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13

第13章 传世故事(9)

于是,张既麾军向显美挺进。治元多等闻魏军复追至显美城下,大恐。此时正值冬季,寒风呼号,胡骑数千出城想乘夜深风急放火烧营,张既预先选三千精锐在城外设好埋伏,而以参军成公英的千余骑为诱兵,且战且退,胡骑争相追赶,不断进入了张既设好的伏击圈。张即一声令下,魏军四面出击,胡兵见中了埋伏,心胆俱裂,四散而逃,张既因而大败胡兵,并趁机攻取显美,胡人被斩、投降者数以万计,魏军一举平定了河西。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魏国之富起于枣祗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大起义。东汉朝庭,几乎动员起统治阶级的全部力量,把黄巾大起义镇压下去。但这些镇压活动,却带来了豪强并起的混乱局面,东汉朝庭控制不了混乱的局势,结果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在战乱之中,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老百姓背井离乡,土地荒芜。与此同时,各支军阀也都面临着粮饷缺乏的困难问题。

在混乱之中,原来的顿丘(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令曹操也以讨董卓为名,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起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被军阀们撵得无处存身的汉献帝刘协迎到许昌,曹操也因此被“天子”拜为大将军,成了政治上军事上都比较强大的一支军阀力量。

但是,他也面临着粮饷不足的严重问题,那时,一斛米卖到五十多万钱,有的地方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中原大地,到处是一片荒凉。各路军阀,谁也没有,也没法有长远的打算。没有粮食吃了,就到老百姓中间去抢。又因为他们都是流寇式的行动,粮食抢得多了,又无法保管,有时只能丢弃。有很多支军队并不是被自己的敌人打垮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粮食问题,而自行垮台的。

就在大家都在粮食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的时候,曹操原来的陈留太守,现任羽林监的枣祗(zhī)给他提出一个建议:实行屯田,自己生产粮食。屯田就是征集一些百姓,到地多人少的地区开荒种地,发给他们土地、耕牛、种子、农具等等,让他们集中耕种。打下的粮食,一部分留给他们自己,大部分交给国家,充作军粮。

枣祗是颍川郡(在今河南省登封、宝丰、尉氏、郾城一带)的人。原来他姓棘,他的先人在躲避战乱的时候,为了家人安全,把“棘”字的两个部分挪了个位置,就成姓枣了(繁体的“枣”字是两个朿字落在一起)。枣祗当初与曹操一同起兵。后来袁绍想拉他到自己的麾下,但枣祗表示忠于曹操。曹操让他当了东阿令。当吕布强大起来的时候,兖州大部分的地方势力,都背叛了曹操,但枣祗所在的东阿却没有动摇。枣祗还在东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了大量粮食,解决了曹操军队的部分急需。所以,曹操对枣祗非常器重。

曹操听了枣祗的建议,非常高兴。因为那时候荒芜的土地有的是,而逃亡的农民也很多。他们并不是没有土地可种,而是一没有可以种地的和平环境,二没有种地必须的耕牛农具种子等物资。如果国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军队保护,他们是很愿意参加屯田的。

“这真是个安定国家的建议!”曹操激动地说。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曹操募集大批农民,在许昌以南地区大量屯田。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可惜他死得早,未能看着实现自己的宏愿。曹操又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就是负责发展农业生产的将军,全面负责屯田事务。

任峻是河南中牟(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西)人。汉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后,他说服中牟令起兵,参加了曹操的队伍。曹操对他非常欢迎和信任,任命他为骑都尉,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曹操让自己最信任的人负责屯田,可见他对这一事业的重视了。

不到几年的时间,屯田军就收获了上百万斛的粮食。曹操控制地区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并且,这些粮食不是集中在许都,而是储藏在各州各郡。这就大大减少了运粮之劳,打起仗来,粮食的供应方便多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为这次战斗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并让任峻负责管理和供应这些粮食。兵力大大超过了曹军的袁军,千方百计地要断绝曹军的粮道。而曹军以复阵保卫粮食,使袁军靠近不得。相反,曹军却用计烧了袁军运粮车。结果,曹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不能不说是屯田政策的一个直接结果。

人们都说,曹操军国之富足,起于枣祗,成于任峻。枣祗死后多年,曹操还提升他的几个孩子为官。

(《三国志·魏·武帝纪》等)

邓艾屯田

曹操死后,曹丕称魏帝,并追赠曹操为魏武帝。不久,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于是,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正式开始了。但曹丕死后,魏的大权也旁落在大将军、宣王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也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嘉平四年(公元249年),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司马懿下令从河北迁徙五千农民到土地荒芜地区垦田种地,以保证军队粮饷。后来又下令凿成国渠、筑临晋陂,引洛河等河水灌田三千余顷,国库军需都得到了充实。

