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2550200000002

第2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一讲(2)

事实上,“华”是指因花。从人来说,是指大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法来说,是指普贤的十大行愿,文殊菩萨的十度,一一行愿皆具无量行愿,以此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严”是庄严,也通于人法,能庄严的人是菩萨,所庄严的人是佛。能庄严的法是六度万行,所庄严的法呢,是“大方广”。因为我们能够究竟证得真心本体的“大方广”,所以就能够成为福德智慧两足尊的圆满佛陀。

所以“佛华严”,是普贤行来庄严福德,文殊智来庄严智慧。所以也就是佛法中间的两个流派:普贤行表示广行派;文殊智是深观派。以此福慧二庄严,而圆满成佛。也就是以因花庄严果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是通名,贯摄常法;也可以说是径路;也有涌泉义,涌出无量法流;也有出生义,能出生诸佛;也有显示义,显示真心本体“大方广”;也有绳墨义,好像木匠要做木器活,首先弹一条墨线,同样的,我们修正自己不正的行为;也有贯穿义,摄持义,摄持一切法宝。

这是略释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译本

《华严经》流传到人间,因缘是非常奇特的。在如来(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有一位释迦世尊曾经授记过的龙树菩萨,出生在印度的南方,智慧非常广大。没有接触佛法之前,首先是学外道,学了隐身术。学成以后,就与几个同学隐身,出入王宫,肆意妄为,所以就让很多的宫女怀孕了。

国王很生气,就问这个婆罗门的国师是什么原因。

国师说,有可能是鬼神干扰;有可能是人学了隐身术来干扰。如果是鬼神干扰,念咒可以消除。如果是人干扰,可以在黄昏的时候,让那个武士拿刀,在官门进出的地方,空中去砍。然后这个以隐身术进来的人,接触到刀,就可以破掉他这个法术。

龙树菩萨,他的其他同学都给刀杀死了。唯有龙树菩萨,他比较机敏,就躲在国王的背后,逃过这一劫。

之后他自己很后悔,醒悟过来,来学习佛法。因为他智慧很广大,所以博览群经,无不穷尽。人间的经典都看完了,都学好了,就生起一个傲慢心来。

这时候,有一位大龙菩萨,善巧方便引导他到龙宫里面,去看龙宫里面的法藏,法宝,见到了《华严经》的广、中、略三种。广本的《华严经》,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每一品有尘刹微尘数偈,这个就很多了。中本也很多,乃至于略本都有十万偈。所以龙树菩萨以他的大智慧,就详细地看了一遍,就把这个略本的十万偈华严,背诵记住了,来到人间把她重新写出来。所以呢,就流传到人间来。

在中国,传到中国来有三种译本。东晋时候,有一位佛陀跋陀罗三藏法师,翻译了一种,但是只有三万六千偈,译为六十华严,六十卷。唐朝武则天时候,有于阗的国王,献《华严经》的梵本,也只有四万五千偈,武则天就请实叉难陀法师译为中文,就是八十华严。

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瑞相。先一天晚上,武则天就梦到了天降甘露,果然第二天,开始译的时候天降甘露。并且在这个译经的场所,那个庭院的平地上,突然就出现一个大的水塘。每一天早上,就由这个水塘里面走出两个童子,来侍候笔墨,到晚上那两个童子又进入到水塘里面去。天天如此,一直到八十华严翻译圆满。这个是龙王恭敬《华严经》这个大法的缘故,示现为两个童子来协助翻译。

第三种译本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印度乌荼国,也就是乌仗那国。莲花生大师就出生在乌仗那国。印度的乌仗那国的国王,为了祝贺唐德宗的生日,就亲自手抄了梵本的《华严经》的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其实完整的《普贤行愿品》就是有四十卷。然后派遣使者进献梵本给唐德宗,唐德宗就请求厨宾国沙门三藏法师,般若法师译为中文,就是四十华严。

事实上四十华严就是完整的《普贤行愿品》,我们现在的这个《普贤行愿品》,只是四十华严的最后的一卷。所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全文。

我们现在流通的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八十一卷,前面的八十卷是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后面的一卷,就是从四十华严里面抽出来的最后的一部分,也就是般若法师所翻译的《普贤行愿品》。

七处九会

我们略略地介绍一下这个《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华严宗有五祖,先后有五位祖师大家公认的。其中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在五台山的大显通寺住了几十年。澄观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现,他就判《华严经》为七处九会,也就是说在七个地方,分九次说出的。每一会有不同的会主为代表。

第一会有六品经文,总共有十一卷,普贤菩萨为会主,说法的地点在菩提场,介绍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所亲证的依报正报二报庄严,也就等于是序分。六品是《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讲二十重华藏世界。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在十三重,第六是《毗卢遮那品》。

