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建筑
25159700000006

第6章 中国石窟寺建筑(1)

(第一节)中国石窟寺建筑概述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石窟本身及窟外的建筑处理和石窟中的艺术品所表现的古代建筑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建筑艺术面貌的反映。

一、石窟寺概况

佛教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

传入,中国也进行建造。中国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其最重要者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河北峰峰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几处。

敦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莫高窟在今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悬岩上。据唐代碑记,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自十六国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延绵千年不断。现存有艺术品的共492窟,其中唐代的占一半以上。

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四座完整的北宋木构窟檐和窟群附近的两座宋塔。

云冈石窟在大同西武周山的南向悬岩上,现存主要洞窟53座,大部是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5年)年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之前的约30年间开凿的。云冈石窟艺术品都是石雕,现存造像有5.1万余尊,大者高达17

米。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伊水东西两岸,始凿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来洛的前几年,迁都后到孝明帝时的35年间是凿窟的第一个高潮。从唐太宗到玄宗的100多年,是凿窟的第二个高潮。现存石窟1352座,造像均为石刻,约达10万躯。

麦积山石窟在天水东南形如麦垛的山峰悬岩上,大约与云冈的始凿期相近,自北魏历西魏、北周而至隋、唐和宋。现存195窟,有造像7000余尊,绝大部分是彩塑,壁画约2000平方米。

二、石窟寺的窟室形制

早期包括北朝的窟形以中心塔

柱式为典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此外还有覆斗式方窟、平顶方窟和毗诃罗窟及穹窿式窟。支提是塔的一种称呼,塔是信徒们尊崇的对象,认为绕塔回行是对佛的无尚恭敬。印度的支提窟平面纵长,前部凿筒拱顶,后部平面半圆,圆心处凿刻支提。中国的中心塔柱式窟保留了绕塔回行的礼仪,但形制已向着民族化的方向发生变化,而且由西向东,变化的趋势越发加强。早期克孜尔石窟前部也是筒拱顶,后部平面为方形,中心为一方墩代表塔,绕墩三面凿通道。敦煌的前部为横长方形,上凿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双坡顶,后部中心方墩凿成一或两层的中国佛塔形状,但只是大致模仿。云冈的为方形平面,中心塔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有的可达五层。

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也广泛采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模仿。云冈第六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右、前三壁下部都浮雕出一圈廊庑,后壁为一佛龛,是佛寺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覆斗式方窟和平顶方窟平面都是方形,三壁或仅正面一壁开龛,前者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都有,其覆斗顶是对于用于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后者主要见于云冈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等。它们的总体是当时不建中心塔的佛寺的表征。

毗诃罗窟也源自印度,其典型者是在一较大的方窟左右壁凿一排小龛室供僧人静修,后壁凿佛龛。中国的典型毗诃罗窟很少,仅见于莫高窟,顶仍为覆斗形。

穹窿式窟平面椭圆,穹窿顶,内雕大佛,是对于僧徒山野静修的草庐的模仿,典型者可见于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

隋唐的洞窟以莫高窟最多,其典型者是北朝已出现的覆斗窟。大都只在正壁开一龛,隋及初、盛唐为梯型龛,可认为全窟仍是对于整座佛寺的象征。中唐后改为盝顶形佛帐式龛顶。佛帐一般是放在佛殿内部的,所以可认为全窟只是一座佛殿的象征。覆斗窟中心高起,没有平顶的压抑感,各壁都没有中心柱的遮挡,适应了大型经变画大量出现的要求。唐代莫高窟还有个别的大佛窟和涅槃窟,前者内造高达30米的弥勒佛,大佛窟窟内下大上小,强调了仰视时的透视错觉,窟的上部前面开设明窗,加强了大佛头部的采光。后者平面横长,安置佛涅槃卧像。隋唐时在莫高窟和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还有个别的中心塔柱式窟,是这一时期中心塔式寺院仍有建造的反映。中心塔柱式窟在宋代也还极个别地出现过,如大足石窟毗卢道场窟。

