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外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方针、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来确定。课外活动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基本内容可分为六类:
(一)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直接与社会、大自然接触,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例如参观重大建设项目,祭奠烈士陵园,参观各种纪念馆、展览馆;访问革命老人和英雄模范人物;调查社会民情、建设成就以及各项改革措施;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增长见识才干,扩展阅历,陶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例如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请革命前辈和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等。
(二)学科活动
这类活动的内容,与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或提前,一般多以学科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文学小组、美术小组、物理小组等。
(三)科学技术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小组、科技讲座、科技展览、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如航模制作、天文观测、气象观察、无线电技术等,科普知识的介绍与宣传,以及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这类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所需的能力。
(四)文化艺术活动
青少年学生一般都对文学艺术有较大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通过各种文艺小组活动、艺术欣赏、讲座、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演出及参加演出等进行活动。如成立诗歌、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课外小组。文化艺术活动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取有关美的知识,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五)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开展得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主要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小组、比赛、观看或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表演等进行活动。体育活动在于使学生获取各种运动的常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饿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六)社会公益活动
主要通过各种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及各类公益劳动进行活动,包括义工、义卖、志愿者等,常见的社区公益服务有:敬老活动、助残服务、扶弱活动和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在于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相应的劳动习惯。
团体康乐活动
团体康乐活动是有助于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群性,促进团体合作与公平竞争,形成民主、合作和遵守规则的价值观,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寓教育于康乐活动中。团体康乐活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各种组织利用群体活动培育学生德性与心性的重要手段,是近年较受欢迎的活动方式。
团体康乐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可根据活动目的有所选择,传统的团康三宝是土风舞、唱和跳,游戏。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之教学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主要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带有普及性质,可以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有一定声势,适合青少年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群众性活动包括:
1、报告、讲座
这类活动适合介绍各种时事政治、文化科学、英雄模范人物等内容,可由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等主讲。对于某些报告和讲座,还可以由高年级学生或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承担,学生听起来更感亲切,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进行此类活动要求事前作好准备工作,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内容生动充实,符合学生的需要,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过密。
2、集会
主要指各种庆祝及主题晚会,如:革命节日、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的群众性集会,与科学家、作家、英雄模范的见面会,文史、数理、科技等科学晚会,纪念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诗歌朗诵会、音乐欣赏会、文艺表演会,等等。这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活泼,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欢迎,举办者应注意突出主题。通过集会活动,使人受到教育和感染。
3、参观、访问、旅行
参观、访问、旅行是一种群众性的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它是学生实地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参观重大建设项目,祭奠烈士陵园,参观各种纪念馆、展览馆,访问革命老人、英雄模范人物,调查社会民情、建设成就以及各项改革,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等。此类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自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可锻炼学生身体以及发展学生心智。这类活动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但一定要目的明确、组织严密、准备充分,并在事后以一定方式加以巩固。
4、体育活动
学校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天都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既可举办普及性的群众性活动,又可组织成绩优秀者组成专项的运动小组,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5、墙报、黑板报
墙报、黑板报是反映、传播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阵地。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自编自写,这样既能反映学校生活、学生心声,又能锻炼学生写作、编辑、设计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墙报、黑板报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内容力求短小精悍,与本校本班学生生活相适应。
6、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从劳动的性质来看,可分两种:一种是生产性的劳动,如到工厂、农村等参加生产劳动,在校园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家畜、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等。另一种是服务性劳动,如学校及社会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街头的各种宣传活动,帮助维护公共交通秩序,拥军优属工作,去老人院慰问以及各种捐赠活动和手拉手活动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一定要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因地制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不要流于形式,保证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就某一课题把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小组活动定期举行。各小组都必须订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工作方向、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纪律。小组的指导可由教师、辅导员具体负责指导,也可以到校外聘请有专长的人担任,小组成员以20人以内为宜。每个学生每学期可参加一至两个小组,不应以学生成绩为入组标准。小组活动时间不宜过频、过长。中小学的各学科都可以成立学科小组开展活动,各任课教师应当关心、支持和指导课外小组开展活动。
小组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按学科内容分类、形式灵活多样的学科小组;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有关劳动和技术的实际作业及手工艺劳动的劳动和技术小组;按照各个运动项目分门别类地进行分组活动的体育小组;全校性的艺术小组,如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小组、戏剧小组、美术创造小组等。
(三)个别活动
这是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才能、兴趣,组织学生个别进行活动的形式。一般与群众性活动特别是小组活动相结合。个别活动有以下的一些内容:独立阅读书籍,独立进行某项小型科学实验或工艺制作,采集、调查和搜集各种生物标本,进行文学创作,独奏乐器,练习唱歌、绘画、摄影、集邮,进行体育锻炼,进行手抄报活动,网页设计,个人博客等。个别活动不但丰富个人的课余时间,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种形式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某些群众性活动,常常会引起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作更深入的研究,这就为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提供了动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小组为其成员规定个别的、独立的工作,这又是个别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的成果,常常以展览会、晚会、运动会等形式展示,吸引众多的学生前来欣赏、参观,这样又和群众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三种活动互相配合,以组合成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实践活动。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教育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2、指导性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3、时代性原则: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安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和单位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按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精神解决处理。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具体而言,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实践场所,重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含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以社区和基地为实践阵地;高中阶段的实践活动应包括研究性学习、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以工厂、农村、军训基地等社会单位为依托。
例如某中学将社会实践活动分成以下几类:一是参与性实践。如“植物的生长”课题组开展活动时,让学生去农业园区参观,观察蔬菜的生长特点,动手参加种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艰辛。二是服务性实践。如“为孤老服务”小组在敬老院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了解了“尊老、关心、友爱”亲情的可贵。三是感悟性实践。如“中秋节”课题组,通过了解月饼的由来、中秋节的不同民风民俗,动手学做月饼,吟诵有关“中秋”的诗词来感悟中秋节的思乡思亲情绪。四是试验性实践。如“水资源”课题组的同学通过简易试验设计了一套可行的节水方案,并得以在学校推广,每年为学校节约了一笔可观的水费。
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受益颇多,有很多学生在活动总结中道出了心声。“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值得一辈子珍惜的东西,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我相信我们的人生越发精彩。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经不起挫折的花朵,不再是受父母宠溺的孩子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生活也变得更有挑战性,更精彩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多是书本知识,而这次实践活动大家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到了不少人生的真谛,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做人,这将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者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要继续开展。”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统筹考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保证。学校要主动争取区县政府、学校所在社区及家长所在单位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善于挖掘地区资源的潜力,逐步建立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需要的区县和校级实践基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与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职业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应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校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途径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完善中小生教学内容,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