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矫正心理问题、防止出现变态心理,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淡化教育痕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助于深化德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同时能使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丶增强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现场咨询、匿名咨询、通信咨询、专栏咨询、专题咨询、综合咨询等等。
运用心理咨询法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必须的心理学技术。
2。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包括正当行为和失当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
3。做学生真诚的朋友,关心爱护学生。真挚的师情,会使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把深藏心底的秘密告诉老师,便于教师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4。为学生保密,教师不能随意把学生倾吐的内心秘密向他人透露。
(七)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促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是激励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品德评价方式有表扬、奖励、批评与处分。
1、把握好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标准
我国的教育传统,历来喜欢把被教育的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先框定出好坏优劣,然后再给予不同的对待,所谓“转变差生”即是不同对待的典型说明。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循规蹈矩常利于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各种奇才的培养和成长。而且,在我们评出的“三好学生”中,许多学生从小就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又无形中使孩子们造成了人为的人格的不平等,使许多学习成绩差,却很可能成为专才的学生被扼杀在摇篮中。
为此,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处理评定标准的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矛盾。标准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每个学生的品德表现千差万别,各有其个性特点。同一条标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学生,在表现程度上,在反映状态上,在发展速度上,都是不相同的。如果离开了每个学生品德表现的差异性,事实上就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定。
(2)评定标准要符合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评定标准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所定标准不是少年儿童高不可攀的。可测性原则是指标准应翔实具体、便于操作。
2、进行品德评价要注意的要点
(1)品德评价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当学生表现好时,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有错误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或处分。奖惩要一视同仁,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按规章办事,不讲个人感情。
(2)品德评价应得到集体的支持。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合,并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时,才会产生既教育个人,又教育集体的教育力量。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处分,最好先让学生进行充分酝酿讨论,有群众基础时才进行。
(3)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不要滥用。过多地运用表扬和奖励就不能使学生或集体感到光荣,会使学生无所谓。运用处分更要慎重。由于处分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而,除非犯错误的性质和情节十分严重,不进行处分不足以警戒以外,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在学校中禁止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也不得以劳动和罚款作为处罚手段。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德育的艺术问题。应在充分认识各种方法的特点、功效和局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的现状、个性差异,德育目标、内容的性质与结构,德育活动的条件和学校工作条件,教育者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水平和个性特征等各种因素。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利用的具体活动渠道。即在德育实践中所采取的比较稳定的组织形式。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
(一)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学永远是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各科教师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是为德育专门开设的学科,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1-3年级为“品德与生活”课程,4-6年级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阶段为“思想品德”课程。
2、其他学科教学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科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学具有教育性,学科知识本身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通过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处理,应结合各科的性质和教材特点进行。文科教学本身包含大量的德育内容,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理科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教育,也有助于结合中华文明和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创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课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奋勇拼搏、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争取集体荣誉的感情;美术、音乐课通过自然美、形象美、旋律美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趣味;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和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可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真谛,懂得文明世界的一切都是劳动的结晶,从而养成爱护劳动成果、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各类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非常有成效。中小学可以组织的活动主要分三种类型:
1、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科技考察、自然考察。例如,对所在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乡土资料,了解历史的变迁;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建设工程;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参加绿化、环保、节能等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公民意识、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时空的安排上要适当,不能使学生的负担过重,同时要根据年龄大小和能力强弱,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2、课外、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以及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3、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各项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队日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团结厂大青少年一起前进,能激发青少年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目律、自治能力。学生会(包括校学生会及班委会)是全体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在学习、生活、劳动、文娱、体育等各个方面,通过班会及日常工作,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总之,教育者应该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学校的各种活动,充分挖掘各种活动的教育功能,追求活动的实效性,避免“轰轰烈烈”的运动化、形式化现象,并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周会、晨会、夕会
这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于每周特定的时间或早晨、下午举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会(晨会、夕会时间较短,周会时间较长),以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集会能联系实际,迅速及时地就某些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谈话、报告等,使思想品德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能使学生的某些品德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及解决。
(四)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利用各种形式诸如班会、班干部会及日常工作等对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别的教育,通过班级建设、班级管理,将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进步,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进行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网络德育
因特网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环境是青少年无法回避的生活空间,互联网信息量庞大,良莠并存。而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阶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自控能力,网络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所具有的综合化、立体化、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将突破学校德育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操作的交互性,将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手段的快捷化。因此信息时代,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是指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包括: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将德育课堂搬上英特网;建立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网站或德育专栏,从意识形态上占领网络阵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网络空间。
(六)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也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述的学校文化主要指师生群体中流传的价值理念、审美观点、学校传统与习惯,以及学校中的物理环境布置、学校中的非正式的人际交往以及学生亚文化现象。过去,不少人认为这些都是学校难以控制和把握的一些途径,因此,并没将之列入学校德育的途径之中,但事实上,无论控制与否,学校的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将之纳入德育的视野中,探索着利用这些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少人认为,家庭教育应该由家长去完成,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是爱莫能助的。但在实践中可见,许多学生的学校行为和心理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所谓的学困生和品行有问题的学生都与家庭不良因素有关,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将家庭教育因素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途径中去。而教育者的角色不是取代家庭的影响,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沟通与互动,帮助家庭改变家庭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与家长一起,合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成长。
上述德育的途径各有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德育应利用各种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