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见习记者
2549600000002

第2章

五岭县在林州市的西南,县城与市区相距七十一公里。双河乡姜甸村在县城与市区之间的东南角,东距林州市区五十九公里,西距五岭县城二十四公里,是五岭县的边陲村,交通十分不便。所以,负责接待的姜甸村会计姜智新和保管员(实际上就是出纳,林州一带的农村习惯将出纳叫成保管员)赵满江以及姜克强三人是早上从村里赶到林州来等待的。

别克车出了高速公路收费站,驶入林州市区。章彦及其表弟李蒲都是林州五岭县人,两人闯荡多年,所以对省内一些城市的街道比较熟悉,更别提故乡林州市了。

轿车转了两个路口,驶向滨江大道。只几分钟,就在滨江大道的“乡里人家”酒家前停下。

姜克强是章彦的学生。章彦是五岭县双河乡长坪村人,与姜甸村相距不到五公里。1996年,章彦在林州师专毕业后曾分到双河乡中学当老师,而姜克强就在该校读书。后来,章彦不甘被困在乡村,又发奋考上了研究生,这才留在了省城。

姜克强见章彦开门下车,迎上去叫了一声:“章老师。”然后,将身边的姜智新和赵满江介绍给他。章彦也将己方的人一一作了介绍。

于之恒打量了一下对方三个人,只见姜智新和赵满江都在四十岁左右,姜智新平头,留着一脸的络腮胡子,身高一米六左右,年纪稍大;赵满江蓄着长发,身高与姜智新差不多,显得年轻一些;姜克强二十岁左右,身高跟自己差不多,在一米七三左右,显得特别精神。三个人衣着都很朴素,典型的农民相,手里各拿着一把折叠伞,鞋子及裤管上沾满了泥巴,一看就知道来自遥远的乡下。他们这副打扮,根本不像酒家的客人。

姜智新说:“你们还未吃饭吧?来,请入坐,我们边吃边谈。”

章彦说:“也好!只是让你们久等了。”

众人入座,服务员上茶。赵满江请章彦先点菜,章彦说:“客随主便,简单一点就好。”

赵满江:“虽然我们村里的财政一年不如一年,但吃几顿饭的钱还是有的。你们从省城来,跑了这么远真是够辛苦的了,还是点几个好菜吧。”

章彦:“老于,你先点吧。”

于之恒是个直性子,他毫不客气地接过菜单,翻了一翻,点了一个8元的虎皮辣椒。之后,将菜单递给章彦。章彦征求了一下父母的意见,点了铁板牛肉、清蒸鲫鱼、韭黄炒蛋、水煮肉片、素炒土豆丝等几个菜。

点完菜,于之恒让姜智新把他和赵满江、姜克强三人的姓名和电话写在自己的采访本上。姜智新写好之后,开始切入正题:“昨天,村里又专门开会研究了你们来的事情。会上,有些人提出以前来过几批记者,采访时说得义愤填膺头头是道,最后都被县里和市里摆平了,一篇稿子都未发出来。曾有人化名到网站发了帖子,但很快就被删了,结果没有一点用,所以不赞成搞。但大多数人认为章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双河乡人,而且又在省政府大院上班,接触领导的机会很多,肯定会比其他记者更加用心帮我们。再说我们姜甸村确实已到了最危机的关头,如果再不把事情捅出去引起上面领导的重视,恐怕灾难就会降临,所以最后表决时大家都赞成请你们来。”

章彦:“姜甸村土地被有毒尾砂污染一事我在乡中学教书时就有耳闻,只是当时的情况并不严重。年前我回来接我爸爸妈妈到省城过年,恰巧碰到克强,他跟我讲了有关情况,我几乎不敢相信。等看了你们自制的光盘,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我就想带人下来,可是一来面临年关,二来部里人手不够。当时部里有六个人,三个业务员三个编辑。三个编辑中又有两个是实习生,带实习生的薛记者又有些浮躁,编的稿子影响力不大,所以就拖了下来。年后,我对周刊部的人事进行了调整,薛记者去了采编中心,而我又去省作协挖来了这位于记者。于记者以前是《原江文学》的编辑部主任,文章写得很好,省城的各大报纸经常发他的作品,而且他还主编过一套丛书,其中就有我们林州的《葱绿林州》。所以我这次带他来,保证不让你们失望。”

于之恒笑着说:“章主任你别往脸上贴金了,我可受不了。要知道,薛记者比我厉害,他可是有本本的记者,而我却是报社的见习记者。”

章彦:“老于何必谦虚?我说的可是大实话呀!按照报社的规定,新进来的记者必须要经过三个月的见习阶段,你虽是才来一个多月的见习记者,但见习记者带实习记者这在原江经济报就是先例,可见报社领导对你的认可与器重。我在你进报社之前就跟你说了,我只抓经营,编辑工作就全拜托你了,你放心大胆地干吧,多与采编中心和分管领导沟通,大的事情告诉我一声就行了。”

赵满江问:“于记者以前是作家?”

于之恒点了点头。

章彦见状,赶紧说:“老于是两栖人,既是作家更是记者。他写的东西特别关注平民百姓,尤其是他的杂文,幽默而辛辣,让人在捧腹之余又遐思万分,所以很受欢迎;他编的报纸很有个性,是我们报社的一匹黑马。老赵,你放心,老于肯定会做好这次采访报道的。”

上菜之后,姜克强要了几瓶啤酒,说是解渴。

章彦继续说:“我们下来之前,报社领导分别找我和老于谈了话,对此次采访十分重视。我们虽然下来了三个人,但具体采访主要由老于一个人完成,”

于之恒听到这里,惊问:“我一个人完成?”