五代和北宋的代表窟形是莫高窟广泛凿建的背屏式窟。覆斗顶,四壁不再开龛而在窟内中心靠后凿大佛坛,坛四周为通道,坛后留出直通至顶的背屏石壁,应即佛殿扇面墙的仿造。塑像置于坛上,和人处于同一空间。

三、石窟寺的窟檐

早期包括北朝的石窟在石质稍好的

地方,窟外都凿有许多石质窟檐,如云冈、麦积山、天龙山和南北响堂山等。一般都是前沿敞开,三间四柱,平面横长,凿入岩内,后壁正中开甬道与主室相连。窟檐都模仿木结构建筑,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和屋脊及鸱尾,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也表明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过程。麦积山上七佛阁窟檐最大,面阔7间,通长达31.5米,列柱高可达9米,上部就岩壁凿出庑殿屋顶形。在石质不宜雕刻的地方,如克孜尔和莫高窟则建造木构密檐,岩面上留下了许多木构件插入岩壁的孔眼。

窟檐是从外部空间进入到窟内佛的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石窟正立面的形象。

莫高窟还保存有五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实物,其中四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通过定量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它们都保留有很强的唐代风格。

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形象一致。

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四、石窟中的壁画和石刻表现的建筑

在石窟中宗教题

材的壁画和浮雕中保存的建筑形象资料非常丰富,时代从十六国晚期下迄于宋和西夏,延续800年之久,建筑类型包括有城市、宫殿、宫阙、佛寺、佛塔、住宅、坟墓等许多建筑组群和亭、台、楼、殿、廊、墙以及桥梁等许多单体,还表现了如台基、栏杆、梁、枋、门窗、斗拱、屋顶和脊饰等各种部件、装饰及色彩。它们和窟形、窟檐一起,在许多方面都填补了建筑艺术史研究的空白,尤其对于从魏晋到盛唐之间建筑实例十分稀少的约400

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石窟中的建筑资料以敦煌壁画为最重要,它的延续时代最长,资料最多,类型最丰富。

此外,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和其他一些石窟的壁画或石刻中也都有所表现。

建筑的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现存建筑只有晚到辽金时代才有一些院落不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在敦煌壁画里从隋代开始就已画出了成组群的建筑,唐宋画出了大型院落的壁画数以百计,表现了丰富的组合方式和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中盛唐以前以凹字形平面组合为中心,前有水池,池中建平台的构图方式在日本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实例。大足和四川的其他石窟也有唐宋时期的大型组群石刻浮雕。

敦煌石窟从十六国晚期至唐的许多阙形龛和宫阙,明确地反映了从汉代到隋唐以后又延至明清阙的发展过程。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有几百座塔,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的窣堵波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还提供了在北朝时中国已建造过金刚宝座式塔的例证。

敦煌壁画里的几百座城垣对古代城形、城墙、城门、城楼、角楼、马面以及里坊制和古代新疆地区的城垣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敦煌壁画还画出了多座唐宋住宅,其典型者分前后两院,与北京现存的明清四合院住宅相当一致。

建筑部件和装饰、色彩资料也以敦煌壁画最丰富,其中斗拱可达万朵,细致地反映了由北朝至西夏斗拱的发展史。壁画里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没有角翘,结合也没有角翘的窟檐,可以为研究中国建筑重要的形象特征角翘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提供直接的材料。

壁画和石刻里的建筑形象还为界画史,尤其是唐以前的界画史提供了大量的实例。

(第二节)莫高窟

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概况

莫高窟开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玉门系砾岩的断面上。隋代第423窟龛下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字,这是关于莫高窟名称最早的记载。武周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中则称“莫高窟”,此后沿用至今。

莫高窟的创建年代有3种说法:1.《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上说:“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僔,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这里明确指出,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2.伯希和3720号卷子抄本及第156窟晚唐人墨书《莫高窟记》里记载:“右在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僔,杖锡西游至此,遍(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这里只说建元之世(365~371年)而无确凿年代。3.伯希和2691号残卷《沙州土镜》卷首记莫高窟创建事:“从永和八年癸丑岁创建窟,至今大汉乾祐二年(949年)己酉岁,得五百九十六年记”。此三说均为后代追记,其间相差13年,由于后两者为五代抄本,出现更晚,前者时间较早且为建窟功德碑。原在第332窟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比第三者早了251年,故均以此碑所记为准。但现存洞窟最早者,为北凉时代所建。