清凉澄观国师定名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也就是说,首先说佛陀圆成佛果以后,他的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让众生听了以后生欢喜心,生起信心来,这是信分。

由第二会到第七会都是解分。所以可见信、解、行、证,解是非常难的,所以解呢,讲得最详细、最完整。你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没有带大家去禅堂打坐,也没有带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佛,就是天天讲法,为什么?让大家真正的心开意解,大开圆解。

第二会,也有六品经文,由文殊菩萨为会主,在普光明殿说出。事实上七处九会,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明殿所说。第二会的六品中,第一是《如来名号品》、第二是《四圣谛品》、第三是《光明觉品》,这个都是讲如来的正报。接下来就要起修,闻法起修也有三品,就是《菩萨问明品》、《净行品》和《贤首品》,这个三品是十信位。从十二卷到十五卷,总共四卷经文。

事实上十信位在圆教里面,严格来说,还是在凡夫的位次,我们能够真正的信解、体认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惠明尊者一样,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马上豁然大悟。这个其实不难,我们如果真正的理解了,真正的相信了,那么就是说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这个时候灵明觉了的显露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你真正体认了,依此而起修;真正深信了,就可以说你当下就是十信位的初信位,你就是信相菩萨。

那我们其中这个《净行品》,今年会在武汉灵泉寺讲解,是文殊菩萨开示如何善用其心,任何一法,我们能够善用其心,都可以转变为佛法。比方来说你炒菜,这个本来是世俗法,但是你可以让它马上就转为佛法,只要动一个念头就好,怎么动念头?我炒菜的时候,我心里面祝愿,所有的人,能够吃到我这个菜,乃至于闻到这个炒菜的香气,都愿他们吃下去以后身体健康、智慧增长、业障消除,尝到佛法的甘露美味。无论这个效果怎么样,但是你这个愿,功德就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净行品》是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善用其心,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瑜伽一百四十一种。

第三会是修十住法门。第二会修十信,第三会就修十住。住就是安住于佛法中,心与法相应。也有六品,有三卷经文,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在忉利天宫,最吉祥殿所说的。

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说如来初成佛道,《华严》最初三七日,三七二十一天呢,如来就以报身,来为大菩萨说法。那么他明明坐在那个菩提场没有动,怎么能够升到忉利天去呢?事实上,我们要知道,化身佛坐在菩提场没有动,但是报身佛他是充满于法界。法身、报身,他们都能够遍满法界,所以可以升忉利天宫,到最吉祥殿,为大菩萨说法。

所以我们有一个偈子:“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既能够“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同时又能够“而恒处此菩提座”,这是如来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要知道,一般说,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就是遍一切时处,光明遍照的意思。但是,毗卢遮那他在有些场合,他是指法身佛;他在有一些场合,也会指报身,报身佛。

第四会,共有四品,由第十九卷到二十二卷,四卷经文。是在夜摩天宫,由功德林菩萨说出。说法之前,功德林菩萨,先入菩萨善思维三昧,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而说的。那么内容是说十行的法门,《华严经》讲十行,《梵网经》就讲长养。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都是三贤位。

第五会,是说十回向的法门,共有三品经,是金刚幢菩萨在兜率天宫所说。金刚幢菩萨先入智光三昧定,然后说十回向法门。十住、十行是偏重于自利;十回向位是兼修利他。

第六会,只有一品经文,就是《十地品》,所说的是十地法门,三贤十地。十地呢,到初地就证入圣位了。是金刚藏菩萨入于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之后,在他化自在天宫所说的。

第七会,有十一品经文,是等觉妙觉位的境界,是毗卢遮那如来为会主,也是在普光明殿所说的。

那么由第一会到第七会,就属于信、解、行、证四分中的解分。

第八会,是《离世间品》,是普慧菩萨为会主,普慧菩萨入于佛华藏庄严三昧,也在普光明殿所说。那么在四分之中,属于行分。《离世间品》的内容,是普慧菩萨提出了200个问题,普贤菩萨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了十个答案。所以总共有两千个答案。事实上就是说,五十二位的修行。前面是介绍;到这里面呢,就是讲如何具体去行持、去修,所以称为信、解、行、证的行分。前面是一位一位地分开来讲,叫做行布;到《离世间品》,是总括的来说如何修行,叫圆融。所以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这个《离世间品》在《华严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菩萨的六度万行,都是由《离世间品》而开出来的。古人有一些时候也会把这一品经,单独印出来,单独印行,另外取个名字,叫做《度世经》,也有的取个名字叫做《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这个是行分。

