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为打败袁尚而向曹操求救,等曹军攻陷冀州,他又反过来与曹操作对。于是曹操率军兵临袁谭据守的南皮城下。当时,王脩正在乐安运粮,听到袁谭危急的消息后,火速带领几十人前去营救。行至高密,得知袁谭的死讯,便下马号哭道:“无君焉归?”然后又赶赴曹营。
曹操诛灭袁谭,并斩首示众,并且下令道:“敢哭之者戮及妻子!”王脩来到曹营,对人说道:“他活着时,我为其奔走,他死了,我不哭吊,就是不义。怕死而忘义,如何能立于人世?”于是走到袁谭的首级前痛哭起来,哭声打动了曹营的兵众。曹营的军士把他带到曹操面前,待禀告后处以斩刑。他不但不乞求饶命,反而要求收葬袁谭的尸体。曹操想观察一下他的态度,便沉默着未回话。王脩却再次请求道:“我身受袁谭的厚恩,如果能够收敛袁谭的尸体,然后听您斩首,那我就死而无恨了。”曹操觉得他确实义气,内心大加赞赏,便赦免了他的死罪,听凭他收葬了袁谭的尸体,并且让他回乐安督运军粮。
曹操攻占邺城,没收审配等人的家产时,多得难以计数。等攻陷南皮,察看王脩家,却只见谷不满十斛,书数百卷。曹操不禁感叹道:“此人不妄有名!”于是累迁王脩为魏郡太守、大司农郎中令。后来严才造反,领人攻打掖门,王脩闻变,来不及等车马,带领手下步行赶赴宫门。曹操在铜雀台上望着这批人,说道:“来者肯定是王脩。”
《三国志·魏书·王脩传》
曹操惟才是举
在东汉以后崛起的魏、蜀、吴三国中,以魏国势力最强,而为魏国奠定了基业的则是曹操。曹操之所以能成就这番基业,在于善于招贤纳士具有密切的关系。招贤纳士是他一贯的战略思想,此外,他衡量贤与不肖的惟一标准是其人是否真正有才能;只要有才,品行上存在缺点,他也一样予以录用。因此,他曾三番两次地下达求贤令,责成有关方面积极地举荐人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出任丞相后下达《求贤令》道:“自古以来,秉承王命、立业开国的君主和振兴国家、大治天下的君主,无一不是依靠贤才君子辅佐朝政的。至于贤才君子就出自民间,问题是在上之人不去寻求,靠偶然怎能得到?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论语》云:‘如果叫孟公绰作晋国公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但让他当滕、薛这类小国的大夫却没有才能。’假如首先必须是廉洁之士,然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依靠谁来称霸天下!方今世上该不会没有姜太公之类外表朴素而内怀英才,垂钓于渭水边上的人吧?该不会没有陈平那类人称盗嫂受金而未逢无知的人吧?你们要辅助我,在各地发现人才,惟才是举,只要是人才,我定会加以任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曹操又下令道:“品行端正之士未必能积极进取,积极进取之士未必品行一定端正。陈平岂是重视品行之人?苏秦岂是保守信用之人?但是陈平奠定了汉家基业,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即使士人品行有缺失、短处,又岂能废弃不用!有关部门如能清楚这个道理,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有所遗漏,为官的人就不会荒废其职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升为魏王的曹操又下令道;“从前,伊挚、傅方都是地位低下人,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对头,但他们被任用之后,都使国家兴盛起来。萧何、曹参都是县吏,韩信、陈平或身负污名,或受过耻笑,然而最后都成就了王业,声名流传千载。吴起为人贪狠,他杀死妻子,以求别人的信任;散发钱财,以谋取显官要职;母亲去世,居然不回家居丧。然而,他在魏国任职时,秦国不敢东向攻打魏国;他在楚国为将时,三晋不敢南下征服楚国。方今天下该不会没有流落民间的至德之人吧?或者当有果敢勇武、舍身忘我、临阵力战之人吧?如凡庸守俗之吏,却有高才异质,或可充任将官郡守的;身负污名、行遭耻笑或不仁不孝之人,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以上种种,只要你们了解,就应举荐,不要有所遗漏!”