在这之前,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保证军需,司马懿派邓艾到从陈项(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地区)到寿春(在今徽省寿县一带)这一地区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邓艾是义阳棘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南)的人,自幼丧父。十二岁为人放牛,并担任了一个负责为稻田除草这类事的小吏。后来又担任了襄城典农,也是个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吏。有一次司马懿来考察官吏的时候,同他谈一次话,觉得他虽然口吃,却是一个难得人才,便提升他为掾,不久又被提为尚书郎。

到任后,经过一番调查,邓艾了解到,这一带土质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水利设施太落后,地利不能充分地发挥。如果开河修渠,引水灌溉,一定能大大增产,又可以增加军粮储备。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名为《济河论》的论文。

他在文章中指出,当年武帝曹操为了镇压黄巾,平定割据一方的军阀,在许下屯田,在许昌贮存了大量粮谷,结果有效地控制了四方。现在四方中的东西北三个方面基本上已经平定,主要的敌人东吴临近淮南。每次与东吴战斗,都要从内地运兵运粮草,要花巨额军费才能完成,成为统一天下大业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江淮地区的土地,都是上等田和中等田,土质也不错。如果开发出来,就可以省下许昌的稻田。办法是开凿河渠,引水东下,开垦这里的土地,在淮北屯两万人,淮南屯三万人。把这些人分作十二分,让其中的一分,即四千人,一面当兵一面种田,另外十一分则继续担任守备任务。这样,这里的土地就可以得到水利灌溉,收成可以比许昌一带的旱田高三倍。除去屯田士兵自己的用项,每年还可以净剩五百多万斛稻谷。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淮北一带,就可以有三千万斛的粮谷储备充作军需,这是十万大军五年的给养。以这些粮食为后盾,战胜吴国是不成问题的。

司马懿觉得邓艾的建议很好,给予批准。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邓艾领导开凿和扩大河渠,完善这里的水利设施。北部从淮水附近的钟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附近)开始。纵跨四百多里的地区内,每五里设一个营,每营六十人,一边守备,一边种地,一边修水利。他在准阳附近开凿了两条百多尺宽的水渠,引黄河水人淮河颍河。还大力整治这里的陂塘。在颍水的南北共开挖河渠三百多里长,灌溉水田两万多顷。整个淮南淮北到处流水清沏,沟通了整个地区。从寿春到京师许昌,随处可见农官和种田的兵士,随处可以听见鸡鸣狗吠。丰饶的稻田一片连着一片。这一片呈现出富庶繁荣的景象。

以后,大军出征,乘船就可以直达淮河长江,非常之方便快捷。而粮饷的储备也很充足。为以后晋国统一全中国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这一地区,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水害,人们公认这是邓艾的功绩。

邓艾还是个军事家,在对吴蜀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并与钟会分别率军攻蜀,灭亡了蜀国。他曾被封为邓侯,灭蜀后又被拜为太尉。即使如此,他也不忘发展生产。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蜀后,邓艾觉得军士都很疲惫,短时内不宜再战,便抽出陇右兵二万人和蜀兵二万人,在蜀煮盐冶铁,补充军需。他还督造了不少舰船,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可惜,钟会等人却诬告邓艾欲反,这个为魏晋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于景元五年(公元264年)被无辜杀害了。直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正式称帝建立晋国以后,才在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宣布为邓艾平反。

(《三国志·邓艾传》《晋书·食货志》等)

刘馥兴水利修屯田

在汉末建安时代和紧接着的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所以枣祗、任峻之辈的屯田建议才能被采纳并被付诸实施。也许这就是曹操能在群雄逐鹿之中独占鳌头的原因之一。曹操在各地都任命一批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吏,所以,在枣祗、任峻之后,还有不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为曹氏的统一战争服务,并卓有成效的人士。刘馥就是其中之一。

刘馥是沛国相(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南)人。汉末乱后,到扬州躲避战乱。曹操起兵以后,他说服了袁绍的几名将领投奔了曹操,因而受到曹操的器重,被曹操任为司徒掾。后来,孙策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杀了曹操的扬州刺史严象,江淮一带又出现了小股军阀势力,各郡县被破坏得很厉害,搞得曹操的东南方不稳,他在那里的统治受到了威胁。而在北方,还有强大的袁绍军,使得曹操不可能分出较多的军力去解决东南的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刘馥。他说:“只有刘馥可以担当东南的大任。”曹操便任他为扬州刺史。

刘馥没向曹操要一兵一卒,单枪匹马来到了只剩一座空城的合肥。他首先建立起州、县等地方政权,对那些小股的土军阀实行安抚的政策,使他们不再给曹操政权捣乱,还经常向曹军有所贡献,使得这一地区得到安定,百姓对刘馥对扬州的管理也感到满意,有些逃亡在外的人纷纷跋山涉水回到这里,几年的时间就有上万流民归来。

