须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历史教学中,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业已多年;强调要发展和培养学生智能,亦非三年两载。然对启发式的理解,对于智能的含义也不尽一致。近年来,有的教学领导者,片面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似乎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越多就越体现了教改精神。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笔者赞成提倡压缩讲的时间,加强训练学生把用脑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的智能,但对这类看法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以讲为主,兼用各种方法,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在博中求深,进行全面系统启发式的教学,仍不失为当前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回顾解放以来历史教学改革的历史,在50年代初期,改革了材料堆砌、一讲到底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加强了讲授中的启发性和思想性。1958年,我国摸索过教育的自己发展道路,但在“左”的影响下,搞过打破王朝体系、运用讨论式、问答式、“精讲多练”等方式方法,过分强调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阶级属性;又批判了教育学,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忽视了教育的自身规律,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60年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对“双基”的讨论,加强了对教学方法和进行思想教育的研究,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以讲为主,兼用多种方法,提倡启发式,注意能力的培养的基本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应在继承60年代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改革60年代那种由教师一步步教,学生遵照教师安排的路子学步,从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弊端。笔者曾见一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提纲全面简明,既能概括全课内容,又能突出重点,系统而条理,能够起到既是听课的纲,也是课后复习的纲的作用,还能起到培养学生记笔记、抓要点、进行自学的作用;在讲授中有根据、有情节,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原始材料,增强历史的时代感,注意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展示历史的渊源,有时三言两语简介某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在当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而且从不放过祖国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等等。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并不是一讲到底,而是有提问,有讨论和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常于无疑之处启之以疑,有疑之处释之无疑,以典型可靠的史实,构成生动的情节,深入浅出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学生一起评价历史人物、辨别历史现象的是非、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归纳出历史问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作业一般都是要结合教材进行提炼和概括,要求学生有较清楚而又有效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的表达能力。这就丰富和充实教材的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广博的知识中,不断地获得前所未有的信息。据笔者的上述考察,这样做确实在60年代基础上已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在教学思想上,过去重在讲,现在重在导;过去满足于学生能跟上教师学,现在重在教育学生思考;在运用启发式上,过去重在寓于讲述之中,多表现在自问自答或与学生在谈话中进行,现在重在全面系统地进行启发教学,且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方式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做法上,过去偏重于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现在重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素材;在智能的培养上,过去侧重于技能的训练,现在提倡独立思考,侧重于学生自理能力的锻炼。总而言之,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在博的条件下以求深度,并从博到深的过程中渗透着思想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二教育要面向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是由于在进入“信息就是货源,知识就是资本”的当今世界里,莫不认为知识的生产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培养有知识的、有适应能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莫不认为当前教育的改革,必须以面向世界为重要的出发点。把国际上的教育竞争作为各国政治经济斗争的一种重要表现,也就把历史教学的改革,推到应采取何种对策以迎接这一重大的挑战,使继承、借鉴、创新以改进历史教学,达到适应世界潮流的新高度。

1面向世界就要加强世界历史的学习

要面向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要了解世界就要学习世界的历史,从世界各国的历史中吸取营养。当前,研究世界各国历史上改革成功的先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检查我们过去在历史教学中所受的“左”的影响,确实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重要课题。例如过去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从来就是低调的,从商鞅变法而遭族诛到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殉难,都是以身殉或失败告终,而在讲戊戌变法的结论中,突出强调的是“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从而有意无意地在教学中渗透着一种改革的悲观论。从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看,必须面向世界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固然要承认中国历史上这些改革者的悲剧,更重要的是要从世界历史上探讨勇于改革的人物和改革成功的事例。如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搞成功了,而稍后的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里,我们是应强调日本成为军国主义,还是应强调它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发展了生产力,进入了资本主义先进行列?戊戌变法是应强调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还是应强调它在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上的作用。又如用康熙帝和彼得帝的对比来探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明、清两朝的闭关禁海政策,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现代社会的借鉴,自当是极为有益的。

2面向世界就要坚持运用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史观——唯物史观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纠正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某些偏向和错误,同时也要抵制来自右的影响,以说明种种社会问题。例如长期以来,历史课都是偏重于阶级斗争,对于生产斗争、生产力的发展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对人们在思想道德上所产生的影响,则是越接近现代就越少。在现代史的教材中,多年来难以看到,而且凡是提到这方面的内容,也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对于从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则是持全面否定态度,只是强调它“腐朽的、垂死的”性质。诚然,这是史实,不讲就不能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但是对帝国主义生产体系中所代表的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这一方面,对它在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一次飞跃,就缺乏认识。以致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对帝国主义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发展,就难以讲清楚讲深刻,这正是极“左”思潮影响下,使历史唯物史观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恶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在历史教学中也作出了一些反映,如世界历史教材中就增加了有关科学技术内容。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