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学
2549900000071

第71章 课外活动概述与特点(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即人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需要和兴趣,就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中,主要是学习活动,此外还有道德、劳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娱乐等方面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朝着正常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形成美好的人格提供了条件。如果从教育中人的活动机能上来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二是主体的自我表现和发展。提高教育的效能就是要使这两方面的机能相互协调和保持平衡。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获得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领域远远超过课堂上的学习,使学生在集体、社会、大自然、科技、体育、艺术诸种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激发求知欲,满足发展自我的要求,使学生身心愉快、积极奋发、充满自信、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因此,课外活动能够协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陶冶了情感激发了求知欲,消除了课堂教学所造成的学习疲劳,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调节。课外活动是学生的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实现“和谐的教育”的必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实现“和谐的教育”具有巨大的意义。他还打了一个比方,把教师执行教学大纲、搞好课堂教学比作“选种”,把学生的精神生活比作“土地”。优良的“种子”必须播种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之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学校,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两者关系失调,甚至出现畸形发展。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课堂上布置的家庭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部分以至全部课外的时间,而学生其他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自我创造活动完全被忽视了、被压抑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开展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从多方面来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感到精神充实,更加热爱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个性尽可能得到发展

学生在智力、体力、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形式、内容的局限,难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要求。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是根据不同秉赋、不同爱好的学生开展的,不但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还可以尽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才能,从而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课外活动具有自主、自愿等特点,因而使学生在原来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的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充分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充分发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发展其特长,并为未来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表明,在课外活动中培养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和特长,对选择职业会产生影响。据统计,上海少年宫五六十年代科技小组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成为我国科技战线的骨干力量,当初参加舰船模型小组的三名成员,毕业后都考取了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相互配合,能够更完善地培养和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强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今天,注意发挥课外活动的功能,使之与课堂教学产生良性互动,必然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一步领会和巩固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并尽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运用课堂知识的机会,获得课堂上所难以做到的实践训练,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也可作为进行课堂教学时掌握理论知识的准备。通过课外活动,特别有利于学生把课堂学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对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有利。正确认识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功能,才能真正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关于课外活动问题上,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课外活动是属于特长生的,普通学生不沾边;或认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另一种更为错误的看法是把课外活动等于素质教育。凡此种种,可以看到某些人还没能正确认识课外活动的功能,更没能正确理解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现代意义的课外活动已不是单纯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的概念,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内容、形式和组织原则等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为了更具体、明确地区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课外活动的功能,必须掌握课外活动的特点。

从活动的性质来看,具有自觉选择性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课堂教学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来实施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服从安排。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活动中教育自己,自觉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上看,具有灵活多样性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的,不经上级批准,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随意地增删和变动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的内容则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它是由组织者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和学生的愿望要求确定的。它可以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中和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课外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不仅有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且有激发丰富情绪体验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要适应内容的需要,有助于达到活动的目的。参加某一活动的人数可多可少;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活动者可动可静;活动场地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总之,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设备等具体条件,灵活确定。而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要按学校统一的课程表进行教学。

从活动的过程上看,具有综合实践性

课堂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既注意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注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它能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智力才能的机会。即使是学科性的活动也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更注意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活动的组织方法上看,具有独立自主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直接组织指导下进行,自始至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外活动一般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检查和总结,强调学生的独立活动和自我教育。如学生自己读书,汲取信息,找资料,做实验,搞活动,遇到困难问题,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分析。因此,课外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才能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活动的考核方式上看,具有娱乐兴趣性

学生参加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一般要遵循教学计划的统一规定,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的,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一般来说,课外活动不设考试一类的成绩考核,而以展览会、文娱演出、运动会、墙报、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出现,这不仅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心理负担,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三、课外活动的任务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个性,并指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一)巩固、扩大、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领域和视野,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实际中运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课外活动是德育的大好课堂,德育的很多任务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学校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活动中,组织和合理安排学生的文体活动,使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从而使学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精力充沛,朝气勃勃。

(四)发展学生在科学、技术、体育、文艺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班级教学较难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它的主要优点,就是可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指导学生职业定向

指导学生职业定向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学生面临着初中毕业和高

中毕业两次选择职业的课题。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某些职业,了解自己,做好从事某项职业的知识与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