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炯的《清平乐》,我们可以拿来和晏殊的《清平乐》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晏殊的《清平乐》是这样的: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凝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就是这样,他从小就是神童,从小就自信,后来官居宋朝的宰相,有才华人缘又好,他看世事总是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叹息完“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他又总能将悲哀和无奈拉回来,说“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看到春天的希望,看到“笑从双脸生”。烦恼的时候可以退回来,后退一步,不会头撞南墙不回头。换个角度看问题,马上豁然开朗,世事通明。
如果说,欧阳炯只懂得写艳语淫词,这恐怕不公平,不符合事实。
我们可以看看欧阳炯的两首《南乡子》:
其一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其二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上面两首词写的不再是儿女情长,不再是相思与孤独,不再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是水乡船浦、陌上人家的幸福生活。温庭筠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这个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这是第一首《南乡子》给我们展现的和谐画面。
第二首《南乡子》,欧阳炯描写了红豆树下的几双纤纤素手,凝启浅笑、欲语还休地在一个微雨后的时节里收红豆。红豆是什么?相思豆。王维《相思》诗,流传有几句广为人知的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欧阳炯把这个采摘红豆的季节写得浪漫而清新。桄榔叶郁郁葱葱,蓼花红得像火,而且是在雨后,天明气清,这个时候出现若干一袭清气的女子,妙不可言。这种小情小调小缠绵,只有在江南这样的地方才有,这里的安逸生活注定产生不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的豪放词来。
通过上面的词,可以看出,在欧阳炯的眼里,世界清新,岁月静好。
“岁月静好”是个非常美好的词。想当初,才女张爱玲在满怀憧憬和胡兰成结婚时,在一纸婚书上,两个人写下九个字:“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惜他们生逢乱世,加上种种个人的原因,最终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张爱玲去了美国,胡兰成去了日本,没有能够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
岁月静好,陌上花开,那是何等美好的愿望景色啊。
玉鉴琼田三万顷
南宋词人张孝祥,字安国,自号于湖居士。他继承苏轼的词风,写了不少慷慨激昂、咏叹国事的词。他与张元干二人,正处在北宋大词人苏轼和南宋豪放词坛盟主辛弃疾之间,是承上启下的豪放派词人。相传张孝祥曾问他门下的宾客说:我比东坡如何?门客谢尧仁说:如果是别人,即使读书百年,也不易比东坡。可是您的才气纵横,再读书十年,是可以胜过他的。可惜的是,张孝祥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岁就去世了。他留下的词作,虽不能说压倒苏轼,可词中豪迈的气势和奔放的热情,在宋代词人中,已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南宋时,豪放词派在词坛上占优势地位,张孝祥起了重要的作用。
除诗词外,张孝祥的文章、书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宋高宗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考进士,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这年应考。依仗秦桧的权势,主考官都把他列为第一,秦桧也一心等着宋高宗亲自点他孙子为状元。谁知宋高宗见到张孝祥的考卷后,对张的文章、诗和书法非常欣赏,尤其对他那字画遒劲、酷似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更大加称赞,于是亲自选拔张孝祥为状元。这一来,把秦桧的孙子秦埙压了一头,秦桧大为难堪,恨之不已。到新进士谒见宰相时,秦对张说:“皇上不仅喜欢你的策论,又喜欢你的诗和字,可说是三绝。”问张的诗和字学谁的,张回答说:“诗学杜甫,字学颜鲁公。”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秦桧听后很不是滋味,于是带着奸笑讽刺说:“天下好事,都给你占尽了。”幸而秦桧在张孝祥中进士仅一年后即病死,张才没受他的迫害。
张孝样的词,除了最着名的豪放词《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和《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外,他描述风光的词,写得也非常精彩。张孝祥在任广南西路(今广西和广东西南部一带)经略安抚使时,治理很有成绩,可是被朝廷中其他大臣向皇帝宋孝宗进了谗言,乾道二年(1166年)被罢去官职。他从桂林北归,这年六月船经湘江时,词人面对湘江景色,想起了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受谗言被罢官在湘江一带漫游的往事,写下了词《水调歌头·濯足夜滩急》。
水调歌头
濯足夜滩急,唏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湘妃”,指湘水中的女神。古代传说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妃,舜外出巡视,死在苍梧,二女寻找后投湘江而死,成为水神,名湘君和湘夫人。在屈原写的《九歌》中有《湘君》和《湘夫人》两歌,是祭祀二妃的乐歌。
在船过洞庭时,月光照耀,沙滩与湖水映射,景色奇丽。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豪迈气概,写下了名作《念奴娇·洞庭青草》。
念奴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的这首《念奴娇》中“玉鉴琼田三万顷”至“表里俱澄澈”的一段,描写月夜的广阔湖面,极为神似。尤其又与下片的“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相呼应。一个志行高洁的人,置身于“表里俱澄澈”的境界中,互相衬托更为感人。下片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气魄宏大,想象奇特。
宋代人魏了翁就赞美说:张孝祥有英姿奇气,所赋的《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在词集中最为杰出奇特,当他在吸江酌斗,以万象为宾客时,哪里还会注意人世间的官署衙门这些有着无限烦恼的地方呢。
