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宋词最关情
2505700000008

第8章 怜景抒情(1)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生查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这是一首以“借物喻意”表达倾慕与思念之情的词。“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看着天上那一弯如女儿美眉的月牙,联想到花好月圆、佳偶成双的美好时刻竟是那么遥远,不由升起失落与惆怅之情。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红豆又叫相思子,是相思木所结的子,颜色鲜红,自古是男女爱情与相思之情的象征。这里借此来表达相思之痛难耐——只因怕引相思之痛,连红豆都不敢看。因为看见它,就会禁不住“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句是谐音双关与移情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桃穰”即桃核。桃仁深藏于桃核之中,隐喻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心里。

“人”即“仁”的谐音字。劈开桃核,桃仁自然是在心里头,以此比喻将对方深藏在自己心里,这就使一种本来看不见的深情,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早晚意为或早或晚。这里意为何时。连理指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连理枝在自然界中比较罕见,比喻夫妻恩爱。连理枝又称相思树。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句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于连理相思树还有一个传说。战国时,宋康王看中了宋国大夫韩凭的美貌妻子。宋康王派韩凭修筑青陵台,完工之后就把他杀了。于是宋康王携得美人归,一同登台游玩。韩凭妻子事先把衣服作了处理,走到台边的时候突然就往下跳,左右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谁知衣服触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愤恨不已,把韩凭两口子分别埋葬,让他们死了也挨不着。结果两座坟墓上分别生出了大树,枝条互相接近,终于缠绕在一起,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连理枝”。

全词运用了新月、红豆、桃穰、隔墙花、连理枝五种意象,或联想,或比喻,或象征,或移情,还采用民歌中的双关谐音语,表现了一对相互倾心的青年男女朝思暮想,渴望结成连理的心情。明快清新的民歌风调,真挚纯洁的情感,使这首词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花间词。

红豆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一个特有的情结。说起红豆,人们立即会想起王维的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全诗托物言情,语浅意深,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一向被视为情诗的首选之作。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着名宫廷乐师李龟年的。

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予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有记载,安史之乱时,“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在流亡奔命途中,曾在湘中一次官筵上高唱王维的这首诗,“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流亡者触景生情,思君忧国,以至惨然晕厥。

乐工李龟年是皇宫里的梨园弟子,长期为唐明皇奏乐笙歌。王维在离乱之际写红豆诗相赠,充满沧桑离情。李龟年此际高唱红豆诗,满座听众自然会同生离乱之情,凄然怀念盛唐故国。

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融为一体。所以王维这首诗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故国之思,红豆也就具有思念故乡、怀念故国的寓意。

明末清初,明朝遗民的红豆诗中就寄托了明朝遗民悲凄的故国之思。这类红豆诗写得最多的是钱谦益。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红豆山庄的红豆树在相隔二十年后开花结子。这一年正逢大诗人钱谦益八十大寿,柳如是采红豆一枚为他祝寿,钱谦益感动不已,撰红豆诗十首。一感柳氏之情,二感家国之悲。

其中有一首写道:“秋来一颗寄相思,叶落深宫正此时。舞辍歌移人既醉,停觞自唱右丞词。”诗中化用王维诗书写自己的人生悲苦。王维曾深陷安史叛军之手,与钱谦益的明朝遗臣身份很相似。

他的诗文集中,有《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这些红豆诗大多写得悲凉忧愤,譬如《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

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

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

诗中所谓“天宝凄凉曲”,就是当年李龟年在流亡途中吟唱的红豆诗。咏红豆而怀故国,诗中红豆已然超出了爱情范畴,蕴含了沉痛的故国情怀。国学大师陈寅恪称之为“亡国遗民之音,不忍卒听”。

明末抗清志士屈大均《红豆曲》:“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作者将相思与怀念故国融为一体,诗意浑厚。

近代中国着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早年写作《台湾竹枝词》四十首,其中第二十首云:“牛车辘辘走如雷,日日城东去复回。红豆满车都载过,相思载不出城来。”台湾漫山遍野皆植相思树,丘逢甲借“红豆满车”抒发了思念台湾故土、保卫家园的爱国情怀。

红豆真正与爱情联系起来,被寓意恋人间相思之义,还在于一些凄婉动人的传说故事。

据《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而据梁任昉所作《述异记》卷上则是另一种说法:“昔战国时诸侯苦秦之难,尝有民从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

