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建筑
251597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建筑(3)

晋祠建筑群自古就是晋中的胜游佳处,庙会极多,平均每六天就有一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文化娱乐中心,宗教气氛已减弱。建筑对此也作了相应的考虑,如居于基地中心的圣母祠建筑群没有围墙,和周围众多祠庙的外部空间完全融合在一起,开朗活泼;开敞的献殿、波光桥影的鱼沼飞梁和造型空灵的圣母殿都渲染出了氛围的轻松明朗。

(第八节)清净化城塔

清净化城塔又名西黄寺塔,是北京四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的西黄寺路的西黄寺塔院内。

一、塔建历史

西黄寺初名“达赖庙”,是顺治帝为西藏黄教宗教领袖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的。乾隆四十五年7月22曰,六世班禅喇嘛到避暑山庄依清旷殿晋见乾隆帝,祝贺乾隆皇帝寿诞,旋即进京,驻西黄寺。12月2日,六世班禅因染天花在西黄寺圆寂,震惊朝野。乾隆皇帝辍朝一日,命北京所有佛寺诵经49天,为班禅超度,并用赤金铸六世班禅像一尊,供于西黄寺大殿,另用赤金七千两营造一座金塔,将六世班禅肉身移至塔内。1781年春,清政府派理藩院尚书,护送六世班禅骨身舍利金龛运回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六世班禅,在西黄寺的西侧兴建清净化城塔院,将六世班禅的衣履和经咒葬在塔内,建造了六世班禅衣冠塔,即“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

西黄寺和东黄寺在1958年被拆掉了,现在此处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二、建筑特点

清净化城塔建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石金刚宝座上。塔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经幢式塔,高七米,各分五层,每层供有八座佛像,塔四周都雕刻有阴文经咒分别为《楞严大哈达喇呢咒》、《般若波罗密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大哈达喇呢神章妙句》、《佛说药师如来本原经》。

主塔高十六米,为西藏风格的覆钵式塔,在八角束腰的塔基上,八角形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为纹饰,雕刻有佛教“八相成道”的故事。八个拐角各浮雕一尊蒙、藏形象的力士像。须弥座正南面雕刻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坐像。塔身周围雕刻八位立式菩萨像。塔刹为铜制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顶端是个金光灿灿的金葫芦,内藏佛经。

五塔前后各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仿木结构汉白玉石牌坊,额枋间浮雕龙凤纹饰和藏语佛咒,还雕有佛教八宝。穿过石牌坊,在塔台的阶梯两侧各蹲立一尊汉白玉的辟邪,身上找有翅膀,昂首吐舌,形象古怪可爱。

五塔两侧还各有碑亭一座,东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的《清净化城塔记》,记述着建塔的原委。西北亭中立有镌刻《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的石碑,上刻有汉、藏、满、蒙文,下面有一幅线刻的《祈寿长椿图》,这都是乾隆皇帝在六世班禅病重视时亲手描绘和撰写的。

(第九节)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被东亚文化区域奉之为“释源”、“祖庭”。

一、历史渊源

传说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第二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汉末董卓火烧洛阳时白马寺第一次被毁。唐朝时规制发展到顶峰。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而进行的。

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在其内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白马寺逐渐成成为中国佛教活动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僧人来拜佛求法。北魏时有三千多西域僧人来洛阳进行佛学交流。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有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执政后,白马寺由其亲信薛怀义主持,因而成为宫廷的重要寺院。

二、建筑

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三、山门

白马寺山门为一牌坊歇山顶式建筑,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有三个门洞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槃之门。三个门洞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四、石马

山门前有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石象生。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

五、二僧墓

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被称为“二僧墓”,是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的墓冢。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宋徽宗赵佶为二僧追封的封号。

六、石碑

白马寺中还保存着自唐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通,以元至顺四年(1333年)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最为珍贵,现保存于山门东侧。山门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七、主体建筑

白马寺座北面南,从前到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总面积四万平方米。

八、天王殿

内供大肚弥勒佛像,两侧塑有身材硕大的四大天王像,手中的法器,寓意为“风调雨顺”,弥勒佛背后供有韦驮菩萨像。

九、大佛殿

大佛殿为寺内主殿,是寺内僧众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此殿为明代重建,台基高l米,单檐歇山式屋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像高2.4米,为明代泥塑。左右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以及阿难迦叶的立像。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这场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的“拈花微笑”。大佛殿内后部,为一倒坐观世音菩萨像。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洛阳八大景这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每年元旦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流传上千年的撞钟迎新年活动。

十、大雄宝殿

大雄殿内供横三世佛,正中坐莲花座的是释迦牟尼像,左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前十八罗汉均为元代造像,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它具有造形美,重量轻,结实牢固,经久不坏的优点。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十一、接引殿

接引殿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十二、清凉台

相传此处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7米,长约43米,宽约33米,被称为“空中庭院”,古柏掩映,雄伟壮观。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十三、齐云塔

白马寺东南200米处,有一释舍利塔,名叫齐云塔,原名为释迦舍利塔,亦称金方塔。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现存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塔共13层,高约25米,为楼阁式方形砖塔,初建于69年,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仿。此塔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并称“白马寺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