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12

第12章 传世故事(8)

蜀汉军队在夷陵城下驻扎了七八个月,突然遭到东吴军队的猛攻,马上乱了阵角,加之营寨起火,斗志皆失,纷纷逃窜。陆逊的虎威将军朱然首破刘备前锋,继而截断了刘备的后道;绥南将军潘璋也击败蜀军一部,斩其护军冯习;偏将军韩当等击败了屯于涿乡的蜀军一部;陆逊则率绥南将军诸葛瑾、建忠郎将骆统、兴业都尉周胤所部进攻屯于猇亭的刘备的主力,激战良久,蜀将张南战死,武陵蛮王沙摩柯阵亡,蜀将杜路、杜宁等投降,刘备引残兵败将逃到马鞍山上,陆逊率军穷追不舍,在此与蜀军激战一昼夜,蜀军死伤万余。刘备势穷,只好乘夜率轻骑突围西走,至石门山,令此处驿站的驿人将行囊军需点燃塞路以阻挡陆逊的迎兵。刘备则抛弃长江中的水军,收容散卒败将逃到巫县之南,不料吴将孙桓竟率奇兵百余人连夜西进,超过刘备,预先在这里埋伏,于狭路处以土填道,截断刘备的归路。在紧急时刻,赵云率兵自江州来迎刘备,孙桓见寡不敌众,才匆匆撤走,刘备遂至白帝城。

在白帝城,刘备得知,蜀汉侍中马良、将军傅彤、从事祭酒程畿皆战死,镇北将军黄权降了曹魏,蜀汉军队的船只、器械、粮草辎重尽为陆逊所获。长江上,蜀汉军人的尸体漂浮,遮江而下,惨不忍睹!刘备得知这些消息,愁绪伤怀,竟一病不起,于第二年三月病逝。

刘备在猇亭被陆逊击败后,甚感耻辱,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及败退时又遭孙桓的奇兵截击,叹道:“吾昔初至吴城,桓当小儿(孙桓还是个孩子),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陆逊以一介书生而建奇功,被孙权拜为辅国将军,孙桓被拜为建武将军,封丹徒侯。

夷陵之战以东吴大胜、蜀汉大败而告结束。蜀汉在三国之中本来就最小最弱,刘备刚登基便遭此大败,国力大亏。尽管诸葛亮励精图治,并六出蜀地北伐曹魏,企图拒敌于秦陇之外,然终于难免被魏所灭之厄运。

孙权虽击败刘备,伤亡也很大。此战后,魏强而蜀、吴弱的形势更加明显。陆逊之破刘备,先诱之深入,至夷陵后,使刘备屯兵坚城之下,欲战不能,欲退不得,旷日持久,日渐懈怠。陆逊则养精蓄锐,密切观察蜀军动向,及时抓住战机实施火攻,因敌制胜。

(《三国志·吴书·吴逊传》等)

邓艾奇袭蜀中

魏景元四年,魏相国司马昭阴谋代魏,欲灭蜀以建功树威,乃与朝臣商议伐蜀事宜。而朝臣多认为不可。惟独司隶校尉钟会同意伐蜀。司马昭遂指出了讨伐蜀汉的理由和作战方略,即姜维大军正屯于沓中,蜀中宅虚,而蜀主刘禅昏庸无能,政事日非,正是对蜀用兵之时。倘若派出一支军队在沓中牵制住姜维,而另遣大军径向骆谷袭取汉中,则剑阁、关头蜀军势必人心惶惶,难以固守。刘禅昏愦,边城失守,成都必然大震,其亡国指日可待!