莫高窟自乐僔建窟之后,历代兴建不绝,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

据伯希和2551号卷子《李义修佛龛碑文》记载:自前秦建元二年,至大周圣历元年,已有窟室一千余龛。经千百年来地震坍塌和人为的毁损,现存洞窟492个。据历代题记及图像排比和风格演变规律,洞窟时代可划分如下:北凉7窟,北魏8窟,西魏10窟,北周15窟,隋80窟,初唐44窟,盛唐80窟,中唐44窟,晚唐60窟,五代32窟,宋34窟,西夏67窟(其中有一批回鹘窟),元10窟。洞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建筑

石窟形制主要有3类:1.传自西域的印度僧房式禅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甬道形,两侧排列2~4个小禅室,无画,是僧侣静坐禅修之处,主室有塑像和壁画供僧侣观想,如早期的第268、487、285等窟。2.塔庙式中心柱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厅有仿殿堂人字坡屋顶,靠后有中心方柱,四面开1~2龛,有的南北壁塑出阙形龛,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具有敦煌本土特色,如北魏第257、254、251、240、248

诸窟。3.覆斗顶殿堂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或三面开龛,窟中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多为善男信女礼拜祈祷之所。这类洞窟为数极多,贯穿10个朝代,主要的有第272、296、220、217、139、156、61、55、465

等窟。此外,还有大佛窟、涅槃窟等特殊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洞窟形制不断地中国化。

莫高窟在古代有许多木构建筑,如《敦煌录》所谓“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栏通达”,《翟家碑》所谓“登道遐联,云楼架回,峥嵘翠阁,张鹰翼而腾飞”等,由此可以想像当年雄伟壮丽的景观。现在只留存5座唐宋窟檐,如第427、437窟据窟檐题梁为宋乾德八年(970年),归义军节度使西平王曹元忠所建,第431窟据窟檐题梁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曹延禄创建,446窟窟檐建造于宋开宝九年(976年),窟檐保存完好,它的梁柱斗拱、门窗栏楯,都保存着唐代建筑的遗风。

壁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内容更为丰富。有以“极乐世界”形式出现的大量宫殿楼阁,还有寺院坛塔、城池关隘、宅院草庐、梯架桥梁等。白壁丹楹,雕梁画栋,结构真实,描绘精细,与窟檐和石窟结合起来,便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建筑资料史。

三、彩塑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石

窟里的主体是彩塑。现存彩塑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形式,共3000余身,高度从10余厘米至30米,均为石胎或木芯。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其余多为后代重塑或妆銮,有的已失原貌。莫高窟的彩塑可分为三个时期:四、发展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

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早期多以弥勒(菩萨或佛像)为主像,以圆雕表现,主要侍从菩萨和弟子,头为圆雕,身躯为浮雕,飞天、千佛则为拓模影塑。其余圣众以壁画形式表现,互相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早期影塑有两种风格:1.西域式,圆脸、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有犍陀罗遗风。2.中原式,面貌清秀,褒衣博带,大冠高履,风流潇洒,俨然南朝士大夫风貌,这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后,流行于北方的新风格。

五、极盛期

包括隋唐两个朝代。隋唐时代多为圆雕,

一般均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床上列置群像,少则三身,多至十一身,内容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天王、金刚力士,第130窟盛唐的南大像以及第15窟中唐的大型涅槃像,为中国巨型彩塑像遗存之最完美者。

隋唐彩塑逐渐趋于写实,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庄静,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

佛像的庄严仁慈,天王的威武睿智,金刚力士的勇猛有力,迦叶的沉着老练,阿难的聪俊智慧,菩萨的温柔娴雅,各有不同的神情风采。菩萨形象明显地开始女性化和进一步世俗化。

六、衰落期

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四个朝代。此

时瓜沙曹氏画院集中了一批打窟人、画匠和塑匠,专门从事开窟造像。但现存完好塑像不多,成铺群像较完整者有第261(五代)、55(宋)等窟,造型仍保存晚唐遗制,艺术风格也承袭唐代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