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2550200000001

第1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一讲(1)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大行菩萨称普贤

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

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

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的如母众生,速速地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很欢喜有这么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那么这一次,方广寺能够举办四十九天的精进佛七,在将近圆满的时候,我们来学习《普贤行愿品》,有非常好的一个缘起。方广寺是南岳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时候粱天监二年也就是公元503年。那么到现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寺。开创这座古寺的是慧海尊者。当时,我们现在这个寺院大雄宝殿这个地方,不是平地,而是一个湖,大概有二三十亩的面积。我们看这个周围的山,都环抱着,好像莲花一样。

这个慧海法师就在山坡上面用功修行,为大众说法。有一段时期每一天都有五个穿白衣服的男子来听法。有一次听完法以后,其他人都走了,这五个男子就留下来说,很欢喜听到慧海尊者讲法,希望能够供养慧海尊者:“请问法师有什么需要?”慧海尊者就说:“这个地方山坡比较狭窄,希望能够有一块平地。”当天晚上就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周围山上的土和石头都冲下来,把这个水潭就填平了。然后慧海尊者在这个平地上建起了方广寺。那么这个是方广寺开创的一个缘起,五位龙王献地。

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佛陀,号称为如来所说的经中之海,最殊胜的《华严经》的一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功圆果满以后,在菩提场菩提迦耶,初成无上正等正觉,以万德庄严的报身,为大根机的众生称性宣说,佛自证圣智境界的殊胜的法宝。天台宗有一个比方说,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五时八教第一时是华严时。华严时呢,华严最初三七日,是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佛陀宣扬《大方广佛华严经》使因缘成熟的众生,当下直入佛之知见,入佛的境界,一时功圆果满,究竟成佛。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祖师也说:“为勇猛丈夫说成佛,在刹那间。”

事实上,《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经》都是讲佛果地的经典。《华严经》讲佛的境界。我们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读过《华严经》,对于成佛的好处不知道,对于成佛以后,佛的圣智境界我们不明了。《法华经》讲佛之知见,我们将凡夫的知见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般若》就讲佛的行持。所以我们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能够了解,体悟佛的境界。华严大教是如来的根本法轮,犹如百川归海,同样的呢,一切法门也都以入于华严法海作为归宿,佛教的百千陀罗尼,百千三味呢,也都以入于华严的海印三昧为究竟。所以说《华严经》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一切的经典都是《华严经》的眷属。

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普贤行愿品》,又是华严的精髓。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把华严判摄为教、理、行、证四分,那么《行愿品》属于证分,所以是华严广大的教海的一个总的归纳,是华严的枢纽,是华严的精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圆满成佛。

那我们依据天台的教法先说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五重玄义

释名来说,本经是人法喻具足立名。“大方广”是法,是指我们的真心的体、相、用。“佛”是人。“华严”是比喻,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众德庄严的境界。

显体来说,《行愿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那么体是性德;宗,就是修德。

第三明宗,也就是说修行的方法,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为修行方法,那么明宗是指自己修行得解脱的自行自利的方法。

我们自己成就以后,还要化他,那么利他,化他就是用。本品以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力用。

第五是本品以圆顿大教第一乳味为教相。

释名

先说释名,佛经的名一般来说,就可以概括为七种立题,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人立题、单法立题、单喻立题,人法立题、人喻立题、法喻立题,以及人法喻具足立题。

“大方广”是指我们真心佛性的体、相、用。

“大”是指真心的本体,这个“大”不是指大小相对的大,而是指什么?绝待圆融。它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缘而生起,它是离缘独立的,是不生不灭的,是清净无染的。这样称之为大。也就是指我们不生灭的真心。

所以南朝傅大士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这个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本体,先天地而有,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无形本寂寥”,你不可以指它具体是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又“能为万象主”,一切的森罗万象,一切的十法界依报正报庄严,都依真心本体而显现。

真心的相呢?是“方”,“方”就是周遍含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四圣六凡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真心的显现。

