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问鼎中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二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们,就是这样奋勇执著、锲而不舍地相互争雄、相继替取的。
逐鹿者也,乃是一个比喻。
这鹿,并非真说的是鹿,而是以鹿喻天下,喻政权,喻帝王之位。
逐鹿,也不是说的狩猎驱鹿,而是毫不含糊地直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公元前二百多年,中国第一号皇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帝国行将灭亡时,天下各路豪杰纷起争而代之。史书谓此曰:“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此其意也。
而这群雄奋起,究竟鹿死谁手,则可资取决的因素就太多了。
就中国版图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从古到今,得中原者便可得天下。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是古来就有的道理。
因此,欲问鼎江山,必要逐鹿中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1947年,刘邓南进一千里,一下子把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的中原地区,由此,共产党和国民党逐鹿中原之战揭开了帷幕。
刘邓到了中原,但未必能立足于中原。
刘邓率军到达了大别山,也并不等于说就能够立足于大别山。
要知道,仅在红军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就曾先后三次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又先后三次撤出过那一地区。
大别山,那连绵巍峨的高山峻岭,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野莽,可以成为据守生存的良好天然要塞,也可以成为吞噬军事劲旅的虎口险地。
对于这一场中原逐鹿之战的艰巨和重要性,刘邓心里是雪亮雪亮的。
邓小平一到大别山,便于8月27日以中共中原局的名义发出指示:
一.要求全体人员全心全意地、义无返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兄弟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苦斗争的过程,必须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才能站稳脚跟。因此,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具体任务。
三.应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
四.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
五.军事上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仗,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在半年内要歼灭敌人十个旅以上的兵力。
六.充分发动群众及游击战争。军队严格执行纪律,严整军风军纪。
父亲作指示,从来如此明确坚定。父亲撰写文稿,从来用语果断简明。
刘邓大军从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指示、训令,特别是向中央的报告和电报,都是邓亲自提笔撰写的。他没有秘书。在那军情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时间,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军队的生命。一切亲力亲为,无陈规,无繁文,这是邓的作风。
许多刘邓野战军的老将军们,在谈及这一点时,都对我发出过很深的感慨……
刘邓一俟进入大别山地区,立即分遣各部队迅速向预定地点实施展开,三纵在皖西,二纵和一纵比肩在豫东南相继展开,六纵更是攻克了河南至鄂东一线十数个县城,南进至武汉以东百余公里处。
我军九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北麓地带,就地铺开摊子,扎下了御敌阵势。
蒋介石也不含糊,他以二十三个旅的兵力紧跟刘邓过了淮河,尾追而来。
蒋介石派来的大将有夏威、张轸、程潜,由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出击,欲与刘邓主力交战,趁我立足未稳,或逐我离开,或消灭刘邓于大别山区。
根据中央的指示,刘邓对敌作战,避开白崇禧的桂军主力,先打较弱的滇军。
9月上旬,在大别山北麓河南商城以北,刘邓大军以第一、第二、第六纵一部,与敌军打了在大别山的第一仗。
这一仗,虽然调动了敌其他部队的回援,但由于我军从北方来的部队不熟悉南方的山地水田作战,所以未能达到有效歼敌的目的。
9月19日,刘邓集中上次参战部队在商城以西歼敌一个团,并继续引敌来援。
这是进入大别山后的第二仗。
9月25日,刘邓在商城西北的光山附近打了第三仗,击退敌援兵进攻。
这三次作战,将敌军全部机动兵力调动至大别山北麓,保证了我第三、第六纵队在鄂东、皖西地区的展开。
至9月底,经过紧张战事,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解放了县城二十三座,歼敌六千余人,在十七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刘邓已经打开了局面,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
但是,要知道,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绝对不足以使刘邓大军立足于大别山的。
在刘邓面前,困难,那些超乎想象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
其一,这一地区虽曾为红军根据地,但红军走后,国民党对当地群众进行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我军到后,反动势力威胁群众,断我军粮,绝我生存之路,使我部队吃不上饭,找不到向导,常陷于饥饿、疲劳、迷途之中。
其二,大别山与太行山不同,这里山高路窄,地形复杂。我军由北方到南方,由平原到山地,饮食不习惯,言语不相通,地形不熟悉,穿不惯草鞋,加之常常夜间行军,使部队极不适应。
其三,我军面临二十三个旅的敌人重兵,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
父亲后来对我们说:“我们逐鹿中原,四面都是敌人!”
他不胜感慨地说:“中国的南北界限,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淮河以南叫南方。一过淮河,种水稻,走山地,都是南方的习惯。原来我们估计不足,只知道北方人到南方有个不习惯的问题,没想到像我们这些原来的南方人,在北方呆久了,到南方也不那么习惯了。担子落到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中最困难的是这个担子。”
他说:“大别山的斗争,胜败不是决定在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能不能够站得住脚。这就要求,对兵力的集结和分散要掌握得好。关键是不打硬仗,避开敌人主力。”
父亲笑了笑,又说:“当时部队要打仗的呼声很高,有急躁情绪。我召集了一个会议,十几个人参加,有的纵队司令骑马走一百多里来开会。我说服干部,不打硬仗。他们回去后,情绪稳定了。三个月后,形势变了。”
父亲说的这个会议,就是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的纵队领导干部会议。
会议指出,要增强斗志,反对右倾情绪,严肃纠正违法乱纪现象。
这次会议对于进大别山一个月的总结和对于今后工作的布置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要站稳脚跟,就要发动群众;而要发动群众,则必须严肃纪律。
对于群众纪律,父亲是严厉有加,从不苟且的。
他说:“军队纪律坏,就是政治危机的开始。”
刚一进大别山,刘邓就严令: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一次,邓政委发现,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便立即叫查。结果查明,此人是一警卫副连长,立过战功。邓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必须严肃纪律。
枪毙了一个违纪的副连长,赢得了一大批当地商贩和群众的欢迎。这一消息,迅速地传遍了大别山区,人们奔走相告:红军真的回来了!
