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戎马生涯
2553200000056

第56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2)

危难险情真是一波接着一波。正在刘邓部队进行休整,准备于8月中旬出击的时候,他们收到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一个三个A级(最急的)极秘密的电报。

父亲告诉我们:“毛主席的电报很简单,就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只有我和刘伯伯看了这份电报,看完后立即就烧毁了。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我们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

说完后,父亲又重复了一句:“当时,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说这话时,一向不大形露感情的父亲,声音都略带梗塞了……

刘邓打过黄河,一是实现战略反攻,一是吸引和歼灭敌人,更重要的就是要减轻陕北、中央和毛主席的困难处境。

黄河涨水,没什么可怕;蒋介石要决堤放水,也吓不倒刘邓。本来,刘邓还考虑再打几个仗,再就地歼灭一些敌人。但是,中央困难,刘邓便义无返顾地、不顾任何困难地提前尽早出击了。

8月6日,刘邓下达预备命令,决心提前结束休整,立即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收到刘邓电报后,中央于8月9日、10日连续复电,指出刘邓的“决心完全正确”,并指示:“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

刘邓指示部队:勇往直前,决心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坚决勇敢地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战略任务。

1947年8月7日,刘邓命令部队从鲁西南的郓城地区挥师南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进军开始了。

在鲁西南地区,蒋介石亲自坐镇开封,调集了五个军事集团三十个旅的强大兵力。

为了实行突破,刘伯承巧设神机,以一部在黄河边佯动,造成北渡声势;一部向西破击平汉铁路,切断敌之交通;一部向西直出信阳,作出挺进桐柏山的姿态。

正当敌军迷惑不解、判断不清之时,我刘邓大军主力,分成左、中、右三路,突然甩开敌军,从敌人还未来得及造成的合围圈口一举突破,开始了向大别山的挺进。

鲁西南地区,与地处安徽的大别山,相距千里之遥。这一路上,有黄泛区、沙河、汝河和淮河等天然路障,还有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凭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8月11日,刘邓主力跨过陇海铁路,向南急进。

不日,部队到达了黄泛区。

在刘邓大军的面前,是一片宽达二十公里的曾被黄河之水淹没过的土地。

那里,遍地的积水污泥,浅处及膝,深则到腰。那里,没有道路,没有人烟,远远望去,只能看到残毁的房屋和几根树干。那里,连作战地图上标明的村庄乡镇,都已无法寻找。真是一片荒野,满目凄凉。

这就是被蒋介石曾经放水淹没的地区。

在8月的酷热中,部队开始跋涉了。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一步难似一步地在泥泞中艰难地徒涉。

车是不能开了,所有的重武器和辎重,都改用牛拉人推,推不动的,拆卸成块用人扛。一些榴弹炮和野战炮,还有牵引用的汽车,凡是拉不动的,扛不走的,上级命令,全部销毁炸掉。

这些重型武器,是部队用鲜血从敌人手中一件一件夺过来的,为部队视为珍宝,听着一阵阵炸药的轰鸣,许多指战员都掉下眼泪,痛心地哭了。但是他们深知,若非为了敌情严重,若非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前进,上级是决不会命令如此而为的。

8月17日,刘邓,手拄着棍子,脚踩齐膝深的污泥,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走一脚拔一脚地,和所有的指战员在黄泛区中共同跋涉。当日,野战军主力即行通过。在刘邓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下,整个野战军,以最快的速度,于8月18日全部徒涉过了黄泛区。

过了黄泛区,刘邓大军主力立即直奔沙河,冒着敌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架设浮桥,于18日胜利渡过沙河。

到了这时,蒋介石方才如梦初醒,察觉了刘邓大军南下的战略意图。这时,再要组织大规模的封锁拦截,已为时晚矣!

据说,美军顾问组的魏德迈将军在8月24日离华前,曾对蒋介石直言不讳地说:这一个月来,我在中国看到了什么呢?看到共军一枪不发而攻破了足抵“四十万大军”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他们二十八天连续战斗,消灭了“国军”九个半旅。说他们“西窜”,实际他们在南进;说他们“失踪”,实际他们在反攻!

