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中所写的“溪亭”,是宋代历城的名泉之一,位于今山东济南西北的大明湖附近。每年农历六月,湖上荷花盛开,引得无数游人来此赏玩。这首词即记述李清照和同伴们划着小船,在湖中荷花丛里穿行的乐趣。从情调和意境看,应是她少女时代的作品。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宋代后来着名的金石学家,学识渊博,对诗词也有造诣。因此,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夫妇二人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据元代人伊世珍在《嫏环记》中的记载说,赵明诚小时候,他父亲将要为他选择媳妇。明诚一天午睡,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明诚告诉他父亲,其父听后很高兴地说,他将要娶一个善于文词的媳妇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就是说他是“词女之夫”吗?后来赵明诚娶了李清照,果然如梦。
李清照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别离,特别找了一块锦帕,在上面写了一首词《一剪梅》,让丈夫带在身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残,又是竹席生凉的秋天了。换下了丝织的衣衫,只能独自一人坐上小船闲游了(这两句也可认为是作者送别丈夫时的情景,即他换下丝织的衣衫后,一个人乘船走了)。云中的大雁,会给我捎来谁写的信呢?等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的时候,月光已洒满了楼头。
花儿自己在飘落,溪水流动不息。你我是同一相思,却分居两地各自忧愁。
这思念的情意啊,有什么方法能消除呢?它才从眉头上放下,却又在心头上萦回不已。
《一剪梅》这个词牌,来源于周邦彦写的词《一剪梅》,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之句。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在靖康之难以前,是比较安适的。她的一首《如梦令》,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所写的着名作品。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昨夜晚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刮,大雨点稀疏地落下。一夜的酣睡,醒来醉意还没有完全消失。早上问那卷帘子的侍女,院子里花儿怎么样?
回答说海棠依旧在开着。“你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更加繁茂,而花儿却稀少了”。
清代人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评论此词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的确,“绿肥红瘦”寥寥四字,不仅写出了风雨之后花叶的变化,而且传达了词人含蓄在内心中的春愁。以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尽量丰富的含意。
有一年,赵明诚去外地做官,夫妻又暂时分离,到了这年的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李清照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丈夫的思念更加强烈,于是填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浓密的乌云,漫天的薄雾,这阴沉的天气真叫人整日发愁。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一种香料,旧称冰片)在慢慢地燃烧。又是重阳佳节了,一个人枕着磁枕,睡在纱帐里,半夜已感到凉气袭人。
在花园的东边竹篱下,喝酒赏菊解愁,直到黄昏来临。那菊花的幽香,沾满了一身。别说这忧愁不伤身,当秋日的西风吹起帘幕时,思念你的人儿比菊花还要憔悴啊!
赵明诚看到这首《醉花阴》后,非常赞赏,自愧写词的才能不如妻子,却又想一定要胜过她。于是谢绝宾客,闭门苦思,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填新词五十首。然后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加以评论。
陆德夫再三吟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回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艳词人欧阳炯
欧阳炯这个名字至今仍被人们谈论,不是因为他当过宰相,而是因为他的词,他的词学观,尤其是他写的《花间集·序》。
《花间集·序》全文贯穿着词以“艳”为美的思想,并围绕这一思想表达了《花间集》音乐性、娱乐性、文人化的选词标准。欧阳炯本人的词既深深打着“艳”的花间烙印,又因内容题材有所拓展和艺术手法的个人特点而自具“艳而质”的面目,他的创作既有对自身词学观的践行,也有难能可贵的超越。
欧阳炯不否认词是用来娱乐的,他甚至直言不讳,词不是用来言志的,是用来消遣的,是供人喝酒时助兴的,一个个“绣幌佳人”在歌筵舞席上唱曲、表演,“助娇娆之态”“资羽盖之欢”,文人士大夫们听了手痒,那就继续根据调子来填“曲子词”,让歌伎舞女们接着唱,唱得更新鲜一点,顺便也给这种情色消遣贴上一些文化标签。
别搞得那么严肃,就那么回事。不过,欧阳炯是有想法有追求的,他是真爱词这种文体,他希望民间小词能够文人化、高雅化,提倡用文人词来取代民间词,在词的传统上,他特别肯定和推崇李白的《清平乐》和温庭筠词,正如王丽所说,欧阳炯在文中专门强调了《花间集》五百首为“诗客曲子词”,且在每位词人名下注明官衔,而唐五代的官员实际上都是科举入仕的文人,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编者和序者有意识地将词引向文人化道路的企图和排斥民间俗曲的态度。事实上,赵崇祚与欧阳炯的功夫也没有白费,词的雅化正是在他们的倡导下从这里起步,到宋人的手里形成规模的。
我们先来看一首欧阳炯的《浣溪沙》: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有落花飞,有黄莺啼,在这样美好的春色里,我们的睡美人懒洋洋地醒了,还想再睡眠。玉柔花醉,窗外有翠竹,在屋内,有香炉的袅袅青烟。这情景,像不像唐伯虎所画的《海棠春睡图》?
