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22

第22章 国运兴衰篇(16)

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天来到卫国。他们一来到卫国,卫灵公就对孔子表现得十分客气、友好,使孔子误以为卫灵公想重用他,让他处理朝政。

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也想挑逗挑逗这位大贤,就提出要召见他。孔子想了解卫国的虚实,就入宫见南子。南子在接见孔子时,故意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帘,还把衣服上挂着的玉佩弄得很响,向孔子卖弄风情。孔子没想到这位夫人竟然这样对待客人,不知如何才好。

一次,卫灵公和南子乘着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到外面玩,让太监雍渠陪同,孔子受到邀请,被安排在第二辆车上。卫灵公觉得孔子都能陪自己玩,非常得意,他命人将车子在闹市兜几圈,显示自己的威严。而南子呢,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卫灵公搔首弄姿,举止之轻浮实在令正人君子作呕。

孔子感到受了侮辱,回去后非常生气,他说:“卫灵公不是一个正当的君主,太好色了。”鉴于卫国君主这样的无礼,孔子只在卫国待了一个多月,就弃他而去。

■振臂一呼

◎成语释义

形容一声号召,群起响应。

◎成语出处

《文选·李陵》:“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就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单于发现汉军没有救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单于率领部队追击。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改打消了想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纸上谈兵

◎成语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个精通兵法的儿子,名叫赵括。人们见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都觉得赵括一定可以成为大将。可是,赵奢的意见却与之相反。

他说:“赵括如果终生不能成为大将,倒是赵国之福,如果他是赵国的大将,那他一定会打败仗。他没有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真的打起仗来,肯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派遣军队进攻赵国。赵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军队,对抗敌军。廉颇老成持重,作战方式就是守而不攻。这样,他和秦军相持四个多月,使秦军不能前进一步。秦王没法坚持下去,就设下反间之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王只怕赵括,却不怕坚守不战的廉颇。

赵王以为人们说的都是真的,就让赵括接管廉颇的军权,统率四十五万军队进攻秦军。赵括统率人马屡次发动进攻,很快被秦军包围起来。这时,秦国名将白起当了秦军主帅,赵括哪是他的对手。结果,秦军屡战屡胜,赵军四十五万人马都被秦军俘虏,然后被白起活埋。赵括本人也在沙场上战死。

这次战役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实力。

■志在四方

◎成语释义

形容胸怀壮志,志向远大,不愿留恋家园,在小天地里蜗居。志:志向。四方:天下。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人去杀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与父亲对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齐国时,齐桓公非常喜欢他,把亲戚家的女儿姜氏嫁给他,给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

这时,齐桓公已死,他的几个儿子都想夺取大权,最后齐孝公登上天子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齐国已经发生内乱,此地不适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谋臣子犯、赵衰等人在桑园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树上采桑叶,无意中听见了他们的密谈。

这侍女回去后,就把谈话内容报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杀掉待女,叫来重耳,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留恋妻子、贪图安逸,一定会引起别人的鄙视。现在齐国已经大乱,你何不赶快离去,另选支持你的强国!”

重耳不愿意离开这里,说道:“我并不想走哇!我的岁数很大了,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事业吗?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听了,觉得重耳真是没用,于是不再劝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来,一起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去。他们想了半天,最后将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齐国。

■置之度外

◎成语释义

放在一边,不作考虑,不把它放心上。置:放。度:考虑。

◎成语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日:‘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已经称帝,可是天下仍处于群雄纷争的局面。东方的刘永、巴蜀的公孙述、燕王彭宠、齐王张步等都有很强的势力,对新生的东汉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

光武帝的理想是统一全国,使百姓脱离战危之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四处招揽人才,争取天下的民心。他知人善用,对统领大军的将领充分信任。刘秀连连得胜,还收服了威震河西的五郡大将军窦融。而陇西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还不服从东汉政权,负隅顽抗。

光武帝派人劝隗嚣归顺朝廷。隗嚣觉得自己的势力不如东汉朝廷,于是暂时臣服,派大儿子跟随汉使去见刘秀,给刘秀做人质。刘秀见隗嚣对于归降之事推三阻四,心中不悦。

当时,光武帝对天下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隗嚣既然遣子为质,肯定会老实、听话,所以不用顾及。公孙述在西南边陲,也没有与东汉政权争斗的资本,所以天下大局已定。