魏德迈生气,蒋介石也生气。一气之下,蒋介石到庐山养病去了。

过了沙河后,刘邓部队抓紧这难得的瞬间休整了一天。

邓政委向全部队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部队进一步轻装,把一些笨重的武器车辆埋藏或炸掉。刘邓大军,要以更快的速度,向大别山直进。

过了沙河,前面又是汝河。

8月23日,第一、第二纵队渡过汝河,第三纵队进抵淮河。当野战军指挥部和六纵到达汝河边时,敌人已强占了渡河地点南岸渡口。这时,前方,敌军部队用强大的火力正在阻击;后方,尾追的敌三个整编师已距离不到三十公里;上方,敌人的飞机接连不断地实施狂轰滥炸。我过河部队一再受阻。

在这万分险恶的关头,刘邓肩并肩地来到汝河前线。

“刘邓首长来了!”全军上下一派振奋。

邓用一贯简练的语言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打过去!”

刘一改平时温儒的风格,提高嗓门坚定地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刘邓的到来,刘邓的决心,刘邓的命令,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使指战员们勇气倍增。

天刚微明,六纵开始实施强渡。战士们冒着敌人猛烈的阻击火力,踏着浮桥,杀出一条血路,冲过河去,突破了敌人的汝河防线。

过河之后,人们看到,刘邓首长,骑着战马,行进在疾进的队伍中间。他们二人走走停停,时而议论研究,时而观测地形,从从容容,镇定自如。

刘邓指挥着部队,刘邓与部队同在。

到达集合地彭店后,邓政委告诉部队:“我们到大别山还有一条天险——淮河。”

部队经两日多行军后,拿下了淮河北岸息县县城并占领了渡口数个。

淮河,是华东地区介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一条最大的河系,由西向东贯穿于河南南部与安徽全境,在这一带形成了一片纵横交汇,疏密错落的水网地带,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途中,形成了一道天然鸿沟。

刘邓部队中,大部分是北方人,都是“旱鸭子”,极不习惯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可这一路上,他们,却过了多少的河,走了多少的泥路水路呀。无怪乎有的人诙谐地调侃道:“江山如此多娇,无数英雄光摔跤!”

调侃也好,摔跤也好,反正这河,还是要过,而且非过不可!

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时分,河深水急。刘邓大军到来之时,正好上游刚刚下雨,河水上涨。敌人追兵先头已距我仅十五公里,如两天不能过河,我军将被迫背水作战。

无桥,无船,河面又宽,这七个旅十几万大军,怎么过去?

在指挥部里,刘邓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邓提议:“伯承先行指挥渡河,我和李达在后指挥部队阻击。”

刘果断地说:“政委说了就是决定,立即行动。”

刘伯承到了河边。

有的干部报告说:“淮河不能徒涉。”

真的不能徒涉吗?

刘伯承登上一只竹排,手持一支竹竿,提着马灯,全神贯注地探测水深。

不久,刘伯承捎回口信,水不太深,可以徒涉!

天快亮时,河水又开始退潮,真是天赐良机!

我军千军万马,立即开始过河。

先期过河的刘伯承,在南岸的山头上看着这壮观的渡河场面,微笑了。

事后,他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

到8月27日,刘邓野战军全部渡过淮河。说来事情也真巧,我军刚一过完河,河水突然骤涨了起来,上游又下来了洪峰。敌军的大路追兵到了河边,看着刚刚远去的刘邓大军,只好“望河兴叹”了。

这种经历,父亲牢记在心,有一次,他谈起过淮河的情景,对我们说:

“那一路真正的险关是过黄泛区,过淮河。过淮河,刘伯伯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好多故事都是神奇得很。”

这仅是凑巧吗?仅仅是个奇迹吗?实乃天助我也。

天之大道,理应助刘邓之师一臂之力。

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

但是,看样子,有时候,老天爷,也会有情的。

过了淮河,这最后一道天险,刘邓野战军,进入了大别山地,胜利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和共产党逐鹿中原,这第一步,共产党抢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