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与途径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实现。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的运用取决于教育者的德育目标观、德育方法观和德育思维方式。
一、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德育方法既是德育者所采用的方法,又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促进自我成长的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每一种的德育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对某种德育问题或现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具体的德育对象、德育背景和现象而有选择性地采用,而不应以一种方法面对德育中的所有问题。中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理论引导法
又称说服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并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方法,理论引导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利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的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
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有:
讲解讲解既可以是简短的说明,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传授:既可以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墙报、广播进行。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谈话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它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课内、课外,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谈话内容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当前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选择。谈话前应有准备,谈话的内容、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应该诚恳。谈话后要向学生提出行动上的要求,做好巩固工作。
报告当学生思想认识上有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或共同要求需要满足时,采用报告或讲座进行说理为宜。如形势报告、政策报告、英雄模范事迹报告、法制教育讲座等。报告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认识一些问题。但报告的次数不宜多,一次报告的时间不宜长。
讨论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看法,但又不甚明确、了解不太全面时,特别是产生了分歧和对立的看法时,采用讨论、辩论,能更好地达致德育目标。通过讨论、辩论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志趣,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文件,也能使学生掌握真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式之一。指导阅读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推荐书目、指出重点,进行内容分析;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评论、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参观访问、调查这是让事实说话,通过接触社会实际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直观性强,因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使用这种方法,事前要有计划,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做好组织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作具体指导,事后应有小结或写心得与调查报告等。
应用理论引导法的要求:
1。理论引导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切忌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2。理论引导要讲究民主。说理时教育者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要给学生留有理解、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对一时不能理解的问题或不能意见要善于启发引导,可以通过讨论、调查、参观等各种形式来统一思想。说理如果缺乏民主,学生就会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对“理”采取拒绝的态度。
3。理论引导要生动,富有感染力。“理”虽然是对客观实践的抽象概括,但绝不意味着说“理”就是照本宣科。语言干瘪、严肃呆板、公式化的说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理论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科学抽象,还在于它能借助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人的情感等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是说理中不可忽视的。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他们思想品德的一种德育方法。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思想品德是否形成的标志主要是看他能否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际锻炼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丰富情感,磨砺意志,增强品德践行能力,同时也强化思想道德认识,使其形成坚定的信念,促迸其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实际锻炼法的主要方式有练习、行为训练、委托任务、组织参加各种活动等。运用实践锻炼法进行德育应注意在严格要求和检查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紧密;要与说理相结合;锻炼之中要注重行为指导。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高尚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的功能在于:把抽象的道德观点、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其鲜明可感,易懂可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因此,为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教育、引导、激励他们前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榜样示范的方式有事迹报告、板报画廊、参观展览、广播影视宣传、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讲故事等多种。这些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实际加以适当选用。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要求:
1。选择的榜样应具有代表性。选好榜样是榜样示范法的前提。选择的榜样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2。注意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使学生理解并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行为。
3。教育者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建设,提高自身修养,以自身的模范行为言行影响学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运用榜样示范要和讲解、讨论等方式结合起来。首先使学生深刻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与个性,知道向榜样学什么,进而明确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引导学生把认识与实际统一起来,落实到行动中,防止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在感情上激动一下。
(四)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陶冶法的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发展的相互作用。但陶冶教育的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它是教育者为培养、教育年轻一代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的环境,是由教育者控制的,能给学生积极的影响,能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景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教育犹如春风化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情境陶冶法包括教育者的情感陶冶、环境陶冶、文学艺术陶冶。教育者的情感陶冶是指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以及由这种爱所营造的尊师爱生的风气,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教育者的情感陶冶有利于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环境陶冶是指教育者创设的物质环境(如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校容、美化的设施等)和精神文化环境(如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力量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受到熏陶,得到感染,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发挥陶冶的作用,必须重视校容的美化,环境的净化,注意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使学生生活在优美、舒适、整洁、安静的环境中,活动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奋发的气氛之中。文学艺术陶冶是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艺术活动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陶冶法的特点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盈然的环境和活动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的高度统一,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陶冶法有时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运用情境熏陶法的要求:
1。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置身于其中的各种环境或情景,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
2。教育者应自觉、经常地用自身的人格、情感等去感化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
(五)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改正,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方法。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自主自律、不断自我完善的人。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能否正确判断,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有意识地克服和抵制不良行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我体验。道德情感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进行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道德认识只有在渗透深厚的情感因素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行动起来才更坚持。因此,在自我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和升华道德情感;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错误行为后的痛苦及战胜缺点、取得成绩的愉悦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同情心等,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自我控制。是指学生根据道德要求进行自我约束的过程。它是学生运用意志力自觉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感情和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机制。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学生成熟与否的标志。
自我锻炼。学生思想品德的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修养、锻炼成长,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运用自我教育方法应注意:
1、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帮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标准,使学生在自我教育时有参照的依据,并教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格言激励、座右铭、自立守则、良心监督、自我检查等。
2、将自我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思想品德的形成的每一个心理过程,如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矫正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自我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3、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水平的高低,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潜能”。
4、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教育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在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自我教育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去实践、认识、体验、锻炼,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以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