他对众将领说:“隗嚣和公孙述已没有阻止我统一天下的力量,所以我可以不把他们放在心上了。”

几年之后,刘秀终于荡平天下势力,统一天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中流击楫

◎成语释义

船到中流时敲着船桨起誓。用来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楫:船桨。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动进攻。中原百姓见势不妙,纷纷逃到江南躲避战祸。祖逖是个小官,他带领几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向南方迁移。由于祖逖为人正直,又很能干,族人对他心悦诚服,就拥立他为首领。他们来到南方的京口,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这时,少数民族已经占领了北方。琅琊王司马睿掌握着南方的兵权,他封祖逖为军咨祭酒,对他并不重用。祖逖几次要求救援京师,司马睿就是不作正面答复。

后来,晋朝都城洛阳被匈奴人打破,晋怀帝西逃途中被敌军俘虏了。逃到南方的人士知道回转中原无望,心中非常难过。祖逖又向司马睿提出请求,要带兵北伐。司马睿想了好长一阵,才封祖逖为奋成将军,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北伐敌军。可是,心怀鬼胎的司马睿不给他兵器,连供应的粮食也非常少。

但祖逖还是决定向北进攻。他回到京口,带领部下横渡长江。当船行到中流时,祖逖将手中的船楫高高举起,叩着船舷,发下弘誓大愿。他说,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不返回京口,像这有去无回的长江水一样。大家受到鼓舞,于是齐心效力地为祖逖效劳。

祖逖兵发中原后,势如破竹,很快就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好河山。

■忠言逆耳

◎成语释义

忠告的话往往不合自己的思想,听不进耳朵。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成语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觉得抵挡不住,就投降刘邦。于是,刘邦进入秦宫仔细察看。秦宫宝物无数,美女如云,刘邦见到这些,喜出望外,想好好享用这一切。

樊哙是刘邦的部下,他看到刘邦在秦宫赖着不走,就问他是要做一个大富翁,还是要占领天下。刘邦是个心怀大志的人,很痛快地说道:“我起兵除暴,当然是想占领天下了。”

樊哙苦口婆心地说道:“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其根源就是秦宫中的美女和珍宝。您若想夺取天下,请快快返回霸上,千万不能学秦朝君王的老样子。”刘邦觉得樊哙的话不中听,就沉默不语。

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昏庸,贪图享受,老百姓才起来反抗,您才能进入关中。现在您替天下百姓灭掉暴秦,就应当树立好的形象,做一个节俭的人。可是,您刚进入秦宫就想享受财宝、美色,岂不是让众百姓对您失望!

“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人的耳朵,可是对行动非常有好处;良药总是苦的,但对治病很有效果。樊哙性子直,不会拐弯抹角地说话,可他对您忠心耿耿!希望您听从樊哙的忠言!”

刘邦想,现在为了大局,还是退出秦宫为好,等到占领天下之后,再慢慢消受美女、财宝不迟。想到这里,他听从了张良的劝告,离开秦宫。他传下命令,封府封库,关闭宫门,无论是谁,都不许擅动秦宫财宝。传下命令后,刘邦返回霸上。关东父老见刘邦不爱财宝、美色,以为他是个节俭之人,都对他非常崇敬。

■众志成城

◎成语释义

如果大家一条心,就会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用来比喻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就会无比强大。众志:万众一心。城:坚固的城堡。

◎成语出处

《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成语故事

周朝时,周景王登基后,想从老百姓身上渔利,就将市面流通的小钱废除,重新铸造一种大钱。

大夫单穆对他说:“老百姓的利益受损,穷了,国家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周景王非常固执,听不进单穆的良言。

两年后,周景王又传下旨意,收集全国最好的铜,给自己造两口大钟,敲给自己听。

单穆又苦口婆心地劝他:“早在两年之前,大王就将小钱改成大钱,使老百姓无故蒙受损失,现在又要劳民伤财,这怎么行。就算造成了大钟,配上乐也难有和谐之声。您太贪图享受了。

可是,周景王一心想着玩乐,坚持要造这口大钟。一年以后,大钟真的造好了,敲击起来的效果不理想。敲钟人为了让周景王高兴,就说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周景王也就信了。