由于曹操的三令五申,各级官员认真引荐,在曹操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通晓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曹操争夺天下的得力助手。
因势用法蜀国大治
汉末乱世,许多官员眼见朝中宦途险恶,稍不留意就遭横祸,便谋求远离京师,就职远乡。汉鲁恭王后裔刘焉就打算把交趾牧钻营到手,以“避世难”。但侍中董扶私自对他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一听当即改变了去交趾的主意,想方设法混上了益州牧。刘焉死后,其子刘璋袭治益州。
三国时期钱币
刘璋为人,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在他的治下,蜀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正如《英雄记》所说的那样:“政令多阙,益州颇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诸葛亮串通蜀臣张松、法正,使刘璋拱手把刘备迎入了蜀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开城出降。
刘备占据了“殷盛丰乐”的西蜀,结束了他东两奔波、到处依人的局面。诸葛亮为使蜀地成为刘备称王登极的根据地,针对刘焉父子治蜀“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病,审时度势,实施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方针,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此等威刑重典一出,多年来习惯了刘焉父子那一套统治方法的蜀地臣民一时有些难以适应。于是,一种攻击诸葛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的论调应运而生,持此论者甚至不无夸张地声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就连帮助刘备袭蜀的功臣法正,对诸葛亮的治政方法也极为不满。一次,他在诸葛亮面前,劝谏道:“往日汉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之百姓皆知其德。而今您凭借威力,占据一州,刚刚据有了蜀地,尚未垂恩施惠,抚慰百姓。何况根据客主之义,理应客气一些。希望您缓刑驰禁,满足百姓的愿望。”诸葛亮觉得法正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便针锋相对地阐述了自己所施方针的根据,他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皇无道,实行苛政,招致民怨沸腾,匹夫揭竿而起,天下土崩瓦解。汉高祖继秦之后坐定江山,故而可用宽缓济民之策。而今之世则不然,刘璋昏庸柔弱,自其父刘焉以来已施累世之恩,结果法令所系,竟相援引,造成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地人士,专权无忌,任意横行;君臣之道,渐遭损毁。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由此而导致了时弊。现在我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威并用,上下均受节制。治民的关键,就在于此。”他这一席话,打消了法正的疑虑,反对之声逐渐寝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地果然大治,“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后世史家所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对于诸葛亮而言,确实是不刊之论。
(《三国志·诸葛亮传》等)
曹操厚遇关云长
关羽与刘备友情很深,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则如仆人似的侍立在刘备的身旁;平素只要刘备有所驱遣,他都尽心效力。因此,关羽为人忠义的美名不胫而走。
曹操特别羡慕刘备有关羽这样一位忠义勇武的人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董承、刘备等人欲奉圣旨讨伐曹操的密谋走漏了消息,曹操杀掉了董承等人。当时刘备屯兵小沛,曹操决定亲自率军东征刘备,诸将都劝他首先对付前来进犯的袁绍,但他坚持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或许在征伐刘备的决定之外,尚有收降关羽的心思,不过他没有明说。
刘备以为曹操会集中兵力对付袁绍,不会亲自率军来征小沛,等到曹操兵临城下,还有些不相信。他带领几十随从出城探望虚实,看到曹操的羽盖旌旗赫然在目,顿如霹雳轰顶,“弃众而走”。曹军乘势追奔逐亡,虏获了刘备的妻儿;接着挥兵下邳,收降了关羽。
关羽此次降曹的过程及心理活动虽正史无载,但当如小说家的悬测“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然而不管如何,曹操得到了关羽却是大喜过望。班师回朝后,他马上假天子命,拜关羽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不过,他的礼遇厚待并未割断关羽对刘备的手足之情,几经察言观色,总觉得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放心不下,便嘱咐关羽的好友张辽找机会试探一下关羽,问问关羽到底作何打算。一次,张辽与关羽恳谈时,问起了他的心境,他直率地吐露了内心的苦闷和决心:“曹公对我的礼遇,我一清二楚。不过,我身受刘将军的大恩大德,发誓与他同生共死,我决不会违背这一誓言。这里不是我久留之地,然而,我一定要报答了曹公后才会离开这里。”张辽听后,心情有些复杂,他想如把关羽的原话报告曹操,恐怕曹操一怒之下杀掉关羽;如隐瞒实情不报,又非人臣之道。矛盾了一番后,他还是据实禀告了曹操。曹操听罢并未动怒,反而愈加佩服关羽的忠义,由衷地赞叹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感叹之余,他又担心关羽很快离去,便问张辽:“你估计他何时会离去呢?”张辽答道:“关羽身受您的大恩,他肯定要有所报答后才会离去的。”曹操不禁有些怅然。