刘伯承曾经说过:慈不掌兵。
战争中,慈不能掌兵;执行纪律中,慈亦不能掌兵。
在严于掌兵的同时,父亲极其重视部队的思想工作,他亲自到部队,向基层干部讲话。
那是10月初的一天,在一个小山坡的草坪上,邓政委身着退了色的灰布军装,腰扎皮带,向二纵的连以上干部讲话。
他说:“现在有的同志不敢对部队讲困难,你不讲,困难也还是客观存在着。我们不要怕讲困难,相反,应该勇敢地正视困难,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困难,这样,才能对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战胜困难。”
他说:“我们远离后方,在敌占区还能没有困难?我们整天背着几十万敌军在这里转,弹药、粮食、被服得不到补充,战士们不服水土,很多人生病闹疟疾,伤病员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群众基础、物资供给都远不如解放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困难是事实,但有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干革命就难免要同困难打交道,就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力。”
他说:“毛主席说:你们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插入了敌人的心脏,打中了敌人的要害。我们把敌人大量吸引过来,压力大了;我们远离后方,困难多了。但是,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其他战场上就轻松了,就可以打胜仗了。”
他比喻道:“我们进军大别山,就像打篮球一样,蒋介石看我们到大别山来投篮了,要得分了,他就把前锋后卫都调来跟着我们。这样,他顾了南就顾不了北。他不让我们在南面投篮,不惜用几十万大军缠着我们,可他北面的篮板就空出来了,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北面就可以投篮得分了。我们在大别山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开始‘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我们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而各大战场的胜利,反过来也可以支援我们,减轻我们的压力。”
他继续说:“要讲困难,我们有,蒋介石也有。我们的困难是局部的、暂时的,是前进中、胜利中的困难。而敌人呢,他们面临的是解放区、蒋管区人民的重重包围,他们的困难是全局性的,是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不可克服的困难。眼下,我们虽然困难一点,我们身上还要掉几斤肉,我们还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是很光荣的。”
刘邓的信念,坚定了全体部队的信心,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士气。
10月的大别山,秋犹未过,但早晚已是寒气袭人。刘邓大军远离后方,供应不及,因此,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眼看严冬将至,冬衣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
没有后方,没有供给,怎么办?刘邓命令全军,自己动手缝制冬装。
自己制冬装,首先要找布。采购来的布匹,五颜六色,不成系统,于是,土法土制,部队就用锅灰、草木灰,把白布染成灰色,作面子。那些色彩鲜艳的花布就作里子。
有了布,又要找棉花。买来的棉花,多数是籽棉,还带着棉籽,于是只好自己加工。战士们没有弹棉花机,于是又是土法上马,用树条抽打,用手来撕来剥。
有布有棉花了,衣服还得人来做呀!这可难坏了刘邓大军的指战员们。
自古以来,男儿从来是拿锄拿笔拿枪,可偏偏就是不会拿针!还有裁剪,就更别说了。天一天比一天冷了,棉衣不做也得做了,这些拿惯了大枪的粗手,拈起了那细得难拿的缝衣针。不会裁剪,就找老乡家的妇女帮忙。我们的刘伯承司令员,拿着针,戴着眼镜,一边做,一边给他人示范。一边示范,还一边耐心地说:“缝衣也有窍门,荷包用勾针,路线要匀要密,扣门要采用倒线,裁领口可以用一只军用瓷碗扣起来比着裁!”
战士做棉衣,刘邓也亲自做棉衣。
刘说:“我们再困难也要穿上军装,决不以烂为荣!”
邓说:“我们这个军队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冬装做好了,部队上下人人一身新做就的棉衣。
这军棉衣,乍看上去还算整齐,但细看一下,可就显得太粗糙了。缝线的针脚有长有短,衣服裁得有大有小。衣服歪歪扭扭的,里面絮的棉花疙疙瘩瘩的。然而,尽管这些棉衣观瞻并不甚雅,但它们毕竟是由战士们的手自己做出来的,穿在身上,格外暖和。
况且,刘邓,穿的也是这样的冬装呀!
10月初,当刘邓大军刚刚适应了大别山区的情况,蒋介石便集结大别山北麓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光山、新县我军进行合围。
在刘邓的指挥下,我军机动灵活地运动歼敌,至10月27日,共歼敌军一万二千余人,缴获大炮、机枪等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进入大别山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到了11月,刘邓大军在两个月中,共歼敌三万余人,解放县城二十四座,建立了三十三个县政权。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由此完成了战略展开。
在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同时,陈赓、谢富治集团向河南西部挺进,三个月长驱机动,歼敌五万余人,解放了十余个县城,在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调动了敌军八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以西有力地配合了刘邓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