据传,战国时有位壮士被征往边塞,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后知夫君战死沙场,妻子惊闻噩耗悲痛欲绝,恸哭于相思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后来她因悲伤过度而猝死于相思树下,血泪化作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形种子——相思红豆。后人见那半红半黑的豆粒很像妻子思夫的相思血泪,便将此红豆视为不幸女子冤魂的化身。

这些传说中刻骨的相思,生死不渝的夫妻深情,使红豆成为坚贞热烈的爱情象征。

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古诗词中关于相思红豆的诗词有很多。有唐一代,诗人们对红豆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古典爱情的经典意象来加以营造。

如晚唐时花间词人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首《杨柳枝》词巧用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井底点灯是“深烛”,而“深烛”即“深嘱”之谐音词,临行前深深叮嘱。共郎“长行”,“长行”也是双关,“长行”为唐时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同时也指郎要远行之意,“围棋”本指下黑白子的棋类游戏,这里谐音“违期”,意让情郎按时归来;骰子是兽骨所制,各面刻有数量不等的红色圆点,形似红豆,骰内安红豆即是相思“入骨”,风格清新,颇有巧思。

花间词人欧阳炯对红豆情有独钟,《贺明朝》词即有“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的情境。

杏花春雨的小楼里,一位蛾眉淡扫的古代红妆少女思念情郎,含愁不语。只见她素手纤纤,拈起一枚红豆,轻轻一抛,那红豆便跳入青瓷花瓶里,响起清脆的叮叮之声,余音袅袅,情思悠悠。

欧阳炯写的《南乡子》中也有“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写南国少女纤手采摘红豆的情景,红豆素手,美不胜收,令人悠然神往。

花间词人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捻红豆弄。”写的是思念刘、阮二郎的仙女,连神仙都爱以红豆寄托相思。

而以写香艳体诗闻名的晚唐诗人韩偓的《玉合》中也写到红豆:“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鹞鹕。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

“玉合”即是玉盒,红豆即藏于雕着鸳鸯鸟的玉盒之中,而玉盒大概装在绣有凤凰的香囊里。如此珍藏红豆于香囊玉盒之中,可以想象这位闺中少女对其何等珍爱。那红豆浸渍着兰膏的芳香,属于少女个人私密的爱情信物,也许只有夜深无人时,她才取出来抚摸回味当初的爱恋。远隔千年时空,我们仿佛还可以感觉到少女脸上羞涩的潮红、初恋的心跳。

不独唐时红豆是诗词中的相思意象,宋人赵崇嶓《归朝欢》就有“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黄庭坚《点绛唇》“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刘过《江城子》“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王沂孙《三姝媚·樱桃》

“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明代郑板桥《南朝》“红豆有情传梦寐,青春无赖斗烟霞。风流不是君王派,请入鸡林谢翠华”。

明人伍瑞隆:“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庭前相思树花开花落,红豆落尽而远人未归,写尽了闺中少妇相思的深长情怀。

清初着名文学家朱彝尊写有《暗红·咏红豆词》:“惆怅檀郎终远,待寄与、相思犹阻。烛影下、开玉盒,背人偷数。”闺中人欲寄红豆给情郎,怎奈路遥犹阻,只得在烛影下启开玉盒,背人偷数红豆算归期。

近代诗人王国维也写有《红豆诗》二首,其二为:“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此诗写得感人至深,妇人从园中采来万粒红豆,暗里细数一遍又一遍。她把这爱的象征深藏于心底,待到团圆之日,好在深夜银烛下,与情郎细细回味离别后的相思之情。这首诗颇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境,同朱彝尊的咏红豆词一并欣赏更有妙趣。

清代纪晓岚曾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以红豆作喻,表现了作者夜深人静孤灯读书的悠然心境和思念情怀。

《红楼梦》里还有贾宝玉吟唱的《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真是深情婉转,愁思悠悠。

近人也有旧体诗写得好的,如梁启超两首《相思树》:“终日思君君不知,长门买赋更无期。山山绿遍相思树,正是江南草长时。”“相思树里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今人刘庆霖的《红豆吟》:“相思红豆古今同,聊把一枚存梦中。我自有情如此物,寸心到死为君红。”写得一往情深,至死不渝,堪称好诗,流传颇广。

到了今天,人们对红豆还是情有独钟。有一首由徐沛东作曲、郑南作词的《红豆红》,由俞静演唱。旋律优美,歌声深婉动人:

红豆关呀红豆红,红了山前红了山后;红豆美呀红豆红,红了门前红了窗口。

哪树红豆为我先红,哪串红豆落在我手中,万绿丛中我轻轻地问,可知我期待了很久很久。

问君知否问君知否,这里有天下最红的红豆;问君知否问君知否,这里的情怀为你依旧。

红豆美呀红豆红,绿了初春绿了深秋;红豆美呀红豆红,绿是思念红是等候;红豆迷人迷上心头,红豆醉人醉上眉头,老树结红豆送给老朋友,新枝落豆送给新朋友。

问君知否问君知否,这里有天下最红的红豆;问君知否问君知否,这里的情怀为你依旧。

握一杯清茶,拈几粒红豆,静静听这首看似平淡却饱含忧伤的歌声,感到很纯净、很安静,像邻家的女孩在诉说往事,心底会感到一种久违的感动。

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千百年来,中国民间已经形成了互相馈赠红豆的风俗: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20世纪30年代,现代着名女作家萧红与文坛才子、红学家端木蕻良相恋时,特意赠给他一枚相思红豆和一节小竹竿。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性作家,写过《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名作。性格刚烈、才华出众的她一生情感经历也十分坎坷。所以,这两件定情物饱含着一个在感情上屡受创伤的女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红豆代表爱,而小竹竿则象征坚韧和永恒,希望对方做自己终身的依靠和伴侣。

据说,这红豆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教书时寄给北京的许广平的,以表相思心情。萧红离开上海时,许广平又把其中一些分送给萧红做纪念。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婚后,萧红又把红豆给了端木,表示从此把一片痴情全给了他。20世纪40年代,萧红重病期间,端木惦念不已,曾写诗抒发感情:“红豆生南国,春来才两枝。两枝皆思泪,留与见君时。”

“两枝皆思泪,留与见君时。”红豆象征着这对患难夫妻的依依深情。萧红亡故后,她赠予的两件信物,细心而重情的端木先生一直保存了数十年,直到逝世。

不独萧红与端木蕻良有过红豆定情的故事,近代着名学者、白话新诗奠基人之一刘大白也有过红豆相思引发的情殇之痛。刘大白写有《长相思·双红豆》三首。

一封书,珍重缄将两粒珠,嘉名红豆乎。树全枯,却重苏,生怕相思种子无,天教留半株。(其一)

望江南,树凋残,莫作寻常老树看,相思凭此传。体微圆,色微殷,星影霞光耀晚天,离离红可怜。(其二)

豆一双,人一双,红豆双双贮锦囊,故人天一方。似心房,当心房,偎着心房密密藏,莫教离恨长。(其三)

这三首词情深意满,缠绵蕴藉,表达了对红豆的珍爱,对爱情的珍惜。时人评价这三首词已超过了诸多前贤。唐弢《晦庵诗话》中称道“新文人中颇多精于旧诗”的,其中“早有定评者,为沈尹默、刘大白而已”。据说,现在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她”字,就是刘大白先生所创造的。

除了《长相思·双红豆》三首,他还写有新诗《是谁把》一首:

是谁把心里相思,种成红豆?待我来碾豆成尘,看还有相思没有?

是谁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钩?待我来抟钩作镜,看永久团圆能否?

这首新诗明显是从牛希济的《生查子》中“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中化来。据说,上面《长相思·双红豆》这三首词以及很多写爱情的新诗,都是刘大白写给新婚夫人何芙霞的。

20世纪20年代,刘大白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在当时的一场中秋女子赛诗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叫何芙霞的新女性。何芙霞是他的学生,刘大白和她一见钟情,不顾人们议论毅然娶了她。这时,友人周刚直恰好赠送他两颗红豆。他很喜欢,就把这两颗红豆交给何芙霞收藏。后来刘大白欲赴复旦大学任教,临行前赠妻红豆,自有着“豆一双,人一双”之意。

但不久之后,何芙霞就精神出轨了。刘大白沉痛之余写了一封长信给何芙霞,宽容地表示不计前嫌,并苦劝她不要一错再错。想以自己的真心真情感化妻子。他曾给妻子写了一首题为《别》的诗,希望何芙霞能回心转意,诗云:

月团圆,人邂逅,月似当年,人似当年否?往事心头潮八九,怕到三更,早到三更后。梦刚成,醒却陡,昨夜惺忪,今夜惺忪又。病里春归人别久,不为相思,也为相思瘦!

寄相思,凭一纸,只要平安,只要平安字。隔日约她通一字,信到何曾,信到何曾是!订归期,还在耳,也许初三,也许初三四。未必魂归无个事,是梦何妨,是梦何妨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