司马昭的分析非常精辟,也为负责攻蜀的大将定下了一条主要战略,即牵制住姜维的大军,以奇兵袭取蜀汉的险关要隘,直接夺取蜀汉的都城成都。

积极赞成伐蜀的钟会又向司马昭献策:令青、徐、兖、豫、荆诸州造船,作出要大举伐吴之势,声东击西,以期偷袭成功。司马昭大喜,依其策而行,并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使之筹备攻蜀事宜。

司马昭又下令,由征西将军邓艾所部进攻沓中,以牵制住姜维的大军,使姜维在钟会袭击汉中之时不得引军救援蜀汉守军。为保万全,司马昭又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至武街与阴平一带,协助邓艾阻挡住姜维东进。

于是,钟会统率十二万大军,一路出斜谷道,一路出子午道,一路出骆谷,三路并进。

蜀汉大将军姜维曾劝刘禅除掉弄权擅政的宦官黄皓,刘禅却令黄皓向姜维认错以调解其矛盾,姜维害怕黄皓报复,只得引军出走,屯兵沓中,一是为了避祸,一是为了监视魏军南侵。他得知钟会将要伐蜀的消息后,急忙遣人至成都上表,请求刘禅派兵把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可惜姜维的表章并没有引起刘禅的注重。

是年九月,与钟会进兵攻汉中同时,邓艾、诸葛绪和天水太守王颀分三路进攻沓中。姜维识破魏军之计,乃率军东进汉中,途中闻知阳安关头已为钟会攻占,大惊,率军退至剑阁防守。由于姜维行动迅速,使司马昭预定的灭蜀计划全盘落空了。

钟会之军抵达剑阁之时,蜀军已做好了防守准备。钟会大军屡攻不克,只得与姜维在此地对峙。

就在钟会忧于粮草难继准备还师之时,一路跟踪追击姜维的邓艾部赶到这里。邓艾见钟会受阻,原定作战计划难以施行,便在阴平桥头选精干士卒万人,携带劈山开道之具,准备从阴平穿越险阻,奇袭成都。

阴平因在岷山摩天岭之北而得名,地势极为险要。公元229年,诸葛亮平定阴平、武都后,认为“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因此在此地设有哨所。从阴平经汉德阳亭和江油而至涪县,可以直达成都,这样,便绕开了剑阁险隘,绕开了蜀汉的主力,从而批亢捣虚,直取成都。这尽管是一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计,可是,从阴平到江油的道路异常艰险,甚至有些险阻处没有道路,人迹罕至。究竟能否从阴平偷渡成功,尚是一个未知数。

司马昭看了邓艾所上的密表,马上遣使者至邓艾军中,宣布批准了邓艾的奇袭计划。

十月中间,邓艾率领一万名精兵从阴平登上摩天岭,凿山开道,遇水搭桥,在无人之地艰难地行进了七百里,历尽千辛万苦。士兵们衣服褴褛,形容憔悴。饥渴劳累,苦不堪言。一日,遇一深谷,欲进不敢,欲退不能,士兵们望谷兴叹。邓艾临此绝境,把心一横,裹上披毡,推转而下,士兵们始效之攀缘而下,许多人坠入深谷,伤亡极大。邓艾带领余众到达杲阳坝后,突然发现有蜀军数千人在此扎营,邓艾军至此已无退却之可能,深入敌后,惟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战,方有生还之希望。于是,士兵们皆抱死志,无不以一当十。在邓艾的率领下突然进攻正在营地休息的蜀军,蜀军以为此处乃蜀之后方,毫无戒备,怎抵挡得住邓艾之军晴天霹雳般的攻击,顷刻大败,其头目田章被俘,遂降邓艾。邓艾令士卒们在蜀军的营地里吃饱喝足,即出青川抵达江油,突然袭击江油蜀军,蜀将马邈措手不及,也投降了邓艾。

当刘禅得知魏将邓迦偷渡阴平已深入蜀中之时,惊诧不已,急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兵拒敌。而此时,邓艾已兵出江油,来到涪县之北的开阔地带。

诸葛瞻初战不利,只得放弃据涪县御敌的计划,退守绵竹。魏军进攻不利,邓艾之子邓忠道:“贼未可击。”邓艾勃然大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竟要斩邓忠,众将士皆失色。邓忠乃率士兵拼死向蜀军进攻,终于大败蜀军,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皆战死。