张孝祥描写月光下的夜景,的确有独到之处。下面的《水调歌头》是他秋天在镇江金山寺观月之作。
水调歌头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一生很喜爱梅花,曾经写了一百多首有关梅花的诗词。
其中最为人所称赞的,是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虽是咏梅,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遭遇和逆境的态度,作者表示自己像梅花一样,并没有和那些热衷于升官发财的人争夺权力的意思,可仍旧因政治主张不合而受当权人物忌恨。
词人史达祖的咏物词,最着名的有两首,即咏春雨的《绮罗香》和咏燕的《双双燕》。
绮罗香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格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首咏春雨词的最大特色是全词没有明用一个“雨”字,却没一句不和“春雨”有关。头三句写因春雨而春寒,而烟雾,而天色冥迷。蝴蝶湿了粉翅,燕子喜泥润软易于筑巢。可人们则因雨阻约会而发愁。最后三句,化用了宋代词人李重元《忆王孙》词中的“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及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以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并且直接点明了一个“雨”字。此词以很少的篇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层次分明,字字切题。
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词牌《双双燕》,最早见于史达祖的此词,和词牌名一样,即用以咏双燕,是史达祖自创的乐曲。词上阕的“社”,指古代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立春之后,清明之前。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词人姜夔到苏州去见名诗人,又是曾任宰相的范成大,被款待住了一个多月。一天,范成大的花园中梅花盛开,范设宴观赏,并请姜作新曲,写新词咏梅花。姜夔于是制了两首咏梅花的新曲,即新词牌《暗香》和《疏影》,并且为这两个新曲填了词。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畎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上面这两首词,是咏梅花的名篇,由于作者精通音律,因此这些词音节谐和柔美,在艺术上是难得的佳作。可是,由于所用典故太多,而且所写的内容也有些扑朔迷离,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人通过各种对比、联系和推测,想了解词的更深一步的含义,由此而得出了各种说法。例如认为这两首词是作者追忆早年的恋情与逝去的欢乐;认为是专门写给范成大的,词中隐约地称赞了范的人品,劝范不要隐退;另有人认为《疏影》词是悲悼“靖康之难”,伤心徽、钦二帝被掳,后妃们相从北去之事,故词中用王昭君事暗指,等等。现在看来,《暗香》这首可认为是作者既咏梅又咏人,是怀念昔日恋情的作品。
《疏影》此词,由于太隐晦,目前看法尚不统一。
何逊是南朝时梁朝诗人,相传他八岁即会赋诗。早年在扬州任法曹,官舍有梅花一株,花盛开时,何逊曾在梅下写有《咏早梅》诗。多年以后。何思念梅花,在梅花盛开时再次去扬州,可他对花彷徨终日,已写不出诗了。在本词中,作者自比为何逊。“叹寄与路遥”,用的是南朝宋时陆凯自江南寄赠一枝梅花给长安范晔的故事。陆凯同时并附赠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犹记深宫……飞近蛾绿”三句,指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故事。相传她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飘落在她额上,成五色花,拂之不去,过了三天才洗掉。以后宫女们纷纷仿效,叫做“梅花妆”。“金屋”指“金屋藏娇”的典故。汉武帝年幼时,他姑母长公主抱他在膝上问:你想娶媳妇吗?武帝说想,公主于是遍指左右宫女,武帝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怎样,武帝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妻,当专门建金屋给她住。“玉龙哀曲”中“玉龙”即笛子别名,“哀曲”指古代笛子经常吹奏的乐曲《落梅花》,乐声哀怨悲凉。
南宋后期的词人刘克庄,虽然以豪放词着称,可是他写的咏物词也别具一格,很有风味,例如下面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由词题可知,这是作者在阴历五月十五夜月圆,赏月时写成的词。词人因看月而遐思,然后听凭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太空之中,想到乘风破浪、飞行万里直奔月宫。接着在词的下片想象由月宫俯视人间的情景。全词设想奇特,气势豪迈,有着刘克庄一贯的词风。
刘克庄还在咏物词中,联系到国土沦丧,使词有了更深的含义,如他的《昭君怨》。
昭君怨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词牌《昭君怨》,又名《宴西园》或《一痕沙》,有人认为,作者咏牡丹而用《昭君怨》这样带有悲伤离别的词牌,是寓有中原沦陷未复的意思。
南宋末年词人王沂孙,擅长写咏物词,词中经常寄托家国之恨。不过由于写得有些隐晦,而引起人们作各种各样的猜想。
眉妩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词牌《眉妩》,又名《百宜娇》。“玉斧”指修凿月亮的工具,据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太和(唐文宗年号)中郑本仁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出袱有斤凿数事。”此故事后来演化为“玉斧修月”的典故。“太液池”本为汉、唐皇宫中的水池,词中用以泛指宋朝宫苑中的池沼。
王沂孙的这首《眉妩》,是以隐喻的手法,语意双关,既咏新月,又暗藏对当时南宋危在旦夕的政治局势的悲叹。如“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指即使有重整山河的意向,可这破碎的国土也难再完整。“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是将北宋开国不久的盛时,与当时南宋即将灭亡的衰败对比,使人有不胜今昔之感。
王沂孙的另一首咏物词《齐天乐》,大约写于南宋灭亡之后。借咏蝉而寄家国之恨,正像哀鸣的秋蝉一样,音调充满了辛酸与悲伤。
齐天乐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宫魂”,即指“蝉”。传说齐国王后因受冤屈而自杀,死后尸化为蝉,爬到庭院中的树上呜叫。因此后世把蝉叫作“齐女”。由于蝉是宫人的魂所化,故词中称“宫魂”。词名为咏蝉,实是悲悼国家的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