第九会,就是《入法界品》,说法主是毗卢遮那如来,入于师子频申三昧定。这是成就以后,回头看看这个修行的径路,然后让众生能够依此而修证。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重阁讲堂,逝多林中所说的。属于证分。

主要的内容就是讲,前面已经信、解、行讲了很多,然后如何证呢?如何能够真正成佛呢?那么这个《入法界品》,主要就是讲,好像演戏一样给我们看。

有一个善财童子。在印度的福德城,有一个大长者,这个长者财富无量,也很有慈悲心,但是美中不足呢,就是没有儿子,到四十多岁,就生了一个男孩子。这个小孩子很有福德,一生下来以后,他父亲的生意就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善财。

善财童子长大以后,不好乐世间的欲乐,而希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探求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刚好就遇到文殊菩萨,到福德城来开示佛法,善财童子闻法以后,发菩提心,然后就请教文殊菩萨“如何能够迅速成佛”。

文殊菩萨就教他说:“你应该去参访善知识。”

所以善财童子,从一个凡夫地位发菩提心,经历百城烟水,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城,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后面参访弥勒菩萨,弥勒弹指、楼阁顿开,入弥勒楼阁,证入一真法界。

这个是代表什么?代表解圆满,大开圆解了。我们能够真正地体认真心不生不灭,然后依此而修行,这个也是开圆解。最后参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教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代表行门的圆满。那么福圆满、慧圆满,就圆满成佛。

这个是我们说《华严经》八十一卷,我们非常简略地给大家说一说,这个七处九会的内容。有一个偈颂,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就是:

菩提场出九逝多,

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

兜率他化五六过。

这把七处九会都概括起来了,第一会是菩提场,第九会是祇园逝多林;第三会是忉利天,第四会是夜摩天;那么普光明殿呢,说了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兜率天说第五会,他化自在天说第六会。所以这是七处九会演大华严。

所以我们非常欢喜,非常庆幸,能够闻到这个华严大法,并且大家能够生起信乐来,因为这个圆顿的大教,所谓的: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

《华严经》因为是如来的境界,如来果地的境界,所以加持力,感应力是不可思议的。

印度有一位世亲菩萨,他最初是学小乘,造了五百部论,来阐扬小乘的法理。但是他不信乐大乘。他的兄长无著菩萨,知道他不信乐大乘,并且有一些攻击的话,就很怜悯方便引导他,就示现病相,让这个弟弟(世亲菩萨)来探望他。来探望他的时候,就请世亲菩萨给他诵经,诵大乘的经典,并且就让他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来世亲菩萨是不信大乘的,所以他也不看,哪里知道,他很勉强地为他哥哥诵这个大乘的《华严经》,越诵越欢喜,真正地深信大乘,对以前的行为都后悔了,回小向大了。

这个时候,他很后悔以前所造的谤法的,诽谤大乘的罪,所以,就马上拿出出家人那个戒刀来,说:“我以前诽谤过大乘,那我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然后无著菩萨就说,“你割掉舌头也没有用,也不能够消除你以前诽谤大乘的罪。你应该怎么样做?应该是造论来宣扬大乘的妙理。”

所以世亲菩萨就造了一部论典,叫做《十地经论》,来阐扬《华严经》的密意。论典造圆满的时候,世亲菩萨的口中放出无量的光明来,遍照四方,大地六种震动。整个国家的国王和臣民都很惊奇,就循着这个光来到世亲菩萨的住处。

国王就请问他说,“尊者,是否您今天证果了,所以显现这个瑞相呢?”

世亲菩萨说,“不是的。并非我今天证果,而是我为了弘扬《大方广佛华严经》,造《十地经论》,今天圆满了。所以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才显现了这样子的瑞相。”

这是我们释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

释品名

底下就是这一品的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就是证入,有能、有所,所证入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能证入的是普贤行愿。“解脱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凡夫的生灭心,分别心是难思难议的,因为佛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用事。

《华严经》在宇宙观上讲二十重华藏世界。在行门方面呢,注重于历事炼心,主张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待人接物、穿衣吃饭,在一切言行举止中去修。所以这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的特色。那么就是演戏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和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演戏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间修行。

事实上,五十三位善知识,也可以代表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也是开示我们,大乘佛法人人可学,人人可修。并且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一切人都是善知识,一切人都是佛菩萨。我们都应该,自己发菩提心以后,有正知正见,都应该能够从他们那边得到启发,也就是文殊遇缘则有师。遇到任何缘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启发我本具的福德智慧。做得好的人,好人是我的榜样,是我修行的榜样,是我的法师;贪、瞋、痴、慢很严重的人,恶人,我引以为戒,是我的的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