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学
2549900000067

第67章 德育资源及其开发(1)

一、德育资源概述

德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相对于其他教育资源而言,德育资源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因为,人类道德的形成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世界中完成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性的形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成为德育资源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德育资源是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

德育资源种类繁多,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德育资源形成的时间性可划分为历史性德育资源和现实性德育资源;依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依据德育资源空间分布和支配权划分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层面可划分为国家德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学校德育资源;依据德育资源产生的国度可划分为国外德育资源和国内德育资源;依据德育资源的存在形态可划分为现实德育资源和网络德育资源;依据德育资源功能划分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等。

二、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德育资源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基础,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影响着德育的实效。德育资源开发就是将潜在的德育资源变为现实德育资源的动态过程,德育资源利用是让现实形态的德育资源进入德育活动的过程,发挥德育的功效。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完美的德性。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的德育教科书来讲,生活化、开放性、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刺激,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使其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培养德行。因此,开发与利用好德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二)有利于德育回归生活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受教育者更美好地生活,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离开社会生活,德育就只能陷于空洞的说教。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并实践把“德育和生活相结合,在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的主张。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要进行生活化的德育,使其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心灵的冲突与激荡,失望与希望,震撼与洗礼,获得真实的成长。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广泛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

(三)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既是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其本身又是重要的德育人力资源,其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融入自然和社会生活,感悟自然、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开启、认识的飞跃,为其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及综合素质也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整体性地提高。

(四)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提出,彻底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扭转了基础教育中过于注重教科书和机械训练的倾向,把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目光从两点一线式的家庭和学校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间,拉近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水平。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美好蓝图难以实现。因此,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为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三、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在过分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途径主要是靠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和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目标往往高于学生生活,德育途径和方法较为单一,德育实效并不令人满意。德育学科教学中政治性强,与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而德育活动主要是由德育部门和班主任来组织和开展,学校全员育人的合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加强对其他学科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中小学德育纲要》也指出,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因此,不能将德育狭隘的仅仅理解为德育学科课程的任务,各学科课程都应承担德育的重要责任,所有教师都要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开发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每一门学科都含有丰富的潜在的德育资源,关键在于各学科的教师要有一种德育资源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课程里一切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实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整合德育管理的力量,形成管理合力

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德育被认为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德育工作者”包括了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及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出现了“课内教书,课外育人”、“科任教书,班主任育人”、“授知靠教学,育人靠活动”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德育力量的分散,同时也造成德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牢固树立德育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其次要制定并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例,将德育目标和任务进行合理地分解,同时细化德育管理和考核办法,从机制上保障德育管理的科学、规范、协调。第三是要统一领导,运转协调。德育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形成德育管理的合力,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三)重视对校内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

除了显性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德育管理和活动,其他一切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因素都是隐性德育资源。校园文化是隐性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四个层面。

校园物质文化体现在校园建筑与布局、校舍内外的陈设布置以及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任何物质资源的利用,都会随着利用者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氛围而改变,都会赋予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校园校舍硬件我们无法随意改变,但能赋予其教育意义,体现学校的价值导向和办学思想。我们要让墙壁说话、让花草怡情、让人与环境相得益彰。整洁、优美、高雅、规范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品德。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要构建好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朝着共同愿景努力奋斗,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良好校风形成的根本保证。要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以人为本和科学规范密切结合。突出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师生以实现共同目标为荣誉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