一个月后,袁绍派大将军颜良率兵把东郡太守刘延围困于白马之地。曹操便派张辽、关羽为先锋前往迎击。正当颜良在旗下耀武扬威之时,却见关羽一人一马闪电般飞驰到他面前。颜良措手不及,首级已被关羽斩落尘埃。袁军将士目瞪口呆,一下子被曹军冲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曹操见关羽于万众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愈发敬佩他的神勇,便表奏汉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曹操想起张辽所言,心知关羽破了白马之围后必然要离开自己,胸中不免作痛。他传令对关羽大加犒赏,但关羽把赏赐的物品全都封存好,并修书一封以作告辞,然后离去。曹操手下诸将见状,欲前去追赶,曹操叹了口气,说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后世史家对曹操的作法颇为欣赏,认为他有人主之量,王霸之度,刘宋裴松之即曾言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等)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布衣时隐居隆中,好诵《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周围的人认为言过其实,只有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元直认为他的自我评价很中肯。
当时,刘备正屯兵新野,结识了徐元直。徐元直名庶,才高识广,足智多谋,被刘备器重徐庶也尽心尽意地为刘备引荐人才。一次,他对刘备说道:“有位名叫诸葛亮的,人称‘卧龙’,将军难道不想见见他吗?”刘备不知诸葛亮是谁,便随便答道:“您带他一起来见我吧。”徐庶庄重地说道:“这个人,只能登门去拜访他,让他屈身来见将军,那是办不到的。将军应该亲自屈驾登门造访。”刘备因此知道诸葛亮不是寻常之辈,便答应亲自去拜访。
刘备第一次登诸葛亮的家门,仆人回说不在;第二次前往,还是没见到。等他第三次登门时,似乎谦卑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这才出来见他。他吩咐仆从退下后,向诸葛亮说出了心里话:“汉室颓败不堪,奸臣窍取了大权,以致天子蒙尘受辱。我虽然德薄力微,也想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是由于我短于计谋,致使奸臣横行至今。然而,我除奸贼伸正义的心意仍在,您觉得怎么干才好呢?”诸葛亮对答说:“自从董卓专权以来,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虽然名气小兵众少,但却能战胜袁绍,转弱为强,这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占有天时,还因为他长于谋略。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众,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实在令人难以与他一争高下。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经历了三代,其地险要,百姓都拥护他,人才都为他效劳,因此江东只能作为盟友,而不可作为进攻的对象。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尽有南海之力,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正是用武之地。刘表却难以据守,大概上苍要把它送与将军,将军难道没有兴趣吗?益州其地险阻,易守难攻,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汉高祖据此而成帝业。刘璋为人昏庸懦弱,张鲁在其北部。如此富裕的地方和百姓,刘璋却不懂得爱惜,有识之士有才之人都渴望着明君降临。将军身为帝室的后裔,信义远扬,四海皆知,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占据荆、益二州,据守险阻,西与诸戎和平共处,南面安抚蛮夷越人,外同孙权结盟,内重政事治理,万一天下有变,那就可以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兵众进军宛、洛,而将军亲率益州将士兵出秦川,到那时百姓谁敢不以箪食壶浆迎接将军呢?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这套三分天下的策略,听得刘备顿开茅塞,他不禁脱口赞道:“高!”
于是,刘备与诸葛亮相见恨晚,两人关系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人见刘备如此偏爱诸葛亮,都有些不高兴,刘备解释道:“我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你们不要再乱说话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论才
孙权占据江东,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与曹魏和刘备集团三足鼎立。
一次孙权和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瑾(周瑜字)雄伟刚烈,胆略过人,所以能够打败曹操,开拓荆州,但是太高邈了很难有人能继承他,现在有你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瑾过去邀请子敬到江东来,推荐于我,我和他饮酒谈论,天下大事帝王之业无不涉及,这是人生一大快事。后来曹操由于俘获了荆州刘琮的残部,扬言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共进,直攻我东吴。我请教所有的文武大臣,询问怎么对付,大家都没有办法。至于子布、文表等人,都说应该派遣使者修好和约去迎接他们。鲁肃当即驳斥说不能那样,劝我赶紧召回周瑜,委以重任,逆水而上迎击曹军,这是第二大快事。况且他决策计谋,远在子布、文表之上。后来他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缺失之一,但是仍不足以影响他的两大功绩。古代周公用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勿视他的缺失而看重他的长处,常常把他与东汉初年的邓禹相比。另外子明年轻的时,我认为他只不过刚毅、果敢而有胆量而已,待到他长大成年,学问大增,眼界开阔,常有奇思大谋,可以说仅次于公瑾,只是言谈风姿赶不上他。但他谋取了关羽,胜过子敬。子敬曾经给我写信说:‘帝王初起宏图大业,都有所驱除,关羽不足为虑。’这是子敬内不辨主次,外妄口大言,我也原谅了他,不随便责备他。然而他领军扎营,能做到令行禁止,军将职责分明毫无废负,路不拾遗,他的治理也高明至极啊!”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杜畿治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