蜀军在绵竹被歼,邓艾得以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刘禅因成都空虚,不能抵挡魏军,只好投降,并遣使令还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中之行动,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艰巨、战果最为辉煌的奇兵偷袭行动,也是孙子所谓“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典型例证。司马昭的奇袭计划尽管落空,但由于邓艾选择了一条至为艰险的袭蜀路线,顿时又使战局柳暗花明,享国五十年的蜀汉政权竟被邓艾的数千奇兵灭亡了,由此可见,惟有出奇,才能制胜,这是古今军事史上的永恒法则。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等)

林历山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在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攻吴之际,丹阳郡黟歙一带的人民在黟人陈仆、祖山,歙人金奇等的发动下造反,声势颇大,严重威胁着孙权后方的安全。

黟、歙一带位于吴都建业的南部,后院起火,这使孙权大为慌张,故在与曹操进行赤壁大战的同时,毅然调兵遣将,计划平定黟、歙一带,以便今后集中力量对付曹操。

孙权派去平乱的大将是刚被升为威武中郎将的贺齐。贺齐字公苗,山阴人,累建战功,为东吴名将。他接受这一任务后,马上率军出征,讨伐陈仆部众。

此时,陈仆闻孙权派军前来围剿,乃率所部二万人盘踞在黟县南边的林历山,据险防守,抗拒孙权的大军。

林历山距黄山不远,亦以险峻著称。史载此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陈仆等首领令部下把守住上山的小路,多备大石,准备在贺齐之军攻山时抛石阻击。

贺齐本以为陈仆等乃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因此军至林历山下后,马上麾军攻山,结果山上乱石抛落,砸死砸伤土卒颇多,贺齐大军竟被阻于山下,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

强攻不成,贺齐遂苦思智取之法。他沿林历山转了一圈,见此山果然四面均为峭壁,无路可上,而仅有的登山小道,亦被陈仆严密把守,使林历山不亚于一座坚城。

由于山的四面均是峭壁,人迹罕至,因此,陈仆将兵力都放在上山的路上,对悬崖峭壁的四周疏于防范。要想奇袭林历山,看来必须“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贺齐乃暗中挑选了几个身手轻捷、善于攀登的勇士,令他们携带铁戈、布绳,在一百余个精悍士兵的掩护下,夜间出发,绕到山之隐蔽幽险处,几个“捷士”马上以铁戈凿石,攀缘登上峭壁,然后抛下布绳,其余一百多个士兵也顺着布绳登上山峰。依照贺齐的吩咐,他们四散隐藏到山顶的隐密处,突然擂鼓吹角,大声呐喊。

守卫山道的陈仆部众在深夜中突闻山上鼓角大作,误以为山顶已被贺齐所攻占,皆惊慌失措,纷纷掉头上山支援。这时,贺齐早已勒军作好了攻山的准备,闻山上鼓角齐鸣,知奇袭林历山的精兵已经得手,遂马上指挥大军攻山,顺利通过上山的险阻隘口,与山上的百名勇士里应外合,占领了林历山,陈仆部众战死者达7000余人,其余皆降。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等)

固陵之战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术则忙着称帝登基,袁绍、公孙瓒、吕布、刘备、张绣等群雄处心竭虑积聚实力,以图中原,荆州牧刘表是个乱世中的温厚长者,他不参与军阀混战,只求保境安民。

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等皆忙着在江北扩展势力,却把江南的广大地区拱手让给了一个年仅21岁的青年将军,他便是孙策。

孙策本依附于袁术,于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率其父孙坚遗部千余人渡江,开始开拓江南,第二年引兵至浙江,准备袭取会稽。

会稽原是春秋时越国都城,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汉顺帝在此置会稽郡,是江南之重镇。占据了会稽郡,使会为进一步据有江东奠定基础。因此,孙策在攻取吴郡之后,马上率军来取会稽。

会稽太守王朗连忙发兵拒孙策于固陵。会稽功曹虞翻知孙策来势甚猛,志在夺取会稽以立足,乃对王朗说:“策善用兵,不如避之。”王朗以孙策年轻,不以为然,想在固陵与孙策决战。