“独掩画屏愁不语”,愁的是什么呢?愁的是“此时心在阿谁边”?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很甜蜜,又很折磨人。就像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中所写的那样:“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欧阳炯所描写的美人,虽然在花香鸟语的环境中,就像在画中一样,但是,美人还是有心事,所以愁。是啊,这么美好、浪漫的环境,一个人孤独地睡觉,能不寂寞吗?所以,美人掩起画屏,掩饰自己的愁思,不说话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能不思念吗?因为思念太盛,所以连化妆、梳洗这样的日常程序都懒得去打理了。他都不在,都一个半月左右没见着他的人了,没人跟自己亲热了,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现在,自己梳妆打扮又能给谁看呢?干脆斜倚在青花枕上,一任鬓发散乱,不管了。
欧阳炯非常佩服温庭筠,他的词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庭筠的影响。有时候,在风格上甚至于接近模仿温庭筠,比如“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女人思念心上人的时候,就“懒起画蛾眉”,这是从温庭筠来的。后来,李清照在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时候,也经常有这样的句子:“风住沉香花已尽,目晚倦梳头。”“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欧阳炯对女人的心观察细致入微,非常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闺阁美人思念的矛盾情怀。又比如他的《献衷心》一词: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正如有评论所说的那样,“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在五代词中并不多见”。(《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欧阳炯能写出《浣溪沙》这么香艳的词来,并不奇怪。要知道他生活的环境西蜀,相对安静,就是一个暂时躲避了战乱、苟安一时的小国家,从国君到大臣,无不追求吃喝玩乐,奢侈糜烂之风盛行。整个西蜀的诗风趋于轻艳浮薄。另外,南唐君主信佛,而西蜀从君到臣,都崇尚道教,纵欲、男女双修成了时尚。
到了后主孟昶,有点文化,也颇爱歌词,善工声曲,连后主这样的身份一作词便有“冰肌玉骨,清凉无汗”之类的香艳词句,下面的大臣投后主所好,上行下效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要说香艳,欧阳炯的这首《浣溪沙》中的句子“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还不算什么,真正香艳的是欧阳炯的另外一句“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况周颐是这么评价这两句的:“相见休言有泪珠”,“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见《蕙风词话》)欧阳炯就是一个香艳词人吗?他的生活也很香艳吗?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欧阳炯个人的生活经历吧。
欧阳炯(896~971年),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市)人。欧阳炯为官,仕途上还比较顺。在前蜀,官至中书舍人。后蜀开国,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六十六岁时官至宰相。965年后蜀亡国,同年,即宋太祖乾德三年,欧阳炯降宋。欧阳炯受到宋朝的优待,得以进入大宋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以本官分司西京卒,时年七十六岁。
汤显祖把欧阳炯和毛文锡、鹿虔、韩琮、阎远这五个花间词派的人放在一起,称为“五鬼”,估计汤显祖是佩服他们的几个人鬼一般的才华吧。
欧阳炯多才多艺,却是事实,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他精音律,通绘画,能文善诗,尤工小词。《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记载欧阳炯“性坦率,无检束,雅善长笛”。
说起欧阳炯吹笛,还真有段故事要说呢。欧阳炯吹笛的事在江湖上早已声名远播,就连宋太祖也听说了这件事。有一天,宋太祖在上朝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听说欧阳炯的长笛吹得很好听,就想亲耳听听。于是下令派人去请欧阳炯进宫献艺。