真心的用是“广”,能生万法。用之恰当,就可以返妄顺真而归真,就可以背尘合觉而显发本有的真心。用之不当呢?就迷真逐妄而成妄。

所以十方诸佛,他们圆满成佛,他们开悟,悟到什么?悟到“大方广”的真心。一切众生流转生死,他们迷昧,迷昧什么?迷昧,不了解,不能够,虽然这个真心,她是“大方广”的,但是呢,我们茫然、不觉、不知。所以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不生灭是“大”,本自具足是“方”,能生万法是“广”,所以千经万论都是说“大方广”,都是让我们显发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讲二种根本,一种是真本,一种是妄本。真本就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一种是妄本,就是我们这个以生灭心,以六尘缘影心来修行。所以修行最关键,第一就是见地要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见地,下手的时候,要知道用什么来修,要用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才能够迅速圆成佛道。否则呢,就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就要体悟,我们的真心“大方广”她与佛陀无二无别。我们用“大方广”的真心来修证,那就好像我们做饭呢,要用米来煮才能做成一样。如果我们用生灭的妄心去修呢?那求成不生不灭的佛果呢?就好像煮沙而欲成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在真心本体上熏修,把颠倒妄想转化,恢复本来面目。

“大方广”三个字非常重要,一切的千经万论都为了显发“大方广”的真心,都为了让我们开示悟入“大方广”。佛之知见,凡夫以生灭心来看待这个世界,佛陀让我们舍识用根。入佛之知见就是以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

如何去体悟呢?我们看《六祖坛经》上面,《行由品第一》,六祖大师度化惠明禅师,六祖大师在黄梅东山寺得到祖师的衣钵以后,按照五祖弘忍禅师的托付,“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所以携衣钵南来。那么当时很多的师兄弟,都不服气。因为惠能大师去东山寺,只去了八个月,他悟性很高,就得到祖师衣钵了。那么所以其他师兄弟都不服气,所以知道他得法南来以后呢,都来追赶。

有一位惠明禅师,出家以前是四品将军,他就跑得最快,一路追到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他就追上了惠能祖师。那么六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就到一边,坐在那个旁边打坐。

那惠明禅师过来的时候,就去石头上面拿衣钵,但是拿不动。

一般的解释就是说护法神守住。事实上,我们平实一点来说,就应该是惠明禅师自己还是有惭愧心,所以就向六祖求法。

那么惠能大师就问他说:“你是为法来,还是为衣来?”你是为了求法而来,还是为了抢回衣钵而来。

惠明禅师就回答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他请惠能禅师开示。惠能禅师就让他打坐,然后教他一个方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在我们一念不生的时候,恶的念头也没有,善的念头也没有,但是也不是无记状态,这样子一种灵明不昧的大光明境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的显露。

在这个灵明不昧的真心显露的时候呢,惠能大师进一步地来启发他说:“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正在这个时候,那个就是明上座,惠明禅师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惠明禅师言下大悟,这个说明惠明禅师根机很好。

所以事实上明心见性,不要高推圣境,不要认为那是个非常难的事情。我们要见性是很容易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中间灵明觉了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关键是我们要能够保任,要能够敢于担当,要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才能够真正地深信认可这一点,并且依此而修行。

有些人就会怀疑,说,既然那个就是我的真心本性,为什么我已经体悟了,我还没有开发出神通来呢?我没有显发神通呢?打一个比方,是因为你这个真心本性刚刚显露,他那种大神通、大智慧、大德能,还需要长养圣胎。那个只是圣胎,就是一个,好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没有什么能力,他不能够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又能够挑东西,又能够做大事。但是,你把他抚养大以后呢,他同样有这个大能力。

所以我们能够当下体悟这个真心,这个就已经是种下了真正的修行成佛的种子,这个就是体悟我们的真心。如果你不用真心去修,那你学佛十年、二十年,乃至于更长,就会越修越没有信心,越修越迷茫。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用生灭心在修。用生灭心在修,那一定是不停地在攀缘,有生有灭。我先缘这个花,知道它是红色的,好,缘清楚以后我就舍弃它。

我再看那个苹果,或者那个橙子它是黄色的,然后有生有灭。同样的,我们修行,如果不知道体悟本自具足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老是向外去求法。打坐,今天觉得很清净,然后很高兴;明天觉得,好像妄念很多,然后,又很难过。这个样子都是用那个生灭的妄心在修。没有真正地了解修行的方法,见地没有真正的树立起来。