由于王朗先至战地,以逸待劳,果然连续打退了孙策的多次进攻。强攻不成,孙策的叔父孙静于是向孙策献迂道奇袭之计即王朗依靠固陵坚城防守,难以迅速攻克。离固陵城南数十里处有地名叫查渎,宜从此地攻取王朗的后方,这正是兵法上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孙策从善如流,乃于夜间多燃篝火,向王朗表示其军仍在固陵城前,却早已挑选精兵乘夜出发,绕过固陵直趋查渎,袭取了固陵城南的高迁屯,与北面的大军形成了对固陵的南北夹击之势。

高迁屯陷落,令王朗吃惊非小,急调原丹阳太守周昕率兵去收复高迁屯,孙策早有防备,在高迁屯大败周昕的军队,周昕亦被斩首。

周昕败亡后,王朗势穷力孤,再困守固陵,无疑是坐以待毙,乃弃城而逃,孙策麾众追击,展开了海上千里追击战。

王朗从会稽东部入海乘舟向南逃窜,一直逃到了江冶,孙策之军一路跟踪,千里追击,也到了东冶,双方在此大战,王朗兵败投降。

孙策如愿以偿,占领了会稽郡,自封为会稽太守。虞翻被捕后,孙策以其有机谋,乃善待之,复命其留任会稽功曹。

孙策与王朗固陵之战,是孙策据有江东、孙权开国建吴的一个里程碑。在正面攻城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孙坚采取了迂回敌人后方进行奇袭的战术,竟一战成功,势如破竹地消灭了王朗的势力,亦可见奇兵的强大效用!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张既平叛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在,蜀汉皇帝刘备准备出兵讨伐孙权之际,魏国的西部骤起风波,凉州卢水胡人在治元多的率领下举兵反魏,河西诸郡大乱,魏文帝曹丕急派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率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起兵平叛。

自汉武帝置凉州、将此地列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以来,凉州一直辖有黄河以西、约相当于今甘肃、宁夏两省区和内蒙古西南部一带的广大地区。至东汉时期,州府所在地姑臧成为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胡人据凉州而反,已对魏国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魏文帝曹丕不采纳侍中刘晔趁刘备孙权开战之际乘机袭吴的建议,而是毅然出兵讨伐治元多,以求后方稳固。

关于前往凉州平叛的人选,曹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既,认为“非既莫能安凉州”。张既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累立战功。张既临行前,曹不对他说:“卿谋略过人,今则其以便宜从事,勿复先请。”

从魏都洛阳至凉州有两千里之遥,因此曹丕瞩咐张既至凉州后可以相机行事,不必预先向他请求汇报。盖敌情瞬息万变,若事事向曹丕请示,则来回三四千里,必会误事。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丕派张既出兵平叛,并给予他绝对权力,可谓明智!

是时,治元多的主力盘踞在鹯阴口,张既的军队从金城渡过黄河,扬言要直趋鹯阴口与胡军决战,实际上,张既仅留一小部分军队从正面向鹯阴口进发,而主力则从且次悄悄北上,昼夜疾行,突然绕到武威城下。治元多等仅把注意力放到从正面大摇大摆而来,尚未抵达鹯阴口的魏军,万万没有料到魏军竟如奇兵从天而降,“以为神,引还显美可见,魏军如晴天霹雳般地出现在胡人面前,确实使他们吓破了胆子,以为是神仙显灵,鹯助魏军突然来到武威城下,乃至连据城抗拒的勇气都没有,匆匆弃城而逃,逃到武威西北的显美。

张既引军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武威城,而此时将军费曜所部才到达,护军夏侯儒等部尚未到来。张既赏赐众将士,决定不等后继部队抵达,一鼓作气穷追胡兵。众将以连续急行军,“士卒疲倦”为由,劝张既先让士兵们休息一下,张既却认为大军粮草不足,应夺取敌人的物资而用。如果胡兵见我军兵力集中起来,会撤到深山之中,追之则道险而士卒受苦,还兵则胡虏复出骚扰掠夺。如此一来,战祸连绵,难以休止,此所谓一日放走敌人,数世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