御史刘温叟一听,马上跪下向皇帝谏言说,皇上不可,前车之鉴哪。从前,蜀后主孟昶沉迷于声色歌乐之中,不能自拔,欧阳炯作为一朝丞相,非但不去劝告主公以尽到一个臣子的本分,反而自己也作伶人之乐,岂有不亡国之理?请陛下三思。
宋太祖是个开明的皇帝,听了这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放弃了听欧阳炯吹笛的念头。欧阳炯奉命前去,却被告知皇帝不听了。从此以后,太祖不再重用欧阳炯。
御史刘温叟的说法其实对欧阳炯是不公平的。欧阳炯是提醒过宋太祖的,可主公未必听他的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从当时的后蜀生活开始说起。
后蜀暂时的安逸生活中也有强烈的危机感,因为,即使是后蜀的主公也不知道,这种安逸的生活能够持续多久,与其说想那些不该想、想了也无力改变的事情徒生烦恼,还不如选择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开心快乐一日是一日。后蜀的君主和大臣们抱着这样的心态生活,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行为看上去很荒淫、很无聊,但也不难理解。
后蜀这样的“得过且过”越来越岌岌可危,随时有国破的危险。臣子们在及时行乐的同时,也忧心忡忡,欧阳炯是后蜀的高层官员,这种忧患其实比一般大臣更强烈。他曾经作金陵怀古词《江城子》,表达了这种忧虑。
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王安石曾经叹息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李白在《苏台览古》一诗中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六朝之都的金陵想当初何其繁华,现在怎么样了呢?“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繁华不过是一场梦。正如刘禹锡所感慨的那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姑苏,就是苏州。西子镜,美女西施的镜子。欧阳炯说,苏州城的月亮一定还记得当初春秋吴国的亡国教训。这个吴王,天天和越女西施缠绵无度,打情骂俏,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从此君王不早朝”,国事他已经没有兴趣处理了,结果直到亡国才幡然悔悟。
吴国灭亡的教训犹在昨天,西子镜还在照江城。我尊敬的后蜀君王孟昶,不可纵欲过度,历史的教训摆在那儿呢。
虽然最终后蜀还是被宋灭了,但作为后蜀重臣,不能说欧阳炯没有尽到提醒的责任。
在《宋史·西蜀世家》和《十国春秋》里,记载有关于欧阳炯的事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读读。
欧阳炯的词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大约有40多首,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唐五代词》。我们再来看一首欧阳炯的《清平乐》: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春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春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这是一首描写春愁的词。愁,是词人最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不仅仅宋人闲愁,唐人,其他朝代的人也一样,愁不离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愁。爱上他人,人家却不爱自己,愁。爱上的人却不在自己身边,愁。同样是愁,境界、层次又不同。李白在《玉阶怨》中,描写了一个宫人:“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一个美丽的女子,望着月夜,生出了愁绪。这种愁很小资,是吧。如果说,喜爱赏花的女子一般都有着花容月貌的话,那么仰望星空,抬头望月的女子,那一定气质不凡、有着蕙质兰心吧?
接着来看欧阳炯的《清平乐》。其特点,大家都看出来了,颇有艳质,每句都重复使用一个或者两个“春”字,八句中竟然用了十个“春”字,石阶缝隙中长出的春草、丝细的春雨、春地满飘春杏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头插“春幡”(春天出游插在鬓角的小春旗),杏花飘飞,春色满园惹得人春意萌动,“春闺一点春灯”,春闺里那位美丽的女子,却在一个人独守闺房,自己的先生不在,在外地做官呢。怎不令人惆怅?
这般美妙的春天,再看看这一地的春色,万物都发情的季节,一个风情女子却在春闺里寂寞地孤身守望远方的先生,其情何堪?那闺妇万般无奈,真的是“悔叫夫君觅封侯”了。
欧阳炯如此反反复复,重叠使用,读起来又非常具有音乐美,一点也不觉得别扭。纵然是文字游戏,却能写得清气回荡,婉约轻和,的确是功力不凡了。也难怪,况周颐在《历代词家考略》中这样评价欧阳炯的词:“炯词艳而质,质而俞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