所以大德开示说:“大鹏金翅鸟,一飞千万里,全凭脚下一点力”。这个大鹏金翅鸟,它能够一飞冲天,就因为它脚落在实地上面,借这个脚向地上一撑,这个借力呢,就飞起来了。如果脚不落在实地呢,它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那个山区里面的人,捉那个老鹰,他怎么捉呢?挖一条沟,很窄的一条沟,但是很深,然后把那个刚刚孵出来不久的小鸡,就放在那个沟里去。这个老鹰在天上盘旋,它眼睛很厉害,在很高的高空盘旋,它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地上有那个小鸡,它就来抓。马上一冲下来之后呢,因为这个沟很窄,所以它飞不下去,它冲不下去,就卡在那个沟里面。然后用爪子探下去抓那个小鸡,因为沟很深,所以抓不到小鸡。而这个脚,它这个爪子不能落地,这个翅膀就两边啪、啪、啪……但是飞不起来了。为什么?因为这个脚跟不点地,它没有办法借力,它就飞不起来。所以这个人走过来,就把这个老鹰就捉住了。

同样的,这个比喻什么?这个给我们什么启发?比喻就是说,我们修行人,如果不知道用这个“大方广”的真心来修,无论你怎么修,你都会好像这个老鹰一样,卡在六道轮回这个沟里面。你今天学这个法门,明天学那个法门,就好像那个翅膀在这个沟旁边啪、啪、啪……但是你就飞不起来,你无法冲出去,无法超出六道轮回,同样如此啊。

所以希望我们一定要能够猛然觉悟,要能够猛醒回头,不要用生灭的妄心去修。要用不生不灭的,“大方广”的真心去修。我们这个真心,她的体是“大”,是绝待圆融,是不需要依赖条件,而能够离缘独立的。这个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这个才是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好像一颗珍珠,它给淤泥包住了,珍珠的这个光明皎洁的这个相呢,显现不出来,但是珍珠的本体,是不会受影响的,是不会受破坏的。

同样的,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大方广”的真心呢,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在六道里面轮转,乃至于堕落到地狱中间去,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呢,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佛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性会增加什么,没有,本体依然如此,只是显发她了。

所以,一定要用这个真心去修。我们无始无明妄念,可以让这个真心的,这个清净光明的相显不出来。但是本体呢?是不会受破坏的,不会受染污的。所以我们见地要正,这是关键。要懂得用“大方广”的真心去修,用“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的真本去修。

真心佛性呢?它不属迷悟,入佛界而不增,历地狱而不减。但是因为无始无明的覆盖呢,我们妄执妄取,使我们的佛性,这个德能不能开显,所以假名为迷。只要能够真正的体悟真心不生不灭,然后历事炼心,除去对境生心的,妄取妄执的习气,就能够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这个时候,我们也假名为悟。其实迷和悟都是假名安立的,只要我们把无始无明打破,那么迷也不可得,悟也不可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大方广”的真心不属迷悟,即使为无明所包裹、所覆盖,本性的光明依然存在,不会增减一丝毫。

所以这是略说“大方广”,是说我们的真心的体、相、用。并且每一法都具足三法,不单单是体“大”,相、用也“大”;不单单是真心的相“方”,体、用也是“方”;不单单是真心的用“广”,体和相也是“广”。所以其实“大方广”就是指一真法界,就是指真心,就是指佛性,就是指如来藏。

“佛华严”,上面的“大方广”是直显性德;“佛华严”是巧显修德。“佛”和“华”,“华”其实是个通假字,就是花,鲜花的花,是因果的别相;“严”是因果的总相。菩萨在因地,修六度万行,这个是能庄严;如来果地彰显众德,这个是所庄严。

《华严经》以十表示圆满,所以每一个字,都可以用十重含义来解说。比方说“佛”,有法界义。法界义就是指法身佛,性德真常,十界依正,法法皆佛。我们成佛的时候,就真正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法法皆佛,为什么?在有情众生上,称为佛性;无情万物上,称为法性。佛性、法性,都是指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所以说都是佛,法身佛。第二是本性义。是指根本智,智光寂照,成报身佛。第三是涅槃,涅槃义。涅槃义是指化身佛,应化身佛,从体而起妙用,度化众生自在。化缘已毕呢,归于涅槃,归于寂灭,应化身佛。第四是随乐义。是意生身佛,有求必应。第五是成正觉义。是菩提身。第六是愿义。愿身。第七是三昧义。是福德身。第八是业报义。是庄严身。第九是住持义。是力持身。第十是心义。万法由心转回,威势仪容映夺,这个就是威势身。事实上佛就可以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由始觉悟本觉,成就究竟觉。那么“华”也有十重含义。第一是含实义。表于法界,含藏性德。第二是光净义。本智明显,无不照了。第三是微妙义。一一行门,皆同法界。第四是适悦义。第五是引果义。第六是庄严义。第七是无染义。行与定俱,处浊恒清。如莲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第八是巧成义。第九是芬馥义。第十是开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