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了一定的人口,刘馥便招募一些知识分子,兴办学校。

更主要的,是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一方面在江淮一带大兴屯田,一方面大修水利工程。他修复了在战乱中被破坏失去作用的芍陂(bēi卑,池塘湖泊之意)、茹陂、七门吴塘等被破坏的堤坝的被堵塞的水道,引水灌溉稻田。这里的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官家和百姓都有了一定的存粮。

他还注意加强合肥的防务:加高城墙,储备木材和石料,还编了上万条草苫子,贮存了上千斛的鱼油。

建安十三年,刘馥去世了。不久,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但因为刘馥早已把这里的守备安排得很好,使孙权军没有能得逞。因为,当天下雨城墙有坍塌危险的时候,草苫子发挥了作用;当孙权军利用夜色修筑工事时,他们点起了鱼油灯,照得城下大亮,使孙权军无法利用夜色……经过百余日的苦战,合肥城安如泰山。

刘馥去世很长时间,他修的水利工程丕在发挥作用,江淮人民还在怀念他,认为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使他们长期受益。

(《三国志·刘馥传》《晋书·食货志》)

徐邈治边

徐貌早年曾同魏武帝征战,当过陇西太守,南安太守,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职,还被赐爵为关内侯。

曹操的孙子曹睿继位后,觉得凉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天甘肃、宁夏及青海、陕西和内蒙占的部分地区)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而这一地区的南方却紧连着蜀国,军事地位又相当重要,便派徐邈任凉州刺史、使持节(在这里是官名)、领护羌校尉。

当徐邈到任的时候,正是魏明帝太和二年,蜀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7年)。当年,蜀相诸葛亮一出祈山,魏方包括南安、天水、安定和陇右三郡叛魏归蜀。但因蜀将马谡失街亭重地,诸葛亮不得不退兵,陇右三郡重归魏国版图。而诸葛亮曾一度占领的地区和陇右三郡,都在凉州境内。所以,徐邈到任后所面临的困难局面,是不言而喻的。

徐邈第一步是稳定局势。他派参军和金城太守进击南安残余叛军并歼灭之。同讨,与西方羌、胡等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对于他们的人,小矛盾听之任之,如果有犯大罪的,就通知他们的酋长自己处理,这样,就减少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接着,徐邈便开始发展农业生产。这里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干旱少雨,经常缺粮。但这里的武威、酒泉等地有不少盐池。徐邈首先整修了盐池,煮出了盐,拿去同百姓换粮食,先部分地解决了军队缺粮的问题。

后来,他又修河渠,扩大水浇地,然后征集无地的贫民屯田耕种,或者把土地租给农民。没几年功夫,不但军队和官府的粮饷用度解决了,仓库都装满了,而且连这里的百姓也家家丰足。他又用余粮换取铜铁等金属和布匹、马匹等等,以供应内地的需要。

他还收取民间私藏的武器,集中在府库中。然后兴办学校,提高这里百姓的文化素质。并且禁止厚葬和铺张的祭祀活动,惩恶扬善,使这里的风气大大改观。百姓信任官府,因此使这里的环境更加安定,也更加富足。

物质丰富了,西域的商人也都来交易,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也都来进贡。

在徐邈的治理下,凉州从一个战乱频仍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安定富庶的地区。并且成了魏国一块稳固的前沿阵地。蜀相诸葛亮以他的智谋和充分地准备,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不能不说与徐邈对凉州的建设有一定的关系。

徐邈让凉州变富了。可他自己却很清廉,家无余财。皇帝赏给他的东西他都散给了自己的部下,不往自己的家里拿。

在他78岁死后,明帝赏赐给他的家人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并布告天下。

(《三国志·明帝纪》等)

韩暨冶铁

韩暨是三国时代魏国南阳堵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人。他年轻的时候就颇有点传奇色彩。

同县有个恶霸叫陈茂,多次诬告韩暨的父亲和哥哥,直到他们被杀害。韩暨在表面上不以为然,并且还出去经商,好像是要远离这场纷争。而事实上,他经商的目的,却是为了积攒一笔钱,以便给父兄报仇。有了钱,他就在暗中结交了一些不怕死的朋友。有一天,他终于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助下,捉住了这个陈茂,用他的头祭告了父亲和哥哥的亡灵。这件事震动了乡里,他也因此出了名。

韩暨年轻时不爱当官。那时想要当官,首先要由乡里推举,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被举为孝廉茂才什么的。可是乡里推举他为孝廉,他却不肯去。他隐姓埋名,到鲁阳(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山中躲藏起来。

那时天下大乱,袁术想请他去做官,他就逃到山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躲避起来;刘表又来请他,他又逃到孱陵(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南)躲起来。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那里的人就想推荐他去作官,这使他感到很遗憾,也使他无可奈何。曹操攻占荆州以后,让他作丞相士曹。那时的丞相就是曹操,所以,他实际上就是曹操的助手。后来有过几次变动,作过乐陵太守和监冶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