章彦:“没错。所谓特殊使命就是特殊考验,我和李蒲都是本地人,市里和县里很多领导我都熟悉,所以不便抛头露面,再说我爸爸妈妈离家三四个月了,回到家里有很多事情要做,单说搞卫生就要一两天。”

于之恒嘴上未说,心里在想:章彦真是一个大滑头,把我一个人推向前线,自己却借采访之名回家休息,真他妈的假公济私!

章彦怕于之恒打退堂鼓,于是笑道:“虽然我不抛头露面,但不等于我放手不管。你和村民去摸底,我学一下诸葛亮,在幕后指挥。”

姜克强:“章老师,你这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呀!”

章彦:“我来之前听到一个信息:省环保局正在酝酿为你们姜甸村土地污染如何根治下拨资金一事,听说是两千万。所以,老于你在采访县领导时要顺便探探风信。”

于之恒一听,心中狐疑:真有此事吗?

姜智新:“如果真的有钱拨下来,那可是你章老师的功劳。你放心,我们少不了你那一份。”

章彦:“老姜,你误会了。我们下来采访帮你们报道土地污染的事情,并不是为了分你们的钱,我们只是凭良心尽职尽责而已。假如这次报道成功,我们于记者可能一夜成名。我们下来之前,省高院的副院长刘植说,他也很关心此事。他女儿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摄制组,只要我们先报道出来,他就叫他女儿那组人马下来作进一步报道,还要采访省市主要领导。”

赵满江:“章老师,如果报道成功,不给你报酬我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章彦:“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是特别注意职业道德的。再说报社也有纪律,不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受他人钱财。我说了,只要你们村里不让我贴钱,解决我的油费、路桥费和食宿问题就行了。就算省环保局下拨两千万,估计通过层层盘剥到你们手能有50%就算不错了。到那时,如果你们真要谢我,就适当出一点报纸的版面费吧。因为《绿周刊》是我承包的,我有广告任务。”

姜智新问:“你们报纸多少钱一个版?”

章彦:“我们报纸与原江日报一样,都是省级报。头版和四版是彩版,二三版是黑白版。按照省物价局的规定,头版是15万,四版12万,二三版是10万。不过,你们随便意思一下就行了。”

于之恒一听,心中又是一惊:原江经济报的广告费标准哪有这么高?想起自己上次与分管经营的副社长杜阳春聊谈时,杜阳春曾亲口说过对外宣传讲是按物价局规定办,实际操作时头版只收5万,四版4万二三版3万,这是底价,超过部分报社与业务员五五分成。而许多像章彦一样的业务员将超过部分全部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们跑到外面去开发票给客户(因为现在许多报纸的广告业务是委托广告公司经营的),这也是报社不振业务员富得冒油的原因之一。再想起在省城加油时,分明加了120元的汽油,章彦却要李蒲向加油站的熟人索取了310元的发票。

于之恒心里感叹:章彦心真黑!也许,在当今这个社会,心黑才能发财心黑才能当老板,像自己这样老老实实的人注定是给人家打工的命。

章彦见于之恒陷入沉思,知道自己露了陷,于是,赶紧岔开话题:“克强,下雨天我这小车不能进村吧?”

姜克强:“不能。路太难走了,晴天都困难呢!”

章彦:“那得另外找车。”

姜克强:“章老师,我会开车,但没有车。”

李蒲:“我这里有两个战友,他们都有车,我去借。”说完,用手机拨战友的电话。一个战友说单位的面包车出去了只剩下他的小轿车在家,另一个开修理厂的战友说他那里有一台刚修好的面包车,但要李蒲的小车跟他换以免客户生气。

李蒲与章彦商议后,决定自己与别克车留下来听战友与客户使唤,让姜克强开面包车载大家进村。于是,他和姜克强驱车而去。不久,姜克强开着一辆金杯面包车来了,车的后排放着大家的行李。

姜智新结了账,众人上了车。章彦坐前排,与克强聊天。车出林州市,沿省道向五岭方向驶去。省道车比较多,路况也不算很好。出城一小时大约跑了四五十公里后,转入乡村公路。乡村公路更糟糕,虽然停了雨,崎岖不平的路上积满了水,到处坑坑洼洼,面包车颠来颠去像摇篮,章彦的父母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叫。姜克强听见后面两位老人的惊叫,尽量把车开慢一些。于之恒坐在车上,随着车子颠簸,感觉有点像儿时骑平衡木,一上一下的。又有点像青蛙,跳三步停一步。

其实,从岔路口算起,到姜甸村的乡村公路只有十七公里,但路况太差,面包车跑了半个小时才跑了八九公里。车到双河乡附近,又拐进另一条乡村公路跑了半小时才停下。原来,克强先将章老师送回家。

趁出来迎接的弟弟和克强扶父母提行李进屋时,章彦将于之恒拉到一边,悄悄地说:“老于,这一次你一定要机智谨慎。因为你没有记者证,仅凭两份介绍信和几份样报就去找人家采访,恐怕会遭到刁难。你一定要拿出当年地下党员那样的勇气来与他们周旋。还有一点你必须牢记:不能将你采访老百姓的内容告诉县里的领导,也不能将你采访县里领导的内容透露给村里的老百姓。还有,如果你我在村民们面前说错了话,不能当面相互拆穿。否则,会陷入被动并影响到我们的利益。”说完,又摸出一个林州市政府办编印的内部电话簿,让于之恒抄了县力几个主要领